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047闽北与皖南传统村落空间格局比较初探——以福建下梅村与安徽西递村为例
047闽北与皖南传统村落空间格局比较初探——以福建下梅村与安徽西递村为例
图 8 闽北下梅区位关系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2.2 技术路线
图 9 皖南西递区位关系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对古镇空间格局进行原型解析,其格局要素可分为构成要素和基底要素两个部分;其组
合方式又可拆分为微观、宏观两个层面。通过现场调研测绘,二维分析及三维建模取得原始
素材并进行组合分析,发现两村落空间格局上的异同点。分析技术路线如下图所示:
图 4 闽北,皖南地区气候环境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图 5 闽北,皖南地区地理环境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1.2 人文生境(经济与文化)
表 1 闽北与皖南地区发展历程一览表
闽北
皖南
发展特点
大事记
阶 时期 阶 大事记
发展特点
段
段
秦汉时基本处于 为吴越属地, 初 秦 初 为吴越属地,人烟 基本处于原始
原始未开发状态。 人烟稀少。
经济环境 主要产业
茶,稻米,手工制品 盐,典当,茶,米,手工制品
经营市场
较小,“万里茶路”沿线 较大,全国及东亚地区
发展程度
一般,产业类型单一
较高,产业覆盖面广
资本积累
一般,茶业为主要收入来源 较多,掌握全国盐业经营
发展历程
偏晚,明末清初开始快速发 较早,宋已形成规模,明中期
展,鼎盛时期为清中叶
便已达到顶峰
总体分布:下梅和西递两村落不同类型街巷空间分布如下图所示(图 13,图 14)。
图 13 下梅村街巷类型分布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图 14 西递村街巷类型分布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表 2 下梅与西递线要素空间比较表
村落 位置
平面
滨 下梅
水
街
巷
位置
长度
当溪两侧 580 米
街巷宽度
两侧建筑高度
南 3.3 米,北 2 米 3 米-6.5 米
“近畿大郡” 。 [3]
开垦农田,发展农 唐代北方移民 发 唐
唐 末 北 方 大 族 迁 人口大量增加
耕文明[5]。
的陆续迁入聚 展
入,形成第二次移 促进了商业的
居形成村落[6]。 期
民高峰。
发展[7]。
祁门茶市的兴起。
农业进一步发展 北 方 移 民 入
宋 成 徽纸远销四川。开 农业、手工业、
[8]。茶叶种植规模 迁,成为历史
呈环状将村落包围在
其内。
小结:通过比较两个村落可以发现二者: 相同点:(1)所处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似;(2)与周边山川、水系之间的关系条件相同;(3)农田 包围村落的空间模式相同。
※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图 7 皖南徽商经营范围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闽北、皖南地区的开发源于东汉时期的移民,随着移民的不断迁入,两地的农业、冶铸 业、手工业及商业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南宋以后闽北、皖南两地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发展时 期,商人经济与程朱理学构成了村落经济与精神的两大支柱。明清时期两地发展达到顶峰, 雄厚资本的积累大力推动了当地的开发建设并由此奠定了后世发展的格局。
通过比较两地的生境条件可以发现在自然及文化环境相似的情况下,主要的区别在于经
济的发展上,相比之下皖南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而且其繁荣时期也比闽北早了一百多年。
皖南强大的经济支撑下表现出了强劲的文化优势。闽北后来的发展则主要受到了当时皖南风
格的影响,然后结合周边环境及自身条件又有所改进最终形成了自己的体系。
可以说闽北、皖南两地在渊源上主要是一种母体子承的关系:两者都来源于同一文化环
境,皖南先期的优势发展为闽北后来的建设提供了蓝本。
2.闽北与皖南地区村落空间组织方式比较
2.1 研究对象
本文分别选取闽北与皖南地区传统村落—下梅及西递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二者在村落空 间格局上的异同点,进而总结出两地区的风格差异。
表 3 下梅与西递面要素空间比较表
村落 位置
平面
剖面
现状格局
节 下梅
点
空
间
位置
年代
功能 开放性 铺地
平均高度
面积
出入口 混合使用单双坡的建筑
当溪东段 清
商业 公共
石板,木 7.5 米
3660 平方米 6
屋顶形式,呈线性排布,
板
形成连续的滨水界面。
西递
位置
年代
功能 开放性 铺地
平均高度
面积
出入口 开敞空间结合水系布置,
生活服务
街巷沿水系一侧设 置,有方便居民用水 的亲水平台。
两侧建筑高度 3 米-6.5 米
高宽比(H/D) 功能
1/1-2/1
生活服务
该街巷主要为两侧 居民服务,交通性较 强,开放空间较少。
西递
位置
长度
街巷宽度
两侧建筑高度
高宽比(H/D) 功能
沿街串联了村落主
西递中部 660 米
2.2 米-3.5 米
图 10 技术路线围图
2.3 格局要素 2.3.1 构成要素
点要素:点要素对应在空间上为传统村落中的院落空间: 总体分布:传统院落空间按功能主要分为祠堂和民居两种类型。下梅和西递两村落不同类型 院落空间分布如下图所示(图 11,图 12)。
图 11 下梅村建筑功能类型分布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表 1 下梅与西递点要素空间比较表
始汉
始 稀少[1]。
未开发状态。
移民的迁入开始 南北朝时期中 期
期
出现小型聚落,原 原战乱,开始
东晋 发 北方战乱,中原大 以 小 农 经 济 为
始农耕文明产生。 出 现 北 方 移
展 量移民涌向南方, 主,北方先进生
民。
期 形成了向南方的第 产技术在此得
一次移民高峰[2]。东 以推广[4]。
晋末已发展成为
敬爱堂西
清
穿斗 双坡 无
12.0 米
15.2 米
6.0 米
侧为院墙,四面围合。
村落 位置
祠 下梅
堂
院
落
空
名称
年代
间
邹氏宗祠
清
西递
平面
剖面
现状格局
结构 屋顶 保护等级
院落长度
院落宽度
院落高度
单坡合院,“四水归堂”
穿斗 单坡 无
14.6 米
13.7 米
6.0 米
名称
年代
结构 屋顶 保护等级
院落长度
院落宽度
院落高度
单坡合院,“四水归堂”
追慕堂
清
穿斗 单坡 无
20.7 米
15.6 米
6.0 米
小结:通过比较两个村落的点要素可以发现二者:
相同点:两个村落祠堂空间格局大致相同。
不同点:(1)下梅民居院落空间四面均有建筑界面围合;西递则多以三面住宅加一墙围合的 形式出现。(2)两个村落祠堂中庭空间大小有差异,西递院落相对下梅开敞。 线要素:线要素对应在空间上为古镇中的各个街巷空间:
表 4 村落与自然基底要素现状关系表(下梅村)
分类
区位
现状
关系模式
山:周边主要山体海
群山环绕:下梅位于梅
拔:高塘:600 米,
溪下游河谷地带,附近
脑头:800 米,后山:地来自平坦开阔,远处群450 米。上半山:700
山环布。
米。
水:梅溪:梅溪全长
一水穿城:下梅西邻梅
50 多公里,明清时期
溪,东侧当溪自东向西
3 米-9.0 米
1/1-3/1
商业服务
要开放空间及重要
建筑,公共性较强。
小结:通过比较两个村落的线性要素可以发现二者: 相同点:(1).村落主要街道承担了村落的大部分公共活动,串联了村落中的重要建筑及开敞 空间,而其他内部街道则主要起交通联系作用,公共性较弱;(2).街巷的空间尺度相近,尺 度较小比较宜人。 不同点:由于商业空间所处位置的不同,两个村落对于滨水及内部街巷的空间处理也有不尽 相同之处。 面要素:面要素对应在空间上为古镇中的节点空间:
仰高堂北 清
生活 公共
石板
4.5 米
2270 平方米 3
连续丰富,界面变化多样
小结:通过比较两个村落的面要素可以发现二者:
相同点:节点空间均与水结合,场所感强,层次丰富。
不同点:下梅村在滨水空间处理上会有很多灰空间的存在,而西递滨水空间则完全开敞。
2.3.2 基底要素
“自然基底要素”主要包括与村落相关的水系、山体、农田:
图 12 西递村建筑功能类型分布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村落 位置
平面
剖面
现状格局
民 下梅
居
院
落
空
位置
年代
结构 屋顶 保护等级
院落长度
院落宽度
院落高度
单坡合院,“四水归堂”
间
大夫第北 清
穿斗 单坡 无
12.0 米
13.8 米
6.0 米
西递
位置
年代 结构 屋顶 保护等级
院落长度
院落宽度
院落高度
主厅双坡,两侧单坡,南
闽北与皖南传统村落空间格局比较初探
——以福建下梅村与安徽西递村为例
郑浩吴晓高源
【摘要】闽北与皖南地区位臵相近,因而在村落空间布局上多有共同支出。但二者受具体气候地理
环境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在表现上又不尽相同。本文选取闽北及皖南典型传统村落—下梅和西递,在空间 组织方式上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二者之间的异同之处并进行成因剖析,进而总结出闽北及皖南地区传统村 落空间格局特征的联系性与差异性。
商合作开辟 期
“万里茶路” 。 [14]
失去与外界经济 清咸丰年间太 衰
贸易联系,同时战 平天国运动阻 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