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一模试卷语文试卷1、本考试设试着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着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注意,不能错位。
3、考试时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积累与运用(10分)1、按要求填空(5分)(1)分野中峰变,___________________。
(王维《终南山》)(2)郴江幸自绕郴山,___________________。
(秦观《_________・郴州旅舍》)(3)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一诗中,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自己报国无门,心情沉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选择(5分)(1)下列选项中,名句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生活中,老李是个很直率的人,和人交往向来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B.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改变了千年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
C.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应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D.不少同学作文时往往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搜肠刮肚也找不到材料。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的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规则意识的淡漠或者缺失,不仅仅是关乎个人素质的问题,__________,没有成熟的规则意识,同样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成本,让合作变得艰难。
①增加了个体在社会运行中不可预料的风险②因为没有规则意识契约精神就不可能成为社会主流③往大处说是阻碍社会文明进步的硬伤④往小处说将直接影响每个人的生活⑤没有契约精神何谈文明A.④①⑤③②B.③②⑤④①C.④①③②⑤D.③①④②⑤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海洋,孕育上海海派文化时平①上海文化以引领时尚著称,在国际上也是一门引人关注的显学,而对上海海洋文化的研究却属于新生事物。
习惯了都市文化思维的人们,很少提及海洋文化。
上海的海洋文化在哪里?近些年来人们一直在不断地追问和思索。
②上海,顾名思义是到海上去,蕴涵了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对海的态度和向往。
上海学者熊月之先生,曾在他的《寻找上海的历史文脉》中写道:单从地名上看,她在中国沿海城镇中,就有些特别。
从古至今,中国沿海城镇的名称,多用宁、静、平、安、等字,比如,广东有平海、宁海,福建有安海、海澄,浙江有海宁、镇海,江苏有静海、海安。
这些地名多是祈愿性的,希望大海波平浪静,不要逞威肆虐,危害人民。
中国那么多与海洋有关的地名中,南海、北海是方位性的,只有上海、临海算是中性的,没有畏惧海洋的意思。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③明清之际,上海的航运逐渐发达,使得商业不断活跃,人口不断多元,城市不断繁荣。
西方文化的冲击和融入,将传统与现代的中西文化融合了起来,上海海派文化呈现出现代性的滨海都市海洋文化特色。
区位优势和城市集纳是通过航运来实现的。
航运使陆域广阔的腹地和沿海,纬度差异极大的南方与北方达到了沟通和汇聚,并与世界近代文明结合在一起。
④上海海洋文化的发展,与所处的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就地理特征而言,主要因素有两个。
首先,上海陆地呈现一个不断向海东扩的过程,长江带来源源不断的泥沙冲积形成了长江口两岸平原,陆地面积不断地增长。
沧海变桑田,由海变陆,上海早期的人类活动和这些变迁融汇在一起,直接影响了上海海洋文化的发展及特点,留下许多物质和非物质的海洋文化遗存。
其次,上海位于亚欧大陆东端,太平洋西岸,长江与东海交汇处,中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形成了独特的区位优势。
它依托长江水道等水系与中西部内陆地区相连,实现江海型的陆海联动;依托海洋与外部世界各地广泛沟通,实现国际范围联系。
这种经典的区位,形成了陆海、南北和中外广泛资源的集聚联动、内外辐射的特征。
各地人群和多元文化汇聚交融,共享创造,积淀出海纳百川的文化特征。
⑤就时代性而言,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上海海洋文化经历了新石器时代的亦渔亦耕、农耕时代的盐渔和军事、隋唐宋元时期的航运和商业、明清时期的国际商贸等阶段,它是农耕文明时代培育出的一种向内的陆主海从式的市镇文化特色。
⑥不过,真正推动上海海洋文化转变的是外来的近代文明冲击。
1843年开埠通商,此后,大航海时代催生的近代文明,逐渐突破并改造了传统的东方文化价值,并在殖民过程中促生了中国的近代化,上海被融入世界殖民地市场体系,由内向性的农耕文明时代的边缘转化为外向性的工商文明时代的中心,这种转变是海洋文明的一种表现。
⑦传统海洋文化模式在上海不断成长的都市“现代性”面前逐渐菱缩,海洋、城市和“现代性”的交融,形成了上海的海派文化。
它不再是以海洋为母体直接生成的,而是以城市的“现代性”来融合的:人为的创造更多体现了多元性的杂糅和城市化的风貌。
海派文化正是转变过程中生成的新式海洋文化现象,它不仅积聚了原有的冒险,开放、包容等品质,而且有所突破,以现代城市为依托,走向独立、自主、时尚的新式海派文化。
亦城亦海,海在城中。
⑧纵观上海历史的发展,除了区位优势、时代变化以外,现代科技的发展与进步也成为上海社会不断创新的重要基因。
以现代科技文明汇聚的城市现代化展示了当代海洋文化的一种与众不同的文化风貌。
⑨上海这座滨海都市绽放的开放开明、包容时尚、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文化精神正是海洋文化的精髓。
选自《上海城市管理》2014年第4期,有删改3、第(2)段加点的“特别”一词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4、概括第(3)段的主要内容。
(2分)5、下列不属于“地理环境”对上海海洋文化影响的一项是()。
(3分)A.上海陆地的不断东扩影响着上海海洋文化的发展。
B.上海独特的区位优势影响着上海海洋文化的构成。
C.长江水道等水系影响着上海海洋文化的外向辐射。
D.通江达海和南北居中积淀出海纳百川的文化特征。
6、下列推断与文章一致的一项是()。
(3分)A.研究上海海洋文化,会有利于海派文化成为显学。
B.如果没有大航海,也就一定不会有上海海洋文化。
C.随着社会发展,海派文化将呈现不同的时代风貌。
D.新式海派文化的产生,是因为有了新式海洋文化。
7、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
(5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
(15分)草在心里驻扎凌仕江①顺庆归来,草便长满了我的背影。
且以匍匐之势,在漫坡与山顶之间,排山倒海,将我从芄野一路紧追,一直追到月光尽头的地铁人海。
草一定有草的目的,草已得逞,在一个人心里驻扎下来。
②草很沉,我很笨。
因为我无法解读草的秘密。
顺庆七坪寨的草,掩隐了太多秘密。
从戊戌初夏开始,它们在我心间蛇一样乱窜,反复缠绕指定我说出它遮盖的秘密。
当地人将那些秘密归结在一个身着长袍的男人——张献忠身上。
往事的传递过程,因当局人不在场而缺失了旧人与今人交接的温度。
不在场的历史中人,远没有在场的一棵草重要。
③草注定比人类的身体坚硬.我看着巨石里长出草的表情。
它们东一棵,西一棵,看上去毫无秩序,长得稀稀拉拉,却有着尼龙绳般的韧性,总是给人强大力量之感。
它们陪衬着石头上生长的孔洞,引起我不小的警惕。
莫非它们是伫立古兵寨大风口的兵卒化身?那些孔洞出现的位置,呈地理三角等边状,它或许可以顺理成章地替代我对猎猎旌旗与隆隆战炮的遥想。
④站起身,对面的山野处横亘着一段城墙,远看如同园林设计师镶嵌在大自然中的一根朽木,那么多草拦住了通往城墙的去路。
无人走的地方,草在蔓延。
我们穿行在草的世界,高出我们身体一半的草,在一个个渐行渐远的背影里,看上去充满了苍茫、艰险、杀机。
可处在如此浩瀚绿洲里的七坪寨,却连一个明确的指示牌也没有。
制造历史的人在这里峰回路转,打造景观的人来不及梳理其间的真真假假,走马观花的人在这里像是拐进一个错综复杂的谜团。
除了高出槐树头顶的山包包,到处是疯长的草,一株株披头散发的草,如同风中的麻绳,自由、奔放、隐忍、强硬。
草的边缘则是高高的悬壁,这反倒给乐于指点江山的人提供了信口开河的庞大空间。
当然,行至斗金观上,我们还是看到了那个长袍男人留下的蛛丝马迹。
⑤这突然让我想起,多年以前在遥远的拉萨行走,看见路边一块白色的木板指示牌,上面用炭素墨水写着——山上有格萨尔王庙。
多有吸引力的感召呀! 尽管山上的寺庙早已空空如也,可每次看见那块牌子的人,都能产生强烈的上山欲望,因此我至今认为那是世界上最具文化渗透力的指示牌。
没有文化指示牌的斗金观,时光不知何时粉碎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只有草填满我们的视野。
草是斗金观上遗迹的保护神,如果没有草,所有的遗迹早就风化成灰,草的强大不得不让人产生敬畏。
草是一切真相与虚无的装点,也是秘密的附属品。
对于草而言,它可能会被大多数亲临者踩在脚下忽略不计,但草的发现确实很重要,战争只是草的一个伤口,草是痊愈灾难的良药。
⑥以草为主要载体的斗金观上,我看到了马槽,一个破裂不堪的马槽,像时间的碎片,在岁月里沿着光滑的饮马池横躺着,里面长满了嫩幽幽的丝茅草,像温室里齐刷刷的秧苗。
它的出现顿时把我推入一种新鲜的幻想中,骏马的赞歌早远去,宝剑或弯刀锈蚀草地间,那些石头雕刻的佛像业已残缺不全,只有几块冒出地皮的青花残片,隐约能够说明时间的不朽。
于是我们像一只只蚂蚁在草的根部,轮番打探时间在此留下的痕迹。
可远远近近的时间总是躺在草的背后繁荣、沉默、呼吸。
⑦我不知这样的古兵寨,在蜀地南充乃至中国还遗存有多少个?就其浮现于七坪寨的一些残缺零部件来看,尚不足以让人清晰地还原史书上记录的那些人和那些事。
下午,太阳正在收场之际,我们一行人沿着日落的光,在山丘相连的寨子背后的悬壁上穿梭,草几乎无处不在,常常淹没我们的身体,生怕空出一地,让我们摸清了历史的来龙去脉。
炮台上升起的月光暗淡了刀光剑影,火红的石榴花与油绿的槐花树,掩盖了炮灰浸染的土壤,越往山边走,草越高,只看见满山遍野的草在突围,它们有的开出了棉柔的白花絮絮。
⑧我们走了很远,忽然停在暮色里,听见草在马槽里笑——你们不是马背上的人呐,干吗非要知道马的真相!(选自2018年07月20日《文学报》,有删改)8、第(4)段在语言运用上很有特点,请加以赏析。
(4分)9、第(5)段写格萨尔王庙的指示牌,有何用意?(3分)10、第(8)段画线句的含义是什么?请加以分析。
(3分)11、文章标题是“草在心里驻扎”,请分析草在“我”心里驻扎的原因。
(5分)(三)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12-14题。
(8分)送孙十尉温县钱起飞花落絮满河桥,千里伤心送客遥。
不惜芸香①染黄绶②,惟怜鸿羽下青霄。
云衢有志终骧首③,吏道无媒且折腰。
急管繁弦催一醉,颓阳不驻引征镳。
【注】①芸香:指书香。
②黄绶:黄色的印带,用来代指小官,这里指孙十将赴任的温县县尉。
③骧首:抬头,指意气风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