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第20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课件7] (人教版必修三)

历史:第20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课件7] (人教版必修三)


A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 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争论内容上讲 最 主要的不同点是 A.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B.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 者侧重于文学艺术 C.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 D.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 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三.文艺的春天 1.背景:
1)文革结束后,清算“左”倾错误
2)恢复“双百”方针
3)80年代初开展“五讲”“四美”为内容的精神文明 建设 2.繁荣景象---学术讨论空前热烈,文艺创作欣欣向荣 反映文革的反思文学.伤痕文学; 反映改革实践.社会生活等文学作品
(1)文学作品
(2)影视作品:
(3)文化的多样化,日益走向世界。
原因: “双百”方针能否贯彻; 国家政治环境的变化; 认识: “双百”方针实质上是在文化领域的民主化. “双百”方针的目的是要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双百”方针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 针。
关于1956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的提出,不符合史实的是 ( ) A.确保了学术文化事业此后十多年的繁荣 B.吸取了我国历史上学术、文化发展的经验 C.纠正了科学文化领域存在的教条主义倾向 D.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科学文化事业的教训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内涵:
“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 以自由发展; “百家争鸣”是指学术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不是一个 暂时性的方针。
2.背景:
(1)社会制度的变化,人民生活方式.社会交往发生变化 (2)1956年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必须调动一 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3)为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D
11.若要写一篇集中反映新中国教、科、文发展的 专稿,需要确定一组体现当时概况的“关键词”。依 据相关知识,选出最准确的一组是 A.“双百”方针“教育大革命”“三个面向”“和 平”赎买 B.“两弹一星”“科教兴国”“三下乡”“载人航 天工程” C.“上山下乡”“东方魔稻”“三步走”“和平共 处” D.“863”计划、“样板戏”“三个世界”“希望工 程”
1956年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巴金等文艺界著 名人士
电影《五朵金花》剧照
1957年周恩来观看著 名戏剧家梅兰芳演出后, 与演员亲切交谈
话剧《关汉卿》剧照
《五朵金花》 《青春之歌》 为 1959年国庆35部优秀电 影展中的两部.深受人民喜爱. 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这种 现象出现的原因何在?
《青春之歌》 《五朵金花》
傅雷, 1927年冬赴法国入巴黎大学文科学习。任中国作家协会上 海分会理事、书记处书记等职。翻译外国文学名著33部。六十年 代,以其研究与翻译巴尔扎克著作的卓越成就,被法国吸收为巴 尔扎克研究协会会员。“文革”初受到迫害,1966年9月3日晨 和他的夫人朱梅馥在上海寓所双双自缢。
文艺工作者下放农村劳动
B.
八个样板戏
京剧:《红灯记》《沙家浜》 《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海港》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
交响乐:《沙家浜》
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分期标志在春秋战国时代 ——郭沫若
中国封建社会始于西周 ——范文澜
郭和范都是中国公认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虽然毛泽东 本人在历史分期问题上更倾向于郭沫若一些,但他确实 不好做出孰是孰非的结论,便认为解决历史问题还是自 由争鸣为好。“百家争鸣”最初是毛泽东就中国历史问 题的研究而提出的。
对于青年人来说, “样板戏”可能是个较陌生 的名词了,但对于40岁往上 的人,这却是个刻骨铭心、 至死难忘的词汇,是个挥之 不去的记忆。尽管他们今天 随时都能哼上两段儿,但那 轻松自在的背后,却深隐着 一种难以言表的苦涩,这苦 涩,类似于来自康复者对于 曾经的疯人院生活的回忆。
革命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红灯记
沙家浜
智取威虎山
奇袭白虎团
文化大革命时期,人们只能跳忠字,舞忠字舞是文革时期用于广场(大场地)或游 行的队列行进间的歌颂性群众舞蹈。主要动作有: 双手高举表示对红太阳的信仰, 斜出弓步表示永远追随伟大导师毛泽东, 紧握双拳表示要将革命进行到底。 跳舞时手里还要挥动语录本(红宝书)或红绸巾作为道具。
二、曲折发展——“双百”方针贯彻受挫 1、原因:
①根本原因是左倾错误的影响 ②把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把学术争论说成 阶级斗争.
2.文艺事业遭到摧残的表现
(1)优秀文化典籍遭破坏,国家文物遭摧残 破四旧 (旧思想、文化、风俗、习惯) (2)优秀文艺人士遭迫害甚至迫害致死 全国横扫一切“牛鬼蛇神” (3)中外优秀作品禁演,文艺创作万马齐喑 (4)样板戏一统天下
A
10、1955年植物学家胡先骕因批评前苏联生物学家 李森科而遭到批判。1956年5月,周恩来同中科院负 责人谈话时指出:“科学是科学,政治是政治 ……如 果李森科不对,我们没有理由为李森科辩护,我们就 向被批评的胡先骕承认错误。对一切科学,都要这 样。”该讲话 A.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 B.奠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C.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 D.明确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社会主义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春秋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区别?
社会主义时期的“百家争鸣” —-是文化方针 内容侧重学术领域 反映学术民主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是思想解放潮流 内容侧重政治统治思想 反映时代变革,影响深远.
“双百”方针提出后,我国的文艺经历了怎样 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由此你有何认识? 变化: 活力初现----遭遇挫折----重现春天
3.提出
1956.4,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4.影响及成果:
(1)科技领域和文艺领域,出现繁荣景象 作品:老舍—话剧《茶馆》; 郭沫若—历史剧《蔡文姬》; 杨沫—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等等 期刊:1956年至1957年出现的文艺期刊有18种
电影:“难忘的1959年”, (2)大大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
文化大革命中田汉被批斗
1958年至1964年间,样板戏的前身“京剧现代戏”是当时戏曲改革的一个主要成 果,也是当时文坛的重要收获之一。在1964年前后,江青开始插手“京剧现代 戏”,并将《沙家滨》(《芦荡火种》)、《红灯记》和《智取威虎山》等几部有 良好基础的剧作培养成自己手中的“样板”,在“文革”中被捧上了天,作为无 产阶级文艺方向的标志,成了当时几乎惟一可以公开演出的剧目。1976年“文革” 结束后,样板戏随着江青政治集团的垮台,受到人们的批判,否定和抛弃。
第20课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自主学习
1.什么是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党和政府为什 么要提出“双百” 方针?方针的贯彻取得了 哪些突出成果? 2. 为什么“双百”方针后来没有坚持贯彻 下去?出现曲折年代?曲折的具体表现如何?造 成了怎样的影响? 3.文革结束后为什么会出现文艺的春天?呈 现出怎样的繁荣景象?
A
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这是坚持文艺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在其鼓舞下, 科学和文艺工作者步人了又一个春天。学术讨论空前热 闹,文学艺术欣欣向荣。文学艺术的又一个春天不包括 A.出现了《雷锋之歌》、《青春之歌》等优秀作品 B.小说、戏剧、诗歌等争奇斗艳,呈现出பைடு நூலகம்派繁荣景象 C.《白蛇传》《十五贯》等剧目在戏剧舞台上开始上演 D.以“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为先锋的文艺流派争 相引领风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