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0课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课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0课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课件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内涵:
2、提出背景: (1)国内方面:
a.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 道路
b.党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 大的作用
(2)国际方面:
材料3:“……..50年代有一位科学家说 ‘中医是封建医, 西医是资本主义医,巴甫洛夫是社会主义医。’我想在这 样的认识指导下,当然就应该反对中医和西医,取消一切 现在的医院,靠巴甫洛夫的药(就是把兴奋剂和抑制剂混 合起来,叫‘巴甫洛夫液’)来包治百病。”
1966年9月3日,翻译家傅 雷及夫人被迫自缢
田汉被批斗 老舍先生于1966年8月24日 在北京投湖自尽 吴晗,1969年10月11日 被迫害致死。
京剧《红灯记》
京剧《沙家浜》
芭蕾舞剧《红色 娘子军》
“八亿人民八个戏”
京剧《智取威虎山》
京剧《奇袭白虎团》
京剧《海港》
京剧《白毛女》
京剧《杜鹃山》
人们对当时的景象用戏言表示: 跑了吭大吭,看个沙家浜; 跑着上气不接下气,看个红灯记; 朝鲜电影哭哭笑笑,越南电影飞机大炮, 阿尔巴利亚电影莫明其妙,中国电影新闻简报
龚雪《大桥下 面》 吴玉芳《人生》
…………… 徐静蕾《开往 春天的地铁》 刘若英《天下 无贼》 李冰冰《云水 谣》 赵薇《花木兰》 白百何《失恋 33天》 章子怡《一代 宗师》
第08届
........ 第26届 第28届 第29届 第30届 第31届 第32届
1985
…….. 2003 2006 2008 2010 2012 2014
推动了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是建设新中国科学 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
开动脑筋
可惜好景不 长,这种繁荣 景象很快就消 失了。阅读以 下材料,看看 是怎么回事? 回答问题:
材料5: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 鸣”的方针。1957年,中国共产党开展整风运动,号 根据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复 召党外人士“鸣放”,鼓励群众给共产党和政府提意 见,帮助共产党整风。这时,出现了一些十分激烈、 查统计,全国共划分右派份子 552877 人。 尖锐的批评言辞,有些人甚至提出“共产党与民主党 派轮流坐庄”、“反对党天下”。 复查核实改正错划(并未平反真正“右 1957年5月15日,毛泽东撰文《事情正在发生变化》 发给党内阅读。 6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这是 派”)右派533222 人,占总人数97%。 为什么?》,提示人们“少数的右派分子在‘帮助共 产党整风’的名义之下,企图乘机把共产党和工人阶 级打翻,把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打翻”。反右运动开 始了。
王苹《槐树庄》 谢添《甜蜜的事业》 未设 未设 未设 未设
李仁堂《泪痕》 陈冲《小花》 达式常《燕归 来》 王心刚《知音》 严顺开《阿Q 正传》 张瑜《庐山恋》 李秀明《许茂 和他的女儿们》 斯琴高娃《骆 驼祥子》
遭 遇 曲 折
杨在葆《血总 是热的》
吕晓禾《高山 下的花环》 ……………… 卢奇《邓小平》 吴军《张思德》 张涵予《集结 号》 陈坤《画皮》 文章《失恋33 天》 黄晓明《中国 合伙人》
2、表现:
反映“文革”为主题的“反思文学”、“伤 痕文学”;反映改革实践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1)文学创作欣欣向荣:
(2)学术讨论空前热烈
中国文 化正走 向世界
(3)艺术空前繁荣
三个“伤痕文学”的代表性人物, 从左至右:卢新华、刘心武、王亚
1988年《红高粱》获得了第38届柏林国际 电影节金熊奖,成为首部获得此奖的亚洲 电影。
个基本性的同时也 是长期性的方针,而不是一暂时性的方针。
毛泽东关于“双百”方针的手迹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内 涵 2.提出背景
(1)、百家争鸣:生物学领域的学派争论
3.正式提出 4.地 位:
5.成 就
摩尔根学派和李森科学派之争 (2)、百花齐放:文学艺术领域的成果
让它开放,不要让几种花开放,还有 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 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内,保证社会主义的方向, 干涉他们。 ……这一派,那一派,让他们去说, 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 有利于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实质 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各种意见。 放”。 是承认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多层和多样格局。
自主探究1
阅读课本 P98第2段,回答:
百花奖的设立体现了党和政府什么科学艺术 发展方针?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内涵:
“百花齐放”:文学艺术不同形式和风格自由发展 “百家争鸣”:科学上不同学派不同观点自由争论
具体地说,“双百方针”是提倡在文学 艺术、科学研究领域:
有独立思考和辩论的自由, 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
B.学者在学术上有独立思考、创作、批评、辩论的自由
C.主要是为了尽快把错误的学术倾向暴露出来
D.当时的“百家争鸣” 与二千多年前的“百家争鸣”
在背景上并不相似
C
2.1956年,毛泽东两次观看昆曲名剧《十五 贯》,之后《人民日报》首次为一场戏剧演 出刊发社论,称赞其“一出戏救活一个剧 种”。当时昆曲复兴的主要原因是 A.“双百”方针的贯彻 B.昆曲名剧的涌现 C.大众舆论吹捧宣传 D.“教育大革命”的推动
A
1、(福建龙岩质检)1955年植物学家胡先骕因批 评前苏联生物学家李森科而遭到批判,1956年5月 ,周恩来同中科院负责人谈话时指出:“科学是科 学,政治是政治,……如果李森科不对,我们没有 理由为李森科辩护,我们就向被批评的胡先骕承认 错误。对一切科学,都要这样。”该讲话
材料2:周恩来代表党中央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 报告》。指出:知识界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中国 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在社会主义时代,比以前任何时代都更加需要知识分 子参加。
在材料2中,周恩来重点强调了什么?
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要让知识分子在
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百家争鸣:生物学领域的学派争论
摩尔根学派和李森科学派之争 (2)、百花齐放:文学艺术领域的成果
3.正式提出 4.地 位:
5.成 就
a、许多新素材、主题得以开拓
b、采用多样化的体裁和表现手法 c、涌现出大批优秀的作家与作品 d、电影创作步入了一个辉煌时期,称之为 “难忘的1959年”。
6.影响
届数 第01届 第02届 第03届 第04届 第05届 第06届 第07届
年份 1962 1963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影帝及作品
崔嵬《红旗谱》
影后及作品
祝希娟《红色 娘子军》 张瑞芳《李双 双》
最佳导演及作品
谢晋《红色娘子军》
百花奖
设 立 中 断
“双百”方针
提 出
张良《哥俩好》
自主探究2
结合材料回答:
党和政府当时 提出这个方针?
要
自主探究3:
材料1: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 胜利,剥削制度即将被消灭,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 立,开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探索适合中国 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就必须要调动一切积极 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材料1表明当时中国社会制度发生了什么巨大变化? 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开始探索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 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中心任务是什么? 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a、许多新素材、主题得以开拓,采用多样 化的体裁和表现手法。
b、涌现出大批优秀的作家与作品
c、文艺刊物增多 d、电影创作步入了一个辉煌时期,称之为 “难忘的1959年”。
话剧《蔡文姬》
1956年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巴 金等文艺界著名人士
话剧《茶馆》
话剧《关汉卿》剧照
五朵金花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内 涵 2.提出背景
问题探究4:材料3说明什么问题? 说明建国初人们照搬苏联模式
材料4: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 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 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 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论十大关系》
问题探究5: 材料4表明我们对待苏联模式的态度有什么变化? 表明我们开始破除苏联模式的束缚
政治运动扩大化,知识分子和作品受到错误批判。
二 曲折的年代 ——“双百”方针贯彻受挫
1、原因:
政治运动的扩大化,特别是“文革”的到来。
2、表现:
①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甚至是阶级斗争问题 ②一些正确的甚至优秀的作品受到错误的批判 ③许多知识分子受到迫害,文艺园地百花凋零。 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也受到很大影响 ⑤推广8个样板戏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内涵: 2、提出背景: (1)国内方面:
a.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 道路
c.党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 大的作用
中国开始破除苏联模式的束缚 (2)国际方面: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内涵:
2、提出背景: 3、正式提出:
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材料6:……从1966年6月到1972年,整整7年
中国影坛没有拍摄过一部故事片。……当时,虽然拍出 八个样板戏电影,可充其量还是让八亿人民看八个样板 戏,群众对此意见很大…… ——《中国电影史》
合作探究7:地域广大、人口众多的中国只放映样 板戏合适吗?为什么? 不合适。 ①样板戏实际是与“双百”方针的宗旨背道而驰; ②中国人多地广,需要多种多样的文艺形式,样 板戏无法满足广大人民的需求; ③大大束缚了文艺工作者的文艺创作,严重阻碍 了文艺的繁荣发展。
假如让你用坐标图像表示“双百”提出后 我国文艺科学的发展趋势,你会怎样作图?
文 Y (发展状况) 化 事 业 的 曲 折 1966 1956 发 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