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资源论证报告1

水资源论证报告1

萍乡市上栗县农村饮水安全赤山镇集中供水工程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江西省勘察设计研究院二O一五年元月乡市上栗县农村饮水安全赤山镇集中供水工程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委托单位:萍乡市上栗县赤山镇人民政府编写单位:江西省勘察设计研究院证书等级:证书编号:批准:(上岗证号)审定:(上岗证号)项目负责:(上岗证号 )报告编写:(上岗证号 )编写日期:二O一五年元月目录第一章总论 (5)1.1项目来源及任务 (5)1.2取水规模及范围 (7)1.3编制依据 (7)第二章建设项目概况 (9)2.1取水点地理位置 (9)2.2气象水文 (9)2.3地形地貌 (9)2.4生活用水量标准划分 (10)2.5综合供水类型 (10)2.6合理取用水量标准确定 (11)第三章区域水资源取用水合理性分析 (12)3.1区域水资源基本情况 (12)3.2水源泉出露状况及成因特征 (14)3.3水源补给、迳流、排泄条件 (15)3.4取用水合理性分析 (15)第四章建设项目地下取水水资源论证 (17)4.1地下泉水资源量分析 (17)4.2水资源论证等级及分析范围 (19)4.3地下水可开采量分析 (19)4.4取用水可靠性与可行性分析 (21)第五章地下水质评价及水资源保护 (23)5.1地下水水质类别划分 (23)5.2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 (24)5.3地下水资源保护措施 (24)5.4退水量与退水处理 (25)第六章水资源论证结论与建议 (27)6.1结论 (27)6.2建议 (28)附件:宜春市袁州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报告复印件第一章总论1、建设项目概况1.1基本情况赤山镇为上栗县辖镇,位于萍乡市东北部,上栗县南部,距市城9公里,距县城39公里,与东源、彭高、白源、泉江、银河和宜春的竹亭、天台相邻。

镇政府驻宝塔岭,距县政府26水泥等厂。

农业主产水稻、油茶。

拟建项目区实施范围为赤水镇9个行政村及11所中小学,据上栗县赤山镇2011年度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实施方案,赤山镇供水工程覆盖人口14786人,涉及到赤山镇观泉村、楼泉村、新店村、黄花村、高南村、泉陂村、楼下村、枫桥村、弯里村共9个行政村及11所中小学。

赤山是一个历史悠久、集贸繁荣、交通便利、资源丰富之重镇。

素有“山上银行、山下粮仓、地下宝藏”之美称。

***镇地处**县北部,东与**市**区牛头山镇为邻,东南濒升金湖,西南与胜利镇毗连,**省是西北临长江,北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市隔江相望,东西跨幅24km,南北跨幅约9km,小城镇综合改革及农村集体土地流转试点镇。

2008年末,全镇辖15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460个村民组。

全镇总户数21012户,总人口68750人,面积108.5km2,耕地6.23万亩,其中城镇建成区面积2.5 km2,城镇人口1.3万人。

近几年,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战略重心向中、西部地区倾斜,***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镇区的范围和人口迅速增加,也增加了对用水的需求。

根据《**县***镇总体规划》,到2010年,***镇镇区建设用地将达1015.9hm2,人口10.2万人。

这样致使原***镇自来水厂供水人口大大的增加,城镇用水的需求量已大于供水能力,特别是近几年***开发区工业企业的快速发展,这种矛盾就显得更加突出。

为保证城镇居民生活需要,保证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急需提高城镇供水能力。

为此,*****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建设有限公司拟兴建*****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供水工程,设计近期取水规模4.0万m3/d,远期取水规模12.0万m3/d,按远景规模控制用地,分期设计建造。

本项目为新建供水工程,根据《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水利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第15号令),本工程必须进行水资源论证。

受*****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建设有限公司委托,**江河水文水利工程设计院承担了《*****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供水工程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的编制工作。

接受委托后,**江河水文水利工程设计院立即成立项目组,对建设项目厂址区、取水口位置及其上下游河段进行了实地查勘,按照《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试行)》(SL/Z 322-2005)的要求,编制了本报告书。

我院应宜春市袁州区芦村镇政府的请求,对芦村镇农村饮用水水源集中供水改善农村饮用水条件进行综合性评价,提供宜春市袁州区农村饮用水安全项目——为芦村镇集中供水水源取水量、取水水质、供水水源、取水合理性、可靠性等进行建设项目科学研究论证为设计部门提供设计依据。

我院于2013年4月16日派出高级工程师对芦村镇可取水水源点及周边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实地调查,并参考引用1/20万宜春幅综合水文地质调查资料,对取水水源区域地质、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全面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就芦村镇集中采用地下水供水的取水水量、取水水质、取水水源等提出可行性论证意见,特编写本报告,为芦村镇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提供服务。

1·2取水规模及范围芦村镇集中供水取水点位于芦村镇街区以南2千米左右,取水水源为天然自流上升泉泉群,泉水出露规模大,自流量大,属于大型集束式上升泉群,并且出露点有二处,相距10m左右。

总水量调查实测为4666 m3/d。

本次对取水点的地质及水文地质区域分析范围北起寨下—石湖地表分水岭一线,南至渥江—洋江以北,面积为900km2。

取水点论证范围以泉水点为中心范围约100km2。

本次水资源论证,供水水源应满足全镇2.2万人城镇及农村居民生活用水的需求。

本报告对地下水水质的评价依据“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3年2月13日对供水源的检测报告,取水水源的水量评价依据实地调查资料进行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

1·3编制依据本次勘察工作的参考文献及执行标准及相关技术规范如下:1、《1/20万宜春幅综合水文地质图》(G-50-[1])2、《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5750)3、《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4、《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50027-2001)5、《供水水文地质手册》第二册6、《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SL/Z322-2005)第二章建设项目概况2·1取水点地理位置勘察区位于宜春城区NW25°直线距离17Km,供水水源地位于芦村镇政府以南约2Km处山坳中,属大型上升泉群。

地理坐标为:北纬14°26′58″,东径27°53′35″,交通便利,公路直达。

2·2气象水文勘察区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型气候区,湿热多雨,四季分明。

多年平均气温17—18°C,3—4月为春季,平均气温11—12°C;5—8月为夏季,气候火热,平均气温28.5°C,最高气温39.6°C;9—11月秋高气爽,气候宜人,平均气温26.1°C;12月至翌年2月为冬季,气候干湿寒冷,平均气温5.5°C。

区内雨量充沛,据宜春市气象局1990—2006年降水量资料统计,年平均降水量为1634.3mm,最小降水量为1218.8mm(2003年),最大降水量为2079.1mm(1994年)。

4—6月为丰水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08mm,2—3月、7—11月为平水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98.0mm,12月至翌年1月为枯水期,多年平均降水量仅为128.2mm。

区内地表水不发育,仅见有零星小型山塘水源分布及3级河溪支流。

2·3地形地貌区内及周边为低山丘陵地形,水源以北3—4公里为笔架山,山顶标高354m,山势陡峻,周边约30平方公里均为丘陵地形,地形标高一般150.0—265.0m。

丘顶浑圆,丘陵岗地地表植被茂盛。

2·4生活用水量标准划分芦村镇集中供水建设项目按国家规定住宅生活用水量标准(《给排水设计手册》第三册),结合芦村镇农村用水实际情况,划分三种用水量类型,其生活用水量列表2-1。

住宅生活用水量标准表2-1表中,生活用水量标准适合本供水区气候条件,最高用水量标准数,第一类型取最高平均用水量为60 Kg/人·日,第二类型取95 Kg/人·日,第三类型取130 Kg/人·日。

2·5综合供水类型综合供水类型应包括居民生活用水、公共建筑用水、防火用水、管网漏损水等。

(1)居民生活用水量按《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S1310-2004)计算:用水人数×居民用水定额=用水量(2)公共建筑用水量按居民生活用水量的15%计算(3)防火用水量按火灾资料,完成一次消防用水为108m3/d计。

(4)管网漏损水量及未预见用水量按1—3项用水量之合的15%计。

(5)尚未设计或暂未考虑的用水量如企业用水,建筑道路用水,家禽饲养用水,消防用水等。

2·6合理取用水量标准确定结合上述用水标准,综合用水类型,以农村城乡社会发展角度,分别按三类标准综合计算全镇集中供水需水量列表2-2。

芦村镇集中供水需水量设计用水量表表2-2表中计算的设计用水量3433m3/d为芦村镇集中供水工程综合用水量总量。

第三章区域水资源取用水合理性分析3·1区域水资源基本情况3·1·1 区域地层岩性芦村镇供水水源地及周边区域出露地层主要有:二迭系、三迭系、侏罗系、白垩系及第四系。

岩层分布及岩性特征由老至新分述如下:(1)二迭系下统茅口阶(P1m)按岩性可分为下、中、上三段,岩性分别为灰黑色薄层状炭质页岩、钙质页岩,灰白色厚层状灰岩及灰色薄层硅质页岩等。

(2)二迭系上统龙潭阶(P2l),长兴阶(P2c)龙潭阶(P2l)岩性为碎屑岩,主要由浅灰—灰色中厚层状石英砂岩、细砂岩、粉砂岩、碳质页岩夹煤层。

长兴阶(P2c)岩性为硅质页岩,含结核白云质灰岩及灰白色含燧石灰岩等。

(3)三迭系下统大冶组(T1d)岩性:下部为灰绿色页岩、粉砂岩、偶夹泥质灰岩,中上部为薄层灰岩、泥灰岩、白云质灰岩夹页岩等。

(4)三迭系上统—侏罗系下统安源群(T33-J1an)岩性:上部为灰色—浅灰色厚层状石英质、泥质细—粗粒砂岩,中下部为含煤层及黑色相间石英砾岩及泥质石英质砂岩、砂质或炭质页岩等。

(5)白垩系南雄群(K2nn)岩性:棕红色、紫红色厚层状砂砾岩及钙质含砾细砂岩,砾石以灰岩为主,次为石英砂岩。

(6)第四系更新统残坡积层(Q2el-pl)分布在低洼及溪谷两侧,零星分布,岩性上部为粘土或网状红土,下部砂砾石夹泥质,厚度不均。

3·1·2 区域地质构造勘察区内可见有一条走向北东70°的断裂构造,倾向SW、倾角60°,断裂带上盘岩性为白垩系(K2nn)砂岩及砂砾岩,下盘岩性为二迭系茅口(P1m2)阶灰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