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旧锡矿-地质
图2-1 个旧矿区主要矿田(矿段)分布示意图
• 自然地理与经济概况
• 勘查区位于高原山区,属深切割中山地形。区内及其周围岩溶峰林发 育,为一四周高而中部低洼的岩溶盆地地貌。海拔高程2300-2600米 ,相对高差300余米。区内气候温湿多雨,年均降雨量1603.1毫米, 年均蒸发量1203.1毫米;旱雨季较为分明,降雨多集中于每年5-10月 份,其余月份多为旱季。年均气温11.5℃,最高25.9℃,最低-9.5℃ ;相对湿度84%,全年无霜期约287天,一般每年10月至次年1月多 雾,2-3月多风,主导风向为西南风,平均风速约3.8米/秒。 • 地表无自然村寨分布,但北东部山脚为大屯盆地,其海拔1300-1400 米。自然村密布,人口密集,劳动力资源充足,是个旧市的主要农业 区和工矿分布区。农作物以盛产大米和蔬菜为主,盆地西南缘云锡公 司建有大屯选矿厂、古山选矿厂、松树脚锡矿、冶炼分公司合金车间 等采选冶工矿企业。矿山生产区水、电设施配套齐全,交通运输方便 ,为云锡公司主要的锡矿采选冶生产基地之一。
• 迹自西向东,由近东西向转变为南东向,并与五子山复式 背斜轴垂直相交,岩层倾角100~250。 • 高峰山背斜:是一个形态较为复杂的短轴背斜,轴迹 呈北北东走向,它控制了高峰山矿段接触带矿体的产出。 • 驼峰山背斜:该背斜位于矿田南西侧驼峰山一带,轴 迹呈北北东走向,轴面向东倾斜,为一不对称背斜。 • 松南岩层陡立挠曲带:位于小石岗南至芦塘坝东部, 个松断裂南侧,总体走向为北西西呈“S”型延展,岩层 陡立部份倾角在650~900。 • 断裂构造 • 矿田内断裂发育,但起控岩控矿作用的主要有东西向、 北东向及北西向三组。 • (一)东西向组: • 个松断裂:为一近东西走向,向南倾、倾角在700~ 900,走向大于l2千米,倾斜延伸大于800米,具有明显的 控矿、控岩作用,是与松树脚矿田分界的标志。
• 大马芦矿田位于个旧锡矿区五大矿田之一的高松矿田中部, 处于大箐东~阿西寨向斜偏北翼一侧。由中部的大箐东、 马吃水、芦塘坝、高峰山,东部的阿西寨, 西部的驼峰山 六个矿段组成。已发现大型或特大型的锡、铅、银矿床。 • 地层 • 矿田内分布的地层均为三叠系中统个旧组卡房段及马拉格 段(T2g15~T2g23。)碳酸盐岩地层,从上到下可分为: • T2g23 :灰色、浅灰色中至厚层状白云岩夹少量白云质灰 岩及灰岩透镜体,微层理发育,局部含海百合茎化石,厚 度在90多米至400多米。 • T2g22 :灰色中厚层状含灰质白云岩,断续夹有大小不等 的白云质灰岩及灰岩透镜体,含数层海百合茎化石,岩层 厚300多米。 • T2g21 :深灰色、灰色厚层状白云岩,局部地段赋存有富 银铅矿体,岩层厚200余米。
• 印支期个旧及其邻区处于张裂和沉降过程,随之产生一系 列的基性火山活动,沉积大量的火山碎屑岩;沉积了厚达 数千米的碳酸盐类岩层及碎屑岩。 • 燕山期回返挤压,出现了强烈、频繁的基性、酸性、碱性 岩浆活动,同时伴有锡、钨、铜、铅、锌、银等金属成矿 作用。矿区锡多金属矿床的形成与燕山期花岗岩侵入有直 接的成生关联。 • 个旧断裂南北方向纵贯个旧矿区,将矿区分割为东区和 西区两部分。东区分布矿区一级褶皱——五子山复背斜, 北西西或东西方向的二级褶皱横跨其上,区内北东向和北 西西向断裂甚为发育。近东西向断裂控制了东区的五大矿 田,即马拉格、松树脚、高松、老厂和卡房矿田。西区分 布一北北东向的贾沙复式向斜。矿区内广泛分布中三叠统 碳酸盐岩类,下三叠统和上三叠统碎屑岩、上二叠统含煤 碎屑岩仅有零星出露。中三叠统是矿区的主要容矿地层。 矿区北东、南西两端的断陷盆地中出露第三系砂砾岩层。
• 东区沿中三叠统下部分布的辉绿岩呈岩床产出。此类岩床 与铜矿床关系密切。矿区基性火山岩及辉绿岩属印支期产 物。 • 个旧矿区两大类矿床,即为砂锡(锡、铅)和原生锡多金属 矿。砂矿多为残积、坡积、人工坡积和冲积形成,主要分 布在原生矿床附近的岩溶盆地、山坡和侵蚀阶地,规模巨 大,探明锡储量占矿区锡储量的45%。原生锡多金属矿分 为:层间热液型锡多金属矿床和花岗岩接触带矽卡岩型锡 多金属矿床,它们是矿区内的主要矿床类型。 • 目前,个旧矿区已发现锡、铜、铅、锌、钨、铋、钼、镓、 铟、镉、锗、铌、钽、铍、铁、金、银、硫、萤石、砷等 有色、稀有及贵金属矿产20余种,
• F断裂:近东西走向、向北倾、倾角约为820,是近年地表 地质填图新发现的一条断裂。 • (二)北东向组: • 麒阿西断裂:位于矿田东部,走向约北东400~500倾 向北西,倾角650~ 880,走向长约5.5千米,倾斜延伸大 于500米,具多期活动特征。 • 芦塘坝断裂:位于矿田中部,走向为北350~450东,倾向 北西,倾角在450~880之间,其上下盘次级断裂发育,构 成一个断裂含矿带,是北东走向断裂组中最具代表性的导 矿、容矿断裂。 • 莲花山断裂:位于矿田西部,走向为北300~450东,倾向 北西,倾角550~850,走向长约为8千米,具多期活动特征。 • (三)北西向组: • 主要有黑蚂石及六一零八两条近距离平行断裂,TEM 物探所圈定的V号异常就为其对应位臵。
矿山地质简况
个旧锡矿
个旧锡矿矿区位于云南省南东部,个旧市所辖,其中心 位臵,东经103。09'26”,北纬23。22,40",海拨标高1300~ 2600m。它处在欧亚板块被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俯冲碰撞相 接的部位,属于中国东南微板块西南缘右江缘盆地中的南盘 江凹断褶束之西南隅。燕山期造成了现代大地构造格局。矿 区分布在北东、北西和南北方向多个褶皱断裂带的交汇处。 个旧超大型锡多金属矿区是云南滇东南锡矿带上的最主要矿 区之一;处在环球两个巨型锡矿带,即特提斯巨型锡矿带和 环太平洋巨型锡矿带西带的交汇点,是环太平洋巨型锡矿带 西带西端锡矿聚集十分丰富的矿区之一。它不但是一个超大 型的锡矿区,同时也是大型的铜、铅、锌、钨和银矿区,此 外还伴生众多的有色和稀有金属矿产。 矿区内北东一北北东、东西一北西西方向的褶皱、断裂 是主要的控岩控矿构造。
T2g T2f T2f 个 T2g
牛 屎 坡
个 旧 市 牛 坝 荒
旧
马拉格 松树脚
高松 T2f T2f 陡岩 裂
1 5 2 6 3 7
断 T2g 老厂
T2g
卡房
T2g
4 8
T2f
1、主要矿田;2、矿区主要断裂;3、中三叠统个旧组;4、中三叠统法郎组; 5、花岗岩;6、二长岩;7、辉长岩;8、碱性岩;
• 探获矿体1300个(含328个砂矿),已经利用、正在利用 和规划利用的大型矿产地14个;中型矿产地10个,累计探 明有色金属储量几百万吨。它不但是一个超大型锡矿区, 同时也是中~大型的铜、铅、锌、钨、和银矿区,并伴有 众多的稀有、稀土等金属矿产,实属一罕见的聚宝盆。
• 高松矿田 • 高松矿田位于个旧矿区东区中部,该矿田位于高原山区, 属深切割的中山地形,岩溶峰林发育,矿田四围高而中部 低洼的岩溶地貌,海拔高程1300米~2600米,区内有矿山 公路至大屯14Km,至个旧市30Km,交通方便。(如图)
高 峰 山 背
70
裂
石 21 灰 窑 断 裂
驼 88 18 峰 72 炸 背
85
阿 高峰山 83 断 88 17
马吃水大山
断 断 72 82 89 断
• 高松矿田介于松树脚矿田与老厂矿田之间,北以个松断裂 为界,南到背阴山断裂,东为甲介山断裂,西至个旧断裂, 面积近50平方公里。其构造位臵处于个旧矿区一级构造五 子山背斜北段,矿田受与之斜交的次级构造大箐~阿西寨 向斜控制,呈一开阔宽缓的向斜地貌特征,主要出露三叠 系中统个旧组碳酸盐类岩石地层。矿田东部见小范围变质 玄武岩呈带状出露,东西长3400米,南北最宽800米,它 与矿田内的矿产形成关系还尚不明了。矿田深部有燕山 中~晚期黑云母花岗岩体隐伏,埋深大,海拔1200米以下, 距地表1200~1400米。矿田内断裂发育,纵、横交错,其 产于向斜中,特别是轴部的北东、东西向断裂与深凹的隐 伏花岗岩体相配臵形成了非常有利的控矿、导矿、容矿组 合,并与层间破碎带、剥离带一起联合控制着该区大型~ 特大型锡、铅、银矿床的生成和产出。个旧断裂南北纵贯 介旧矿区,将矿区分割为东西两部分,近东西向断裂控制 了东区五大矿田:马拉格矿田、松树脚矿田、高松矿田、 老厂和卡房矿田。
• 卡斯特岩溶盆地、断陷谷地及山坡沟地中广泛分布第四系 残积、冲积的含锡粘土,它是个旧矿区的主要砂锡矿床。 • 个旧矿区的花岗岩属燕山中一晚期的产物,为壳源重熔型 黑云花岗岩,铝过饱和、富硅、富碱(钾大于钠),锡和铜 等同生金属含量高于正常花岗岩。西区花岗岩呈肺叶状大 面积出露,达300多平方公里。东区花岗岩仅呈岩株状出 露于其北部和南部,据钻探工程和物探电测深资料了解到 东区沿五子山复式背斜轴部约有150平方公里的隐伏花岗 岩产出,其埋深200-1500m不等。这些隐伏花岗岩与个旧 矿区的锡、铜、钨等矿床的形成、产出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西区的花岗岩体的北东侧产出的碱性岩是由正长岩和霞石 正长岩组成,后者为巨大的霞石矿床;其南侧,于贾沙向 斜轴部产出偏碱性玄武岩和辉长岩。
• T2g16:灰色、浅灰色中厚层状灰岩与灰质白云岩互层,厚 度变化较大,在几十米至300米之间。由于灰岩与灰质白 云岩二者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差异较大,并且交替分布, 因而在构造应力作用下,易产生层间剥离和层间破碎,形 成良好的储矿空间,故该层中锡、铜、铅、锌、银的矿化 强度明显地高于其它层位,是矿田内层间氧化矿的主要含 矿层位,“大马芦”矿段80%的储量产于其中。 • T2g15:灰色、浅灰色中厚层状石灰岩,含泥质,具波纹状 及虎皮状构造,上部夹二至三层条带状灰质白云岩,延伸 稳定、下部为含燧石结核薄层灰岩、偶见有腹足类、瓣鳃 类、海百合茎化石,厚度在300多米至600多米,此层亦为 矿田内层间矿的赋存层位。 • 构造 • 褶皱构诰 • 大箐一阿西寨向斜:该向斜横穿整个矿区控制了大马 芦矿段矿体产出,轴
80 子 78 箐 山
大箐东
76 地层产状 岩层陡立挠曲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