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中国古代的国家结构
(2)西晋的分封 )
• A、原因:曹魏不足五十年而亡;以封王作为对宗室诸父 原因: 祖的报偿。 • 二十七个王,以郡为国 • B、西晋与西汉封建制之差异 • 第一 第一,西汉诸侯王国在初封时是相当于全汉中央政权的局 部性或曰地域性的“小中央“政权,而西晋封建制只是一 种名称特别的地方行政制度,并不具有任何中央制度的性 质。 • 第二 第二,西汉只有皇子与皇兄弟才受封同姓王。但晋皇帝分 封的二十七个王,无一是皇子,除了皇弟三人之外,其余 皆为司马懿的子弟,所以这些王被称为“宗室王”或“宗 “宗室王” 王”。 • 第三,西汉中期以后,王国所封只有一郡之地,这同样成 第三, 为定制。但西晋王国在后来大大扩展,彻底破坏了“以郡 为国”的定制。西汉是削减王国的封城来加强中央集权, 西晋则是用扩大王国领域的办法来增强局部地区的地方分 权。
周王与地方势力之间的权力义务关系
政治上,诸侯被认为是国王的臣属, 政治上,诸侯被认为是国王的臣属,有些诸侯国的国 君在中央机构任职。 君在中央机构任职。 王制》 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 《礼记 · 王制》:“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 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 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 经济上,诸侯要向周王贡纳各种方物,包括粮食、 经济上,诸侯要向周王贡纳各种方物,包括粮食、土 特产品。 特产品。 军事上,诸侯有义务率领本地的军队, 军事上,诸侯有义务率领本地的军队,参与周王的征 伐战争。 伐战争。
• 中央集权与诸侯分权的斗争: 中央集权与诸侯分权的斗争: • 汉文帝:贾谊“众建诸侯少其力”,将领有七郡之地 汉文帝 贾谊“众建诸侯少其力” 贾谊 的齐国一分为七,将淮南国一分为三。 • 汉景帝 “削藩” ,直接夺取王国所属的支郡,进 汉景帝:“削藩” 一步缩小各王国的封域。夺取了诸侯“自置吏”与 夺取了诸侯“ 夺取了诸侯 自置吏” 得赋敛”两大特权,王国地位等同于郡,诸侯王只 “得赋敛”两大特权 能衣食租税。封建制名存实亡。 • 武帝 主父偃“推恩令”。推恩令的实质是诸侯王可 武帝:主父偃 推恩令” 推恩令的实质是诸侯王可 主父偃“ 以封子弟为王子侯, 以封子弟为王子侯,但所建诸侯国必须归王国周围的 汉郡所有。 汉郡所有。这样一来,王国领域越小,到西汉末年, 许多王国只剩下三四县之地,毫无能为力了。 • 东汉虽有分封,但只有封爵之名,而无裂土之实了。
大盂鼎及其铭文 “受民受疆土” 受民受疆土”
• (1)封建制始于何时? )封建制始于何时? • 商代有没有封建? 商代有没有封建? • 顾颉刚:商朝后期已经有了很完备的封建 制度 • 张荫霖:商朝分封的事情若不绝有,也是 稀有的。(在周朝的旧国中,从没有听说 是商朝后 • 原则:嫡长子继承制 原则: • 影响: 影响: (1)使周王朝超越了族群的含义,赋予了国家以中 国特色的民族性 。王族向外分封,也是周人向外 移植的过程。这促使民族间的同化,造成了依托 封建制的华夏国家的诞生。 (2)嫡长子继承制把王庶子的后裔逐渐推向社会的 下层去,本来贵族所专有的教育和知识也逐渐渗 透到民间。 (3)封建制从一开始就潜伏着致命的脆弱。
《战国策 · 齐策四》:“及汤之时,诸侯三千。” 齐策四》 及汤之时,诸侯三千。 酒诰》 越在外服, 《尚书 · 酒诰》:“越在外服,侯、甸、男、 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 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 宗工越百姓里居( )。” 宗工越百姓里居(君)。”
商朝国家内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显然还不是非常严密的,地方势 商朝国家内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显然还不是非常严密的, 力在相当大程度上享有自治权。各地方势力在政治、经济、 力在相当大程度上享有自治权。各地方势力在政治、经济、军 事等各方面自主发展的余地是很大的。 事等各方面自主发展的余地是很大的。这包括地方势力与其他 地方势力之间的联合, 地方势力之间的联合,以及一个或一些地方势力向另一个或一 些地方势力发动战争等等。尽管这样, 些地方势力发动战争等等。尽管这样,商王对地方势力拥有的 权力和地方势力向商王承担的义务, 权力和地方势力向商王承担的义务,仍然表明地方势力并不是 完全独立的单位。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完全独立的单位。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上地方享有的相对的 自治权,这应该说就是商朝国家结构的基本特征。 自治权,这应该说就是商朝国家结构的基本特征。 ——谢维扬 中国早期国家》 ——谢维扬《中国早期国家》 谢维扬《
一、封建制和郡县制
(一)商代国家结构:内外服制 商代国家结构:
“内服”是商朝国家的中心地区,即 内服”是商朝国家的中心地区, 王畿” 由商王直接治理。 “王畿”,由商王直接治理。 在商朝的中后期, 在商朝的中后期,这个地区大致位于 安阳至淇县一线,西南至沁阳。 安阳至淇县一线,西南至沁阳。其最 大范围可能包括河北南部和山东西部 一些地区。 一些地区。
(二)封建制与分封制
封建制 《左传 · 僖公二十四年》: 僖公二十四年》 周公……封建亲戚 以藩屏周。 封建亲戚, “周公……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左传·桓公》: 左传·桓公》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二 士有隶子弟。 宗,士有隶子弟。” 《荀子 · 儒效》: 儒效》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 五十三人焉。 五十三人焉。”
第五讲 中国古代的国家结构(一) 中国古代的国家结构( 封建制与郡县制
• 百县之治一形,则从;迂者不饰,代者不 敢更其制,过而废者不匿其举。 ——《商君书·垦令》
古代的国家结构
古今“封建” 古今“封建”概念之差异
性质 政治名词 古代的 封建” “封建”
含义 分封人民、土 分封人民、 地,建立国家
相对的概念 郡县(制) 郡县(
• C、西晋封建之失误: • 司马炎大封宗室王,是小错误,是不得已而为之。 • 晋武帝的大错特错在于,令宗王出镇,也就是任 晋武帝的大错特错在于,令宗王出镇, 用宗王作为重要州的都督。 用宗王作为重要州的都督。 • 对策:提高皇子王的权位,以与宗室王相抗衡 (贾谊提出的“以亲制疏”之策)。具体措施: “以亲制疏” 一是令皇子王之国,各领方州,出任都督, 一是令皇子王之国,各领方州,出任都督,以分 宗室王都督的权势;二是扩大皇子王国的封域, 宗室王都督的权势;二是扩大皇子王国的封域, 增加他们的封邑。 增加他们的封邑。这一条恰好破了汉景帝以来 “以郡为国”的老规矩。 • 汉代的“七国之乱”起自汉景帝削藩,西晋“八 王之乱”起自觊觎皇位。
• 1、什么是封建制? • 所谓封建制,就是封邦建国。 • 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建国, 诸侯又把国郡以外的土地分封给大夫立家, 大夫还可以把采邑以外的土地分封给士。 • 集人而成家、集家而成国、集国而成天下 • 权力基本上通过宗法制中的血缘关系逐渐 在空间上铺开,这就是寓血缘于地缘之中, 血缘与地缘的结合是一条永恒的原则。
西周的分封并不只是周人殖 民队伍分别占有一片东方的 土地, 土地,分封制度是人口的再 编组, 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 仅是土地, 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领 了不同的人群。新封的封国, 了不同的人群。新封的封国, 因其与原居民的揉合, 因其与原居民的揉合,而成 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 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遂逐 渐演变为春秋的列国制度。 渐演变为春秋的列国制度。 周人封建制度的本意, 周人封建制度的本意,是为 了军事与政治的目的, 了军事与政治的目的,颇不 必用经济发展的理论当作历 史演化过程中必经的一环。 史演化过程中必经的一环。 ——许倬云 西周史》 ——许倬云《西周史》 许倬云《
• (1)西汉的封建 )
• 分封的形式:从分封异姓王(七个异姓王国和一百 分封的形式: 七十个彻侯)到分封同姓王(九个同姓王国)。 • 汉代与周朝封建的不同:西周封建是层层分封,汉 汉代与周朝封建的不同: 代封建只是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仍然是郡县制, 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 。 • 诸侯王与列侯的性质 “有土之爵” 诸侯王与列侯的性质:“有土之爵” • 两项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两项特权:一是“自置吏” 二是“得赋敛” • 汉初实行的郡国并行制度 郡国并行制度,使得中央集权并不彻底, 郡国并行制度 既有“大中央”又有“小中央” 既有“大中央”又有“小中央”。
奴隶(社会) 奴隶(社会) 现代的 经济及社会 前资本主义社 封建” 资本主义(社会) “封建” 形态名词 会的名称 资本主义(社会)
• 周振鹤先生认为,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的两次大 变局,其一是封建改为郡县,其二是专制改为共 其一是封建改为郡县, 其一是封建改为郡县 和。 • 吕思勉先生在《中国社会史》一书中,把中国古 代划分成三个时代:一是部落时代,二是封建时 :一是部落时代, 三是郡县时代。 代,三是郡县时代。 • 封建时代被郡县时代所替代后,中国的国家形态 和制度安排,就发生了从“分土而治”到“分民 从 分土而治” 而治” 而治”的转变。 • 周初实行封建制的原因:在诸侯的支持下建立了 上层的统治架构,但无力改变基层政治安排。实 行封建制既是因形势而为,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 结果。
• 3、调和派:黄宗羲、顾炎武 调和派:黄宗羲、 • 黄宗羲:“郡县式的等级关系”,郡县制保全了国家,但 是淹没了地方。封建制下兵民合一,所以能够依靠地方力 量有效抵制夷狄。 • 顾炎武:“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 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郡县制最大的问 题“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而封建制下天子与 诸侯贵族“非绝世之贵”,天子“不敢肆于民上而自尊, 不敢厚取于民而自厚”。 • 封建制与郡县制的争论根本上反映的是集权与分权的两难。 对郡县制的批判更多源自大一统集权的切肤之痛,并不能 彻底抹杀郡县制的历史价值。
传统中的封建郡县之争
• 由封建制进入郡县制,乃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根 本性转折。因为郡县制包含的不仅仅是行政区划的 层次。郡县制确定了古代中国的基本国家结构形式, 其核心就是皇权专制和中央集权 皇权专制和中央集权。没有郡县制,就 皇权专制和中央集权 没有皇帝专制,更没有中央集权。 • 1、郡县派:王夫之、柳宗元、苏轼、杨慎 • “汉……有叛人而无叛吏,有叛国而无叛郡;唐有 叛将而无叛州”(柳宗元) • 2、封建派:朱熹、叶适、罗泌 • “自天子以外无尺寸之权,一尊京师而威服天 下……不旋踵而败亡”(叶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