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中国古代史综合知识框架
出现为商运服务的辅助经营场所(邸店) 6、各种商业要素的发展:略
三、商业发展的特点
1、时间:起源早、不断发展 2、结构:包括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北宋榷场)、对外贸易 3、历程:并非一帆风顺,长期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宋以后逐渐
放松控制,城市商业性和经济功能日益增强。
4、各阶段发展极不平衡 5、商业市场形势多样(城市、夜市、早市、草市) 6、城市商品经济发达 7、外贸发达,构成了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使沿海港口
4.两汉开通并保护丝绸之
路,进行外贸;
5.重农抑商;
时 特点 期
概况
原因
魏晋 南北 朝
严重萎缩,商业 萧条;
1.以物易物成为主要交换手段 2.北方商业发展波动大,南方 小幅发展; 3.北魏(北方恢复), :商业 活动日趋活跃洛阳出现了许多 大的市场(城西有大市,市内 有管理的管理和场所),货源 充足,交易活跃“天下难得货 咸悉在焉”,政府开始重新铸 造铜钱,货币交易代替实物交 易,商人获利丰厚;
干预并推动经济发展)
农业
第1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历程: 1、早期农业:原始农业(距今1万年左右---商周之前)→ 商周农业 2、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生产力)、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生产关系、生产方式)
(春秋战国---清)
二、表现(生产力水平的进步)
1、生产工具:石器、木器、骨器的刀、斧、犁 → 青铜农具(商周)→ 铁农具(春秋战国开始)
城市走向兴盛。
8、货币流通领域丰富,明朝银、钱并行的流通制度促进了商业 资本积聚。
9、商人群体活跃,明清形成商帮 10、地位:农耕经济的补充,长期受重农抑商政策和官商压制,
商人、商业地位低
11、水平:较低。直到明清才出现较多的商业城市、商帮等,始终 不能动摇封建自然经济制度,对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作
用有限。
四、发展原因 1、国家统一,政局稳定 2、农业、手工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商品 3、货币的产生于统一 4、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部分统治者对商业减轻压制
甚至鼓励外贸的政策(唐、南宋、元) 5、交通发达 6、科技进步。为商品经济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促进农业、手工业商品化生产
五、影响 1、对经济:刺激农业、手工业、城市发展,冲击自然经济;后期直接推动资本
二、商业发展的表现
1、商业活动场所、时间变化:城市→农村、市镇; 定时、定点→打破界限
2、交易内容变化: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奢侈品→ 主要农副产品、城市手工业产品
3、交易媒介变化:无物交换→一般等价物(贝、金属货币、纸币) 4、流通领域变化:商品流通→商品生产流通与劳动力流通(自由
雇佣劳动力)相结合 5、商业运输发达:国内水陆交通、对外交通逐渐发达,
2、农用动力:人力 → 畜力(春秋战国开始)
3、耕作方式:刀耕火种、集体耕作(原始农业)→ 耒耜锄耕、集体耕作(商 周农业)→ 铁犁牛耕、精耕细作、男耕女织(春秋战国----清)
(铁犁牛耕:春秋战国出现,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出现犁壁,东汉推广到珠江 流域,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安装了犁评。)
4、耕作技术: 商周的田间管理技术: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春秋以后的种植技术:间作、套种、使用绿肥、耧车(西汉)、《齐民要术》
(坊市制度的存在本质上反映出封建政府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而坊市制度的 突破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元朝——重新疏浚大运河,开辟了海运,并在各地设驿站,商业发展繁荣。 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商业大都会。杭州是南方最大的 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泉州是元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外国旅行家 誉之为世界第一大港。 明清——城市进一步发展,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兴起,特别是 江南地区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城市中的民营手工业出现了 资本主义萌芽。
4、对外贸易 (1)分类:
正常贸易(西汉、唐朝、两宋、元朝) 朝贡贸易(明清突出,含义、目的、特点、史实、影响) 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下的外贸(明前期、清)
(2)特点:·官府控制(市舶司);朝贡贸易占有重要地位;
·官方贸易为主;交通发达、先陆后海(唐朝); ·丝织品、瓷器为主;广至亚、欧、非; ·政策由开放到闭关锁国(明清); ·外贸伴随着文化交流、政治往来; ·受统治者政策影响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促进了民族融合(外国人长期定居——回族)
3、古代货币的形态演变 (1)先秦:商朝人善于经商,以贝为币;战国时期,各国出现了铁钱,秦国商鞅变法 开始使用圆形方孔的半两钱
(2)秦朝:规定圆形方孔的半两钱作为通行全国的货币 (3)两汉:汉代以黄金和铜钱为主币。汉代的铜钱几经变化,至汉武帝铸造五铢钱才 稳定下来。
(4)三国:那时货币减少,布帛、谷物成为主要的流通手段。曹魏曾以法令形式废止 铜钱,使用实物交易,以后行废不定。
主义萌芽 2、对思想:使市民的生活、思想观念变化;对“重农抑商”观念挑战; 3、对文学:有利于文学、艺术的繁荣。(词、曲、话本、小说、绘画等)
六、启示 1、交通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要想富、先修路) 2、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对经济发展十分重要(稳定的社会环境、统一的市场,
实现统一大业) 3、国家对经济干预应该适度(市场调节为主、宏观调控为辅,用经济立法
(8)明初:主币是纸钞,辅币是铜钱,禁止民间使用金银交易。到明中后期,白银成 为普遍流通的主要货币。
演变规律: (1)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演变; (2)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演变(秦朝) (3)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演变(汉武帝) (4)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演变(唐开元通宝) (5)由金属货币向纸币演变(交子) (6)由手工铸币向机制纸币演变(清末)
(5)隋朝:仍铸造五铢钱,禁止使用前代大小不一的旧币,有利于商业发展 (6)唐朝:唐初改革币制,唐高祖下令“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新铸造的开元通 宝成为唐代的通货,后来发行量很大。以后历代的货币都以它为范式。设柜坊专营货币 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
(7)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由金属货币发展到纸币,是社会经济 发展的必然结果。纸币的推广,减轻了商人携带金属货币的负担,有利于商品交换,反 映了商业的高度发展。
进入新的高 峰期
概况
原因
两宋: 1.商品种类迅速增加; 2.许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开始 转 向市场; 3.商业活动不受限制,市坊界限打
1.宋朝商业环境相对 宽松,海上丝绸之路 发展
2.元朝国家统一、政 策开明、交通发达;
3.社会相对安定;
破,还有夜市、草市;
4.城市商业繁荣,如杭州;
5.数十座较大的市镇,四大名镇;
与市场联系 2.手工业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日益密切, 3.出现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2.农业、手工 业发展;等
社会上经商 4.城镇商业依然繁荣;
风气浓厚, 5.区域间长途贸易发展较快;
商业发展出 6.货币作用越来越大,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 现新特点。 货币(赋役征银)
劳动力成为商品
明朝形成区域性商人群体“商帮”(会馆, 晋商、徽商)
2、城市的发展
概念:城——因军事、政治需要而用城墙围起来的重要地区 市——即市场,是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场所
历程坊:——城中居住区间,一般可杂居手工作坊和小的服务行业,以便于生活。 唐以前——城的规模、数量尽管不断发展,但有限;市中的商业交易受到 政府严格控制,布局上市、坊分开; 唐朝——城市兴旺,规模数量进一步发展,出现国际大都会,布局更加完善, 城市建设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对市仍进行严格管理;出现城市 中的夜市和农村的草市;长安、洛阳、扬一益二。 宋朝——城市进一步发展,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四大名镇); 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市的经营 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 的直接监管。
五、特点 1、农业起源的特点:采集经济→种植经济;
多个经济中心→周边发展;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 伴随着种植业(为主)的发展,饲养业得到发展。
2、总体特点 结构:南稻北粟的原始农业种植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原始家
3、两汉:稻麦种植推广,北方主要农作物是冬小麦,也开始种稻;南方普 遍种稻,东汉已有双季稻,汉水流域出现稻麦轮作的种植方法,一年两熟。?
4、北宋:在全国范围调剂农作物品种,粟麦菽豆在江南大量种植,江北广 种水稻。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也传播到北方。茶树栽培进一步扩大。棉花种 植由福建、广东推广到江淮、川蜀。
围扩大,商业 贸易繁荣
2.城市发展,出现国际大都会 3.商人富有; 4.市场不断扩大; 5.铜钱大量流行; 6.邸店、柜坊、飞钱;
3.交通发达(如大运河)
4.对外开放;
5.金融创新(服务机构、 工具)使商业活动更方 便快捷;
7.对外贸易发达,广州是重要港口
时 特点
期
宋 1.繁荣; 元 2.古代商业
商业
一、概况 1、发展历程
时 特点 期
概况
原因
商周
春秋 战国
1.产生时期; 2.工商食官政策
1.初步形成时期
2.商业繁荣,官 府控制商业局面 被打破,商品交 换发展,城市繁 荣
商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1.私商成为商人主体; 2.各国铸造货币种类多; 3.各诸侯国都城成为著名的商业 中心,邯郸、临淄、宛、陶等; 4.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5.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 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提倡精耕细作 田间管理技术(耕作方法):垄作法、代田法、耕耙耱技术
耕作制度:一年一熟(两汉)、《齐民要术》总结出豆类和谷物轮 作可以增产的经验、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与一年三熟 制(宋以后的南方)
5、灌溉技术: 水利工程
时期
主要工程
春秋战国
芍陂、郑国渠、都江堰
秦
灵渠
两汉
漕渠、白渠、龙首渠(坎儿井)
魏晋南北朝 曹魏在北方兴修水利;孝文帝下令有水田之处都要 通渠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