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地理教学中的人文素养培养一、加强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紧迫性当代高中生普遍具有独立意识、开放意识和竞争意识,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一直片面追求知识积累的人才培养模式,青少年的问题越来越多。
据权威教育部门的一项调查表明,由于受改革浪潮的冲击,目前我国高中生十分注重个人的价值实现,重视物质条件享受。
在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表现上呈现出尖锐的矛盾。
更有甚者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其自我意识极大膨胀,要求社会给予尊重和物质上的满足,却不愿履行自己对集体与社会的责任与义务。
我们常常可以在电视、网络和报纸等媒体中,看到有的青少年诚信缺失、道德沦丧和因性格缺陷而酿成了悲剧,有的青少年理想信念淡薄、耐挫能力下降、失去了奋斗目标、缺乏纪律意识、法制观念淡薄、不懂得尊敬师长、偏激极端以强凌弱、以大欺小、因自己过分的要求被父母拒绝而痛下杀手、因迷恋网络游戏而偷盗抢劫---触目惊心的案例,让人不寒而栗。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在心痛的同时,也应该深思:如何改变这些不正常的现象。
我们更应该认识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已成为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刻不容缓的任务!二、地理学科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优势1.地理学科内涵的人文素养丰富。
人文素养教育,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是关于人类生存目的的教育。
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环境之中,我们的学生尽管现在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园生活,可总有一天都会走入现实的社会生活,学校教育就是要增强学生将来的生存与生活能力。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地理课程改革中最强调的理念之一。
它表明地理课程将从纯粹的“科学世界”重新回到学生的“生活世界”。
.地理教学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地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维,这是对知识和能力方面的要求。
还包括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科学态度、爱国情感、环境伦理道德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树立合作与竞争意识、学会尊重他人和其它文化、增强社会责任感与全球意识等,这些都属于人文素养的范畴。
2. 地理学科教学材料丰富。
地理教材使用彩图印刷,教材分为正文、图表、阅读材料和活动部分。
挂图、地球仪等教学用具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提供直观认识。
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也为人文素养的培养提供了硬件支持。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材料进行教学,在教学中要注重多种地理形象的引入,给学生以丰富生动的美的直观享受,我们可以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各种地图、景观图、标本、多媒体等直观性的地理媒介,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理事物的声色形,利于提高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效果。
3.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知识涵盖范围广。
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学科渗透,为学生建立全面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
地理学科本身以其特有的学科体系及紧密结合生活实际的特色,所内涵的人文素养是不言而喻的,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三、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措施(一)转变教育观念,提升地理教师的人文素养。
教育,包含“教书”和“育人”两方面的内容。
在当前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往往重视“教书”,忽视了“育人”。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人文素养问题在理论和政策上已经得到普遍重视。
但是由于受传统的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使得现实当中“培养学生的公民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学习对终身有用的知识”等要求往往只停留在口号上。
一方面,教师观念陈旧、认识不足,对素质教育的推行存在种种质疑。
另一方面,教育评价机制以成绩为主的考核,让教师存在种种顾虑,不敢放开手脚大胆尝试真正的“教育”。
一个优秀的教师,若具有深厚、广阔和丰富的人文素养,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准,而且也会具有把知识融合变通的能力。
关心学生生存、促进学生发展是教师区别于其他社会角色的职业特征,也是教师人文素养的核心。
作为地理教师,除了广泛了解、学习与地理学科有关的多门自然科学,还应重点补充与其相关的人文科学知识。
这不仅有利于地理教师开阔视野,更好地组织学生在地理课堂上学透学活,更能充分体现基础课程改革理念,体现学科渗透,培养学生综合性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及综合素质形成的时代要求。
人文素养对地理教师的其它素质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辐射力。
良好的人文素养是一种心理背景,其陶冶作用是其他教育措施所不能代替的,也是挖掘教师另一半潜能的基础。
因此,良好的人文素养是中学地理教师必不可少的。
也唯有此,才能做到文理渗透、古今贯通、中外融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亲其师信其道”。
地理教师的人文素养不仅仅是知识和能力,更是一种精神。
广博的专业知识、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真正影响学生、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
所以仅有人文科学知识是不够的,教师还应修身养性,在思想品质、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成为新时代的“为人师表”。
教育是具有道德性的活动,它要关心人、帮助人、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一个个具有感性的鲜活生命,通过教育活动,成长为传承文化和创新文化的人,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人。
地理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一名承担者,其工作最能体现道德性,这就是一种最好的人文素养。
(二)充分挖掘教材地理科学发展到今天已经蕴含了丰富的人文内涵,所以充分发掘地理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对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地理学科的人文素养主要包括人文地理知识和地理学科中的人文精神两个部分。
人文地理知识主要包括人口、聚落、文化、宗教、经济、旅游、人地关系等相关内容。
地理学科中的人文精神是指有关“人对自然的基本态度”方面的内容。
主要包括全球意识、“尊重自然、人要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人口道德”意识、“资源道德”意识、“环境道德”意识、国家意识、地理美学等内容。
地理学科是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是渗透人文教育的主课题。
培养人文素养就是通过教育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就是学会如何很好地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较好地解决人自身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帮助每个学生智力、德行、感情、体格各个组成部分达到和谐状态,从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
我们应该认识到学生的成长不仅是地理技能层面的问题,更是观念层面的问题。
学生的思想情感、人文素质只有内化到个人化的情感领域或个人化的经验领域中,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内在的情感和人文素养。
因此新课标下中学地理教学应充分挖掘地理学科的人文资源,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
例如,在学习“热带雨林的保护”时,教师可以着重分析,通过使用视频资料,结合教材“热带雨林的危机”这一部分内容,引用近、现代世界各地因过度砍伐森林可使局部气候发生变化、生态系统失调、加剧珍稀野生动物灭绝,并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加剧、给人类带来无法估量的生态灾难。
通过这一自然现象的分析,生动地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使学生明白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肆意破坏环境就是自毁家园的道理。
明白人与地球生物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与自然必需和谐共存的道理。
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
逐渐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全球合作意识。
善待生命、尊重客观规律,做一个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珍惜能源的人。
(三)优化课堂设计1、营造教学氛围,在学习中提高责任意识地理科学是一门含量十分广的学科,当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教学资源。
地理教师应通过课堂的教学使学生自觉形成自己对社会、国家所负有的责任和义务,不失时机的营造人文氛围,使学生树立起在为促进社会发展基础上来实现自身价值的目标,培养他们审时度势的能力,关心身边环境和地球上有差异的自然和事物的特征,培养他们全球性分析问题的意识,从而形成较为高尚的人文精神,高中课堂力戒泛泛讲授,教师应大力营造课堂情境,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不仅了解地理的概念、原理、方法和应用,更要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让学生领会地理学的思想方式,并感受、领会和实践其中的人文精神。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真正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鼓励学生探究,在合作中学会理解与宽容。
在地理教学设计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明确人文素质教育目标,使地理的科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有机地融合。
注重营造民主、灵活的课堂氛围,重视课堂教学这一环节。
只有加强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创设民主互动平台,充分利用教材,才能积极而有效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因此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是相当必要的。
灵活、开放、民主的课堂能营造民主气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自由讨论,在讨论中提高,在实践中再认识。
不断把知识内化为观念再用于指导实践。
例如:教学中经常涉及到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环境污染和资源危机等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深入的讨论,人类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我们怎么样才能避免或减轻这些问题带来的危害。
并让每个学生思考和“检讨”自己的哪些行为可能造成这些环境问题。
当学生明白了:纸张的浪费和满天飞的卡片与森林的破坏关系密切,平日用的发胶和家中的冰箱空调也可能造成臭氧层破坏,每天接触的洗发水和洗衣粉以及随意乱扔的废电池都会造成严重的水污染……使他们便能感悟到每个人都可能是各种环境事件的制造者。
善良的孩子们就会自觉自愿地成为一个个环保志愿者。
不仅身体力行,还会用他们特有的方式影响着周围的人们。
所以,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必须将地理知识和人文知识有机结合。
通过合理的设计,并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课堂讨论,让民主氛围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更好的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唤起学生的人文情怀。
心理学家认为:平时与同学接触得多,能够理解宽容别人的学生比那些独来独往,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心理压力要小得多。
而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学生常期受家庭、社会的影响,与同学缺乏合作精神,缺乏理解和宽容品质,许多学生不知如何与同学相处,在集中活动中找不到快乐,认为可有可无,在集体中常常表现为孤僻、冷漠、自傲对他人缺乏理解与宽容。
要扭转这一现象,必须给学生较多的合作机会,让他们在合作中感到合作的意义,从而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在合作中,学生可以准确无误地与别人交流,向别人表达自已的观点,倾听别人的想法,不断改善自己,从而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双赢。
所以,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必须将地理知识和人文知识有机结合。
通过合理的设计,并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课堂讨论,让民主氛围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更好的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唤起学生的人文情怀。
3、串引经典,促进价值观的形成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地理教学中适时串引地理典故,以激励学生以伟大科学家为榜样,树立远大理想。
教材中往往受篇幅文字所限,不能详尽描述科学家的典故,教师若能将地理科学典故引入课堂教学,无疑有利于激励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他们的追求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