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与统一关系
所谓科学精神便是趋于理性的认识,然而人文则属于感性。
同样一件事的处理方法在不同的理论支持下就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
不仅体现在个人的生活小事上,而且也对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也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运动的最初的和最基本的关系,人与自然的矛盾是人类生存所遭遇的最基本的矛盾。
马克思说:“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与自然界的关系。
”对于人来说,这就是以理性为根据的生活,因为它才使人成为人。
自由的人是理性的人,而“理性”就体现在“科学”之中。
马克思又指出,人不是某种驯服的自然能力,而是作为支配一切自然力的主体出现的。
近代科学技术上的发现及其广泛运用,一方面极大地发展了人的主体性,增强了人的认识和实践能力,创造出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改变了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思维和情感方式等,拓展了人的生活和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加剧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等之间冲突,以及随之而来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冲突”。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
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
它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又逐渐地渗入大众的意识深层。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
对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而言都是在近代社会形成的两种精神文化,正确界定它们的含义是正确理解二者关系的重要前提。
对此,人们曾从不同角度对它们进行了说明,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但目前还没有形成完全一致的意见。
在我看来,所谓科学精神便是趋于理性的认识,然而人文则属于感性。
同样一件事的处理方法在不同的理论支持下就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
“理性”是“感性”有益部分的产物,是对“感性”的合理归纳和总结。
而无益的部分则成了人们弃之的东西,如冲动、失控、盲目和执迷等。
如果将“感性”比作“探索”,则“理性”是探索出来的规律;如果“感性”是只笔,则“理性”是这只笔画出来的作品。
“感性”不能被“理性”取代正如人脑不可能被电脑取代。
情之不定,皆因浮于表面未达深层,而至刻骨铭心的情则已无力可变。
“感性”始终充满了人类饱满的激情,而“理性”则是过滤过激情之后的冷静和思索方式。
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虽然就其本质来说是对立的,但又是相互影响的,即不存在两者的绝对对立。
从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两者既有合理的地方,又有不合理的地方。
具体地说,科学主义思潮强调科学精神,这是合理的,但是,它强调以科学标准来要求其他一切文化现象,即它视科学为唯一的、标准的文化模式,这是不合理的。
而人文主义思潮强调人文精神,这是合理的,但是,它反对科学的“工具理性”,
乃至敌视科学,这是不合理的。
所以,应该将两者的合理性,即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结合起来。
由上可见:科学精神主要是指强调实证性、功利性等,偏重的是“真”。
人文精神是指强调人的价值,即人的“终极关怀”、“精神追求”等,偏重的是“善”、“美。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首先是一种互补的关系。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精神的两种不同形态,他们对人类文化的创造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因而仅有其中的一种是不行的,只有这两种思维方式的互补才构成完整的人类思维和文化。
所以,想用其中的任何一种来代替另一种的想法是不切合实际的,因为这两者中的任何一种都存在着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只有在另一种那里才能得到某种程度的克服。
没有科学精神的支撑,人文精神只能缓慢爬行,是孱弱而不堪一击的。
其实促使科学精神这个大男孩成熟的根本动力就是美丽善良的女孩——人文精神。
科技是为人类造福的。
正是因为人文精神的驱使,人类才有了强烈的改善生活发展生产的愿望,正是有了这种强大的愿望,人类才有足够的动力在科学的道路上奋勇向前。
为了改善路途的艰苦,我们才拥有了航天飞机;为了方便人们的交流,我们在地球几乎每个有人角落架构起了互联网;为了使火能燃烧的更久,我们得出了质能方程;为了减少人类的病痛,我们才有了今天的生命科学。
同时,人文精神也约束了科学在正确的轨道上发展,保证其不脱离最根本的目的:为人类造福。
正是由于人文精神的约束,人才没有像羊一样被克隆,才有了《核不扩散条约》,才有了《京都议定书》。
但是正如开头所说,科学精神是脾气暴躁的,人文精神哪怕稍有顾及不到,就会产生恐怖的后果。
通讯科技的发展使沟通变的便利,降低了人类面对面交流的亲和力,人们是在虚拟和互不信任陌生的状态下消磨时光、游戏人生。
人类为了适应科技的发展,不得不疲于奔命,忙碌投入到快节奏的工作生活,无暇去家庭温暖、天伦之乐。
电脑的普及,让中华文明独树一帜写胸中之臆、修身养性的书法情操几乎消失;交通的快捷,让人类自由行走,呼吸自然氧气的机会减少;食品科技加工、激素填加,人类已经很少有机会吃到自然生长的纯绿色食品;现代化快节奏的科技步伐,给人类增添无限压力,各种文明病层出不穷:车祸、高血压、糖尿病、忧郁症等等,几乎所有城市人口都逃不掉文明病的魔咒。
森林被大量砍伐,城市扩建使绿地消失。
生产力的增长进一步加深的资源浪费,矿物能源给我们带来强大动力的同时,也给地球裹上了厚厚的保鲜膜。
氟利昂降低温度的同时,把天捅出个大洞,核能在造福人类之前,就毁灭了两座城市。
各种隐患灾难越来越多。
上述灾难不同于化学品泄漏、水坝坍塌等等科技灾难,其生成原因不是意外或技术漏洞,不是靠科学的发展就可以弥补的。
这是失去了人文精神的约束后,科学发展的方向性错误。
如果不用人文精神来剖析深层原因,妄想科技发展到更高层次来解决是不可能实现的。
画家Claude Monet的《日出·印象》正是人文精神对科学精神方向思考的绝佳代表。
科学精神如果离开了人文精神,那人类的美好愿望往往是南辕北辙。
人文精神如果是一位美食家,那科技精神就是厨师,做出天下最美味的佳肴供美食家挑选。
如果人文精神是喜爱音乐的观众,那科技精神就是才华横溢的钢琴家,观众向往的曲目,游钢琴家的十指之间流出
科学精神如果是力大无穷的巨人,人文精神就是巨人的大脑,驱使巨人去获得更大力量的同时,引导巨人的力量。
科学精神如果是动力十足的跑车,人文精神就是汽油和路标,给予跑车动力,指引跑车的方向。
人文精神和科技精神这对情侣,早在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是水乳交融,比翼双飞。
只有把人文与科技完美的结合,才能真正的造福人类,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相对立而言的,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具有不同的内涵。
由于科学主义、功利主义的科学观影响了人们对科学精神的理解,西方现代人本主义、现代新儒家的文化观影响了人们对人文精神的理解,从而人为得将这两种精神对立起来。
但事实上,科学精神是人文精神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两者具有统一性:
1、从人文视角来看,科学精神本身就是一种人文精神,作为人文精神主要组成部分的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对真理和知识的追求并为之奋斗,是人类最崇高的理想之一,也是科学作为一种认识活动所体现的最根本的文化精神;第二,科学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它既能促使人类智力的发展,永远向着“更高、更快、更强”的方向迈进,是科学作为一种智力活动所体现的根本文化精神;第三,科学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它所体现的为人类自由和解放而奋斗的精神,也是一种根本的文化精神。
2、科学精神本身也有深刻的人文意义。
近代科学的诞生,把人从神权的奴役下解放出来,是科学批判精神对神学蒙昧主义的超越;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把人从繁重的单调劳动中解放出来的可能;控制论奠基人维纳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