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在大学校园中的融合与发展【摘要】大学校园对一个人来说是对专业知识以及未来可能从事科研行业的一片肥沃的土壤,大学生在其中学习知识增长见识,同样也是大学生培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形成良好价值观的场所。
很多观点擅于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去思考解决方案,而本文是站在当代大学生的视角,通过分析爱因斯坦对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诠释,来提出一些解决方案,旨在提高大学生科学与人文意识,从大学生自身出发,利用大学生可塑性强的特点,使他们自发的树立正确的科学与人文价值观。
本文先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概念、关系及意义来阐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价值与重要性,然后以爱因斯坦为例总结概括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涵,并参考此内涵,在最后一章节给出了当代大学生在校园中应培养的科学与人文意识,旨在提高大学生基本科研素质,以创造一个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大学校园科研氛围,来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大学校园更好的融合与发展。
【关键词】大学校园;科学;人文;融合与发展第1章绪论1.1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概念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塑造人、培养人、发展人和完善人的重要内容。
[1]它是人类在认识与改造自然、认识与改造自我的活动中形成的一系列观念、方法和价值体系。
科学精神是从科学中凝练和提升出来的文化精髓和价值观念体系。
它是人类认识自然、适应自然以及改造自然活动的理想追求、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的集中表征,是人类认识自然活动极其成果的升华。
[2] 它以求真务实、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尊重客观事实规律为原则,以开拓创新又敢于批判的精神为不竭动力。
人文精神以人为一切价值出发点,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对象的思想,是人对自身命运的理解和把握。
人文精神关怀个体的自我价值的实现,追求人与人的平等、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3]它关注人类本身,关注人性与人文关怀,是一种人生态度和处世心境,更是一种生命的承诺。
1.2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最为宝贵的两种精神。
二者之间有着共生互补的关系。
在人类社会的改造建设中,只有将二者并重,才能保证发展实践的正确取向和成功。
科学精神为人类发展提供可靠而稳定的推动力,而人文精神可以为这样的推动力保驾护航,确保科学发展朝着一个正确的道路前进。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就像是构成原子的质子和电子,它们彼此相互制约又共同发展,才使得人类社会和谐和进步。
有学者提出,科学精神本身就是人文精神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因为“科学世界本身也是一个十分丰富的人文世界:科学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创造着精神文明;科学在追求真理的同时,也在追求着人类自身的进步和发展”。
[4]1.3 校园环境的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意义校园环境是一个人一生不断接受系统的教育,而逐渐形成人格与价值观的环境。
从小学到高中再到大学,人们逐渐从一无所知到思想成熟,可见校园环境对于一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而当代社会是由一个一个人的个体与人类创造的产物有机组合而成的。
大学校园是一个人正式开始接触科研和大量专业知识的地方,因此讨论校园环境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我们以大学校园为例。
大学校园是当代大学生成长和培养思想的摇篮,尤其是本科生阶段,正是一个人内在科学与人文意识塑形的阶段。
不仅如此,大学生涯给予了一个人更高的理想和追求,大学的校园里充满了思想、个性和人文情怀。
[5] 一个良好思想氛围的大学环境所培育出来的人才才是真正对社会对人类有积极贡献的人才。
因此,大学中的学术造假行为以及诸如此类的违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行为,如果不加以引导教育,将会给大学环境以及社会造成不可预测的后果。
第2章爱因斯坦的启示爱因斯坦是伟大的物理学家、哲学家、数学家、政治家。
作为一个科学家,他可以说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兼具的人。
2.1 爱因斯坦的科学精神爱因斯坦的科学精神表现在理性精神、实证精神、创造精神和批判精神。
他拥有科学精神中理性精神,因为他以他健全的理智、超越的思维、科学的信仰、坚强的意志完美的诠释了理性精神的真谛,他坚信对真理的追求比对真理的占有更可贵。
而他的实证精神在于他的科研取自于客观世界而同时他的理论也要经受得起客观规律的检验。
爱因斯坦对于研究出来理论一贯是严谨确认、证明并检验的态度。
他的创造精神体现在从已知的内容推出未知的内容,这样的创造力来源于他对于所研究内容的热情与好奇心,并且喜欢独立思考,让自己保持着自由创造和横向思维的空间。
同时他有具有批判精神,怀疑的理性是科学批判的灵魂,理性的怀疑是科学批判的武器。
他对已有的知识以及自己的理论始终保持着冷静而批判的态度,勇于自我批判,才能不断发现问题,向真理更进一步。
因此他能克服惯性系统与非惯性系统的不对称型,构造广义相对论,然而他并没有因此停下继续探索追求真理的脚步。
他可以从普朗克“量子”概念创造出“光量子”的全新概念,从狭义相对论到广义相对论。
这些理论虽然已经被证实,但他自己仍然保留着批判的态度。
他的这种绝对的、纯粹的对真理的追求,值得每个科研人员去学习。
2.2 爱因斯坦的人文精神爱因斯坦的人文精神表现在价值精神、伦理精神、现实精神、历史精神与理想精神。
价值精神不单单指对科学家取得的科学成就的认可和科学价值的评判,更重要的是作为科学家个人如何看待、评价自己的科学工作的社会意义以及科研动机。
伦理精神体现了一种道德规律和以人为本的精神,从事科研的人应该去思考所研究的东西应该如何去正确的使用它,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是科研内容本身。
现实精神表达了科学家坚持科学对社会生活的服务和改造,关注科学以外的社会现实,以及努力创造科学赖以维持的物质条件与社会环境意向。
历史精神表现在对历史的尊重和继承,对前人的认可和学习和对后世的教育和责任,要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要让后代带着一种自豪的心情和优越感领受今人的遗产。
理想精神在于对科学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注,前者是对科学奥秘的探寻,后者是对人类现状的改善,造福于人。
爱因斯坦认为科学最明显的实际效果在于它使发明那些会使生活丰富多彩的事物成为可能,所有这些发明使人类享受到的最大实际利益,应该是它们使人类摆脱了极其繁重的体力劳动,而这种劳动曾是勉强维持生存或不可或缺的。
他用他强大的大脑为物理学界创造了巨大的贡献,而与此同时他始终把他的创造与人类的福祸联系起来。
他始终坚持着反战的态度,虽然生在德国但却不与军国主义势力妥协。
二战期间,因为得知德国的实验室可能正在研究核武器,来给全世界人类的安全造成威胁,他才主动向总统提出先于德国研究出核武器,来捍卫国家的安全。
当美国攻打进入德国内部时,才知道德国的核武器仅仅处于实验室阶段,不会对世界造成威胁。
爱因斯坦请求取消核武器的研究和使用,但是遭到了军方的拒绝,并强制对其使用,于是有了日本广岛长崎数十万人丧生以及长达几十年无法完全消除的有害物质。
他十分懊悔和内疚“早知如此,宁可去当修表匠”。
[6]2.3 国内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面临的问题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面临的问题主要是科学精神的不足与人文精神的缺失。
当今科学发展飞快,尤其是在电子行业,稍微停滞一下就有可能跟不上世界的脚步。
科学精神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对知识的不求甚解,安于现状,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些问题在当代大学生身上表现较为突出,导致学习能力不足,为了考试而学习,为了毕业证而上大学,为了找一个好工作而去读研究生,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这些追求最终目的是为了物质的自由而非精神和思想的自由。
人文精神的缺失主要体现在社会层面,一些知识分子为了自己的利益,把学来的知识变成了坑害他人牟取利益的工具。
三聚氰胺、人造鸡蛋等新闻已经屡见不鲜,还有大学生毒害室友,利用所学偷取他人信息出售等行为,都是人文精神确实的具体表现。
第3章融合与发展的良性循环对于校园中的学生来说,学习与生活二者密不可分。
二者都是对于客观世界的与客观规律的学习和应用,一个优秀的学生是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
通过上面历史中的启示,总结出作为一个大学生应该从哪些方面以及如何培养自身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将二者融合起来,可以相互促进,共同进步,以此形成良性循环,来建立一个良好的校园人文与科学氛围。
3.1 学习中的科学精神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有担当有抱负有理想,从以下方面培养和提高的科学精神: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当遇到问题尝试着通过已经学会的知识去解决,不浮不躁,有敢于面对错误与全盘重来的勇气与毅力;另外学会使用现代化工具并学会沟通,图书馆、网络、良师益友都是可以获得知识解决方案的途径虚心请教,学术不分你我:在学术面前没有陌生人,尤其是做同样学问的人,会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默契感,多与他们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的想法,让想法升华,变得更加符合实际。
做学问需要站在尽可能高的高度去看待问题,通过这样的沟通可以避免停留在自己的世界里,更有利于获得准确的定位和更好的解决办法。
拥有创新精神和批判精神:即使像爱因斯坦这样伟大的科学家,创造了很多新的理论,他仍然还是对自己所创造出来的理论持保留态度,承认它的局限性和不足,并在以后的理论研究中不断改进。
如果创新精神是需要强大的思考能力和想象力,那批判精神就需要一种客观和平稳的心态,去追求真理,不护短,敢于怀疑一切,努力追求真理。
严谨推理,提高思维能力:这是每个做学问的人必须掌握的能力,如果没有严谨的推理,那很难做得出有价值有意义的成果。
3.2 生活中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在大学校园中是非常纯粹与和谐的,对于当代大学生,应该保护好这份内心的纯净,锻炼出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这样才能在踏入社会后仍然保持一颗清醒的大脑,做出对人类有益的事情。
明确求学动机:清楚的知道自己学习目标,很多人在上了几年学以后就渐渐忘记了当初上学时候的想法,而被一些所谓的潮流和他人成功的案例所迷惑,从而失去方向。
因此,给自己明确一个或平凡或崇高的理想,让它成为生活与学习的推动力。
培养奉献与牺牲精神:已经有很多前辈如牛顿、爱因斯坦、袁隆平等等科学家们,为了全人更好的生活而付出毕生的时间投身科学事业。
对于大学生来说,更应该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与社会使命感,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把所学应用到有益于人类发展的道路上去,同时也要肩负起趋利避害的责任。
总结与展望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都是从事科学事业的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它使得人们能够以一种客观的正确的方式去观察世界,去探索自然规律,去发现新的理论,去创造新的成果,只有同时具备这两者,人们才能更加全面的去把握世界,才会有更加自觉的实践活动。
在未来,科技将会继续引领全人类走向更舒适与便捷的生活,许多目前看在只是梦想的在不久的将来也会被一个一个的实现,随着高科技日益增长,人们生活质量随之提高。
与此同时,人文精神的发展更不能小觑,因为社会更需要的是全面增长的人文社会,兼具科学与人文环境的社会,大学生要想成为社会的精英,就必须兼顾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提高,使自己成为一个高素质高知识量的有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