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表药:辛散解表,肺、膀胱经,偏行肌表,促进发汗【鉴别用药】1.荆芥与防风:相同点:荆芥与防风均味辛性微温,温而不燥,长于发表散风,对于外感表证,无论是风寒感冒,还是风热感冒两者均可使用。
同时,两者也都可用于风疹瘙痒。
不同点:荆芥质轻透散,发汗之力较防风为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均常选用;又能透疹、消疮、止血。
防风质松而润,祛风之力较强,为“风药之润剂”、“治风之通用药”,又能胜湿、止痛、止痉,又可用于外感风湿,头痛如裹、身重肢痛等证。
2.麻黄、桂枝、细辛:三者皆为辛温解表,发散风寒常用药,君可知风寒感冒。
然麻黄:辛开苦泄,以宣散为主;发汗力强,治风寒表实证为主,且可宣肺平喘治咳喘,利水消肿治风水水肿。
桂枝:辛甘温煦,以温通为用。
发汗力弱,治风寒表虚有汗为主,且温经通阳,治经寒腹痛、闭经及胸痹、心悸、痰饮等。
细辛:辛温走窜,达表入里,发汗之力不如麻黄桂枝,但散寒力胜,适当配伍还常用治寒犯少阴之阳虚外感。
3.白芷、羌活、藁本:同治头痛,阴虚头痛禁用。
白芷—散阳明经风寒,善治前头痛(阳明头痛)羌活—散太阳经风寒,善治后头痛(太阳头痛)藁本—散厥阴经风寒,善治头项痛(厥阴头痛)1 / 24【鉴别用药】1.桑叶与菊花:桑叶与菊花皆能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同可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头痛;肝阳上亢,头痛眩晕;风热上攻或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肿痛,以及肝肾精血不足,目暗昏花等证。
但桑叶疏散风热之力较强,又能清肺润燥,凉血止血。
菊花平肝、清肝明目之力较强,又能清热解毒。
2.薄荷、牛蒡子、蝉蜕:共同点:疏散风热,透疹,利咽。
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麻疹不透,咽喉肿痛。
不同点:薄荷清轻凉散,发汗力强,又能疏肝解郁;牛蒡子苦寒降泄,清热解毒力强,兼能滑肠;蝉蜕甘寒质轻,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3.葛根、柴胡、升麻:三者均能发表,升阳,治风热感冒,清阳不升其中,柴胡、升麻二者均能升阳举陷,用于治疗气虚下陷、食少便溏、久泻脱肛、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等脏器脱垂;升麻、葛根有能透疹,用于治疗麻疹初起,透发不畅。
柴胡:主升肝阳之气,长于疏散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善治寒热往来之少阳证。
常用于伤寒邪在少阳,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感冒发热,肝郁气滞,胸胁胀痛,月经不调,痛经等。
升麻:主升脾胃清阳之气,其提升之力较柴胡之力强,并善于清热解毒,常用于多种热毒病症。
葛根:主升脾胃清阳之气,而达生津止渴、止泻之功,常用语热病烦渴,阴虚消渴,热泻热痢,脾虚泄泻。
同时,主退阳明肌表之热,善治表实兼有项背强痛,无论风寒表证、风热表证均可用。
清热药:性寒凉,沉降入里2 / 243 / 24【鉴别用药】1.石膏与知母:二者均可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治气分实热及肺热咳嗽。
但石膏辛甘大寒,重在清解,善解肌肤高热,兼治胃火牙痛,发斑;煅用收敛生肌,治疮疡溃而不敛,水火烫伤。
知母苦甘寒质润,重在清润,善滋阴润燥,治骨蒸潮热、阴虚消渴及阴虚燥咳。
故肺热咳喘多用石膏,阴虚燥咳多用知母;气分实热二者配伍明显增强清热泻火作用。
2.栀子衣(果皮)—偏于达表去肌表热;栀子仁(种子)—偏于走里清内热。
生用—清热泻火作用强,善治气分实热证;焦栀子—用大火炒至焦糊色凉血作用强;栀子炭—用大火炒至黑褐色,止血作用强。
【鉴别】1.黄芩、黄连、黄柏:1)在性能方面:三药均为苦寒之品,都可归胃、大肠、肝、胆经, 黄芩----又归肺经, 黄连----又归心经, 黄柏----善入膀胱及肾经。
2)在功效方面:三药均有清热燥湿,清热泻火和清热解毒三种功效 黄连----长于清心火、清胃火;黄芩----长于清肺火、清少阳热,并能凉血止血(清热安胎); 黄柏----尚可退虚热(泻相火)。
3)在清热燥湿方面 黄芩----较多用于湿温、暑湿, 黄连----长于治胃肠湿热之泻痢、呕吐,黄柏----长于治下焦湿热淋证、带下及湿疹、湿热痹证等。
4)在清热泻火方面黄芩----主治肺热咳嗽,邪入少阳寒热往来;黄连----主治心热烦躁、口舌生疮,胃热牙龈肿痛及呕吐等; 黄柏----主治阴虚火旺,潮热盗汗等。
5)在清热解毒方面都可主治热毒疮痈肿痛等,但黄连作用强于其他二药。
黄芩可主治血热妄行(及胎热不安)者。
【鉴别】1.银柴胡与柴胡:二者均有退热之功,然银柴胡能清虚热,除疳热,尤善治疗阴虚发热小儿疳热,而柴胡能发表退热,善治外感发热,邪在少阳之往来寒热。
【鉴别用药】1. 金银花与连翘:二者均能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用治风热表证,温病及外科疮疡肿毒时常相须为用。
但金银花味甘不伤胃,偏清解表热,且凉血止痢,为热毒泻痢之要药。
而连翘苦寒多服伤胃,偏清胸膈里热,且消痈散结,为疮家圣药,用于瘰疬痰核。
2.蒲公英与紫花地丁:二者均能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外科疮痈常相须为用。
但蒲公英长于通乳消痈,又能利湿,为治乳痈要药,又治黄疸、热淋。
然紫花地丁善于散血中瘀滞,为治疔毒要药,又用于毒蛇咬伤。
4 / 24【鉴别】玄参与地黄:均能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治热入营血、热病伤阴、阴虚内热等证,常相须为用。
但玄参泻火解毒力强,故咽喉肿、痰火瘰疬多用;生地黄清热凉血力较大,故血热出血、内热消渴多用。
泻下药:性沉降,主归大肠经【鉴别】芒硝与大黄:均为泻下药,常相须为用,用治肠燥便秘。
然大黄苦泻下力强,有荡涤肠胃之功,为治热结便秘之主药;芒硝味咸,可软坚散结,善除燥屎坚结。
5 / 24【鉴别】1.甘遂、京大戟、芫花:均为峻下逐水药,具有泻水逐饮之效,作用峻猛,常用治疗水肿、臌胀、胸胁停饮之证。
但甘遂作用最强,其次为京大戟,最弱为芫花。
其中甘遂善行经隧之水湿,大戟能泻脏腑之水湿,芫花以泻胸胁水饮,并以祛痰止咳见长。
此外,三者均有毒,且不宜与甘草同用;内服时,多醋制,可减低其毒性。
2.巴豆、大黄:均具有较强的攻下去积作用,用于积滞便秘,但巴豆辛热,性猛力强,主要用于寒积便秘急症,大黄苦寒,主要用于热结便秘,若其治寒积便秘,须与附子、干姜等温里药配伍。
祛风湿药:味多辛苦,性或温或凉【鉴别】1.羌活、独活:均能祛风湿,止痛,解表,以治风寒湿痹,风寒挟湿表证,头痛。
但羌活性较燥烈,发散力强,常用于风寒湿痹,痛在上半身者,治头痛因于风寒者;独活性较和缓,发散力较羌活弱,多用于风寒湿痹在下半身者,治头痛属少阴者。
若风寒湿痹一身尽痛,两者常相须为用。
6 / 247 / 24【鉴别】1.紫苏 理气安胎(湿邪内阻,妊娠恶阻)黄芩 安胎 清热安胎(胎热,胎动不安) 安胎 桑寄生 补肝肾,固冲任安胎(肝肾虚损冲任不固 ,胎动不安)南五加皮:补肝肾强筋骨(无毒)效佳 2.五加皮北五加皮:强心利尿(有毒,不宜多用)3.厚朴、苍术:均为化湿药,性能辛苦温,具有燥湿之功,常相须为用,治疗湿阻中焦之证。
但厚朴以苦味为重,苦降下气,消积除胀满,又下气消痰平喘,即可除无形之湿满,又可消有形之实满,为消除胀满的要药,而苍术辛散湿燥为主,为治湿阻中焦之最药,有可祛风湿。
利水渗湿药:味多甘淡,主归膀胱、小肠经,通利下行【鉴别】1.茯苓、薏苡仁:功能相近,均能利水消肿,渗湿,健脾。
然薏苡仁性凉而清热、排脓消痈,又善除痹。
而茯苓性平且补益心脾,宁心安神。
【鉴别】1.木通、通草:二者均能利水通淋,下乳,用于小便短赤、淋漓涩痛及产后乳汁不下。
木通性寒能泄热,治心火上炎口舌生疮,心烦尿赤通草微寒,药力较缓,治热淋及湿热轻者宜之。
2.金钱草、海金沙:二者均可利水通淋,用于热淋、石淋、沙淋,两者配伍加鸡内金为“三金散”。
金钱草善疗石淋,海金沙兼疗血淋、沙淋、石淋,排石作用好。
金钱草除湿退黄而疗黄疸和肝胆结石,毒蛇咬伤海金沙散脾湿,消通身肿满。
8 / 24【鉴别】1.附子、肉桂、干姜:辛热,具有温里散寒、助阳,用于脾阳不足之脘腹冷痛。
附子:回阳救逆力强,兼能温中,补肾阳,主治亡阳证和中下焦虚寒证。
肉桂:补命门、温下元力专,能引火归源,兼温中阳,暖营血,通经脉,善治下元虚冷诸证及寒凝经闭腹痛。
干姜:温中祛寒力强,兼温肺化饮,回阳,主治中上焦虚寒证。
【鉴别】1.陈皮、青皮:来源:陈皮为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成熟果皮,青皮则为同种植物的幼果或未成熟的果皮。
主治:陈皮广泛用于多种脾胃气滞证,并常用于湿痰、寒痰咳嗽(及湿阻中焦等证);青皮主治肝气郁滞诸证,食积气滞腹痛及气滞血瘀,月经失调、癥瘕积聚等。
功效:二药均有行气的功效,但陈皮作用温和,青皮较为峻烈,能破气散结;陈皮主要行散脾胃及肺之气滞,青皮主要行散肝及脾胃之气滞。
此外,陈皮又可燥湿与化痰。
2.橘核:为橘的种子。
性味苦,平。
理气散结止痛。
用于疝气睾丸肿痛、乳房结块。
橘络:功能行气通络、化痰止咳,用于咳嗽胸痛。
橘叶:功能疏肝理气,散结止痛,用于乳痈、乳房结块。
化橘红:化州柚的外果皮。
功能理气宽中、燥湿化痰,用于痰多咳嗽。
3.木香、香附:均有理气止痛之功,并能宽中消食,均用于治疗脾胃气滞、脘腹胀痛,泄痢里急后重,兼可用于治疗胁痛、黄疸、疝气疼痛以及胸痹心痛,为理气止痛之要药;香附性质平和,主入肝9 / 24经,以疏肝解郁、调经止痛见长,主治肝气郁结之胁肋胀痛、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癥瘕疼痛等症,为妇科调经要药。
止血药:入血分,归心、肝、脾经【鉴别】10 / 241.大蓟、小蓟:二者均能凉血止血,散瘀消毒消痈,广泛用于血热出血证及热毒疮疡。
然大戟散瘀消痈力强,止血作用广泛,故对吐、咯血及崩漏下血尤为适宜;小蓟兼能利尿通淋,故以治血尿、血淋为佳。
2.地榆、槐花:均能凉血止血,用之血热妄行治出血诸证,因其性下行,以治下部出血证为宜。
然地榆凉血之中兼能收涩,凡下部血热出血,诸如便血、痔血、崩漏、血痢等皆宜;槐花无收涩之性,其止血功在大肠,故以治便血、痔血为佳。
3.白茅根、芦根:均能清肺胃热而利尿,治疗肺热咳嗽、胃热呕吐和小便淋痛,且常相须为用。
然白茅根偏入血分,以凉血止血见长;而芦根偏入气分,以清热生津为优。
【鉴别】生姜、干姜、炮姜:本为一物,均能温中散寒,适用于脾胃寒症。
由于鲜干质量不同与炮制不同,其性能亦异。
生姜长于散表寒,又为呕家圣药;干姜偏于祛里寒,为温中散寒之至药;炮姜善走血分,长于温经而止血。
活血化瘀药:辛苦温,或咸,主入心、肝经11 / 24【鉴别】1.郁金、姜黄:为同一植物的不同部位,均能活血散瘀、行气止痛,用于气滞血瘀之症。
但姜黄药用其根茎,辛温行散,祛瘀力强,以治寒凝气滞血淤之证为佳,且可祛风通痹而用于风湿痹痛;郁金药用块根,苦寒降泄,行气力强,且凉血,以治血热瘀滞之证为宜,又能利胆退黄,清心解郁而用于湿热黄疸、热病神昏等症。
2.对川芎“上行头目,下调经水,中开郁结,血中气药”的理解。
①善解头痛:辛温发散,为治疗头痛要药,无论风寒、风热、风湿、血虚、血瘀头痛均可随症配伍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