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陶渊明的田园诗

陶渊明的田园诗

陶渊明的田园诗
一、陶渊明的人生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宋书·陶潜传》:“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他的曾祖陶侃是东晋初名将,都督八州军事,封长沙郡公,声威煊赫一时,死后追赠大司马。

祖父陶茂官至太守,父亲亦曾出仕。

陶氏为东晋元勋之后,地位虽不如南下名族高贵,也是浔阳的大族。

只是陶渊明这一支,因他年幼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便日渐败落。

人生经历分为三个时期。

青年时期:八岁丧父。

二十岁家庭衰落。

二十九岁前乡居读书。

时仕时隐时期:二十九岁—四十一岁。

二十九岁,任江州祭酒,“不堪吏职”,不久辞官归田,“躬耕自资”。

结果.生活难以维持,以致“偃卧瘠馁有日”。

以后做过桓玄的幕僚。

四十岁时任镇军参军(镇军将军刘裕)。

四十一岁时任建威参军(江州刺史、建威将军刘敬宣)。

就在这一年,因“耕植不足以自给”(《归去来兮辞序》),出任彭泽(今江西省湖口县)令。

不过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脱离官场,过着彻底躬耕田园的生活。

归隐,是污浊的现实造成的,具体原因:
首先是壮志落空、功业无成,对现实的幻想破灭.
第二,他从“为善”的要求出发,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苟求富贵。

第三,受道家思想影响,他追求适合人的自然之性的生活,他在仕途中“暂为人所羁”(《杂诗》其十)时,往往有“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之想,而在田园之中,恰能过这种称情适性的生活。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彻底退隐时期
第一阶段。

四十一至四十四岁,经济状况较好,思想轻松愉快。

第二阶段:四十四至六十三岁。

四十四岁这年六月家中遭火灾,从此生活贫困,于宋文帝刘义隆元嘉四年(4 2 7)死,时年六十三。

颜延之著有《陶征士诔》
长期坚持参加农业劳动。

对时事并未完全忘怀,始终坚持了“君子固穷”的高尚情操,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尽管他心中“贫富常交战”,但“道胜无戚颜”(《咏贫士》其五)。

离世的头一年,江州刺史檀道济来看望他,劝他出仕:“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

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拒绝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檀道济赠以粱肉,他挥而去之。

二、陶渊明的思想:
1、儒家思想影响:积极的入世精神;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安贫乐道;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杂诗》)
“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拟古》)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咏贫士》)
2、道家思想的影响:任心适性的自然,不慕荣利的心灵自由;
“纵浪大化中,不忧亦不惧”(《形影神》)
“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聊乘化以归尽,乐乎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
“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三、性格:
1、任真:为人处事,皆表现出真率的态度;“抱朴含真”(《劝农》)
“任真无所先”(《连雨独饮》)
“真风告逝,大伪斯兴”(《感士不遇赋》)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饮酒》)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
“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隐之为高;”(萧统:《陶渊明传》)
2、固穷:保有安贫乐道的思想境界与品德情操;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咏贫士》)
“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咏贫士》)
总之,崇尚自然与安贫乐道,是其人生的两大支柱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以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味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四、陶渊明的田园诗
1、主要内容
A、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归隐田园之后的喜悦、悠然自得的心境。

如《归园田居》五首、《饮酒》二十首、《杂诗》八首等。

B、写躬耕的生活体验,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如《归园田居》之三、《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等。

C、反映农村生活的艰辛与农村的凋敝,具有鲜明的写实性。

如《归园田居》之四、《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等。

D、表现美好的社会理想。

如《桃花源诗》。

2、艺术特征
“自然淳厚”为陶渊明田园诗歌的总体特征。

首先是平淡自然:
1)情感的真实、自然,不做作;2)结构、色彩、手法的平实;3)语言、声韵、节律的质朴、舒缓、沉稳;
其次,意味淳厚:
写出自己心中的真心、真意、真情,一切自然流露,一片神行,人格清高超迈,生活体验真切深刻,将日常生活诗化,发现其中蕴涵的真意,因之历久而弥淳。

情、景、事、理的融合;其诗不仅富有浓郁的情韵,而且还常常透露着他特有的观察宇宙、人生的智慧,与来自个人生活实践的独特的思考,即充满深刻的理趣,而情与理又往往是通过景或事这个媒介而传达出来的。

讲读:《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陶渊明以酒入诗,后人认为其诗中几乎篇篇有酒;他还以“饮酒”为题,写下《饮酒》诗二十首。

此二十首组诗,是其归隐田园十二年之后所写,带有明显的借酒抒情言志的特点。

《饮酒·序》:“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

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耳。


“有疑陶渊明之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也。

”(萧统:《陶渊明集序》)《饮酒》其五是最有名的一首作品。

此诗自叙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

作品的上部分抒发安贫乐道之心怀,作品之后部分则融情入景,悠然自得的心境与闲静美丽的大自然融合为一,物我浑然,形成极其完整的艺术境界而不可句摘。

其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脍炙人口,被王国维称其为“无我之境”的典范之作。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人间词话》)
在这样的情景下,诗人感悟到人生的真谛,此“真谛”,便是人与自然的融合为一,心灵“与天地精神相往还”,而此种深意,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那是一种“大言不辩”,欲辩已忘言的境界。

全诗将说理与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淡泊清新,用字简炼,创造了深邃的无我之境,其中“菊”,“飞鸟”象征着诗人对高尚情操及自在人生的仰慕与追求,含蕴地寄托了与山林为伍的情意。

而读者也在这“语有尽而意无穷”的诗作之外,引发无数遐想,达到淡忘尘世、融于自然的境界。

清王士祯《古学千金谱》:“通章意在‘心远’二字,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

自古高人只是心无凝滞,空洞无涯,故所见高远。

非一切名象之可障隔,又岂俗物之可妄干?有时而当静境,静也,即动境亦静。

境有异而心无异者,远故也。

心无滞物,在人境不虞其寂,逢车马不觉其喧。

篱有菊则采之,采过则已,吾心无菊。

忽悠然而见南山,日夕而见山气之佳,以悦鸟性,与之往还,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一片化机,天真自具,既无名象,不落言诠,其谁辩之?”
阅读:《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

思考讨论:本诗怎样体现了陶渊明田园诗自然醇厚的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