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舟山渔谚一、欣赏舟山渔谚舟山渔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大量经验,其中渔谚是舟山渔民的智慧结晶。
你能告诉大家下列舟山渔谚所描述的内容是什么?一艘渔船两头尖,三张风篷四角方;五颜六色多景致,七高八低走海上。
呆大捕,死张网,活络要算小对郎。
日里拖,夜里钓,空落工夫放笼钓。
小黄鱼困来,大黄鱼听来,乌贼靠拖来,带鱼靠冻来。
语言类民俗文化,需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鲜明语言特色与语言审美特征,二是具有文化内涵。
舟山渔谚特点是语言地域色彩强,贴近海岛生活;语言风趣、幽默,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语言具有原生态诗意的美感。
从语言的生动性上分析。
语言活泼俏皮,多次用到拟人、比喻、对偶等修辞。
如在介绍鱼类习性时,用到“鲻鱼生性喜欢跳,海蜇娘子坐花轿”。
这句话中既有拟人、对偶又有比喻,把浮游上岸的海蜇称之为待出嫁的娘子,它宽乎乎身体在海上游动时就像摇晃的花轿一样,而且前后两句呈对偶关系。
描述得形象生动,读起来朗朗上口;语言的随性洒脱,这与舟山人豪爽的性格有关,说话不生硬,也不藏着掩着。
比如“呒没三分真劲道,甮想吃到龙头烤。
”这句话的生动性犹如亲临体验捕捞的较真劲,仿佛是两个在拉网渔民,用渔谚相互激励或较真,“你要是没有拉网的劲道,就别想吃到美味的龙头烤。
”从原生态的诗意美感分析。
舟山方言有其自身的语言体系,即使被翻译成普通话,也尽量保持自己原生态的部分。
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比如“日落胭脂红,明朝刮大风。
”、“有雨山戴帽,无雨云拦腰。
”、“秋风起,蟹脚痒。
”,流露出生活的淡然与诗意,且意象空远。
收集舟山渔谚思考●根据舟山渔谚,能否说出下列鱼类的捕捞季节:◆小黄鱼“岸上桃花红,南洋旺风动”◆大黄鱼“大麦黄,鱼风旺”◆带鱼“小雪小抲,大雪大抲,冬至旺抲”◆乌贼“立夏打一暴,乌贼抛老锚”●收集舟山渔谚,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
交流舟山渔谚舟山渔谚简短有力、掷地有声,用舟山话念起来更是气势非凡,若再转念思考,便能窥见深刻的道理寄寓在浅显的语言中。
而正是这些数不清的渔谚,维系着舟山一代又一代渔民的生命。
老底子开船出海捕鱼,条件可不比现在(虽然现在捕鱼仍是最艰苦的工作之一),没有大船,没有海图,没有先进的生产设备,也没有各种保证安全的仪器,在海上,能依靠的就是三尺船板、船员的力气和老大的经验。
因此,这些渔谚在过去的渔业生产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老大们把自己的经验得失,用简短有力的话说出来,代代相传,成为了以海为生的法宝,几乎每位渔民都是听着这些渔谚来规范自己的生产的。
初读这些渔谚,你会发现,这些言语中关心最多的便是“安全”和“生产”,而这两点都联结着海岛人民的生命。
海上生活,安全是头等大事,而在此基础上的“生产”,保证渔汛期丰收,亦关乎家人的生活。
所以,渔谚事实上是舟山传统海洋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渔业资源:“树吃古老饭,鱼吃子孙饭”舟山渔民其实历来都十分重视渔业资源的保护,很早就认识到了渔业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因此就有了“树吃古老饭,鱼吃子孙饭”(注:林业吃祖宗饭,渔业吃子孙饭)的保护意识。
这方面的渔谚还有:春捕一篮,秋少一傤。
春季黄鱼闪金光,夏季乌贼海蜇旺,秋季杂鱼满洋跳,冬季带鱼似银条(注:指舟山渔场一年四季都有丰富海产)。
起捕早,勿如养鱼老。
花鸟东北首,去抲总是有(注:“花鸟东北首”,即花鸟岛东北侧,为花鸟渔场中心点。
“去抲总是有”,指春夏渔汛期的黄鱼、墨鱼、鲳鳓鱼以及冬季的带鱼等生产)。
小鱼抲光大鱼稀,眼前快乐后来苦。
抲大勿抲小,吃用勿用愁。
抲鱼船驶顺风,一驶驶到洋鞍弄,黄鱼鳓鱼绞绞动(注:“驶顺风”,指木帆船趁着顺风的机会,驶向渔场;“洋鞍弄”,即外洋鞍与里洋鞍之间,泛指洋鞍渔场;“绞绞动”,意为密集拥挤,数量很多)。
不过,以前的渔民没有经过渔业资源衰退的时代,总也会有些掉以轻心,类似“岱衢洋一港金,黄大洋一港银,随侬咋抲抲勿尽”(注:“金”,指金光闪闪的大黄鱼、小黄鱼;“银”,指银色锃亮的鲳鱼、鳓鱼。
意为岱衢洋、黄大洋海产丰富)的谚语也是有的。
这里鱼最多:“海礁、浪岗挑担,带鱼会抲交关”舟山渔场,各种鱼有不同的汛期,也有不同的旺发地点,有一类渔谚说的就是“到哪儿能抓到最多的鱼”,比如“海礁、浪岗挑担,带鱼会抲交关”(注:“挑担”,即“之间”的意思;“交关”,舟山话,意为非常多,表示那里带鱼很多)。
有了老话的指点,渔民捕鱼就有了方向性,总是能一抓一个准,出海就丰产,从现代经济学来看,这些经验所节约的成本是数目巨大的。
这方面的谚语很多,如带鱼到嵊山,抲得满舱板;要想超高产,浪岗到甩山(注:冬季带鱼汛从花鸟一带捕到嵊山,已经获得了很好收成,但要想超高产,关键还在浪岗到甩山一带。
因为此后风暴增多,鱼群分散,生产时间减少,产量渐减。
至此,冬汛带鱼生产是不是高产,浪岗到甩山一带是生产的关键地段)。
壁下野猫洞,乌贼夜夜拢(注:“壁下”、“野猫洞”,地名,位于嵊泗县,这里过去是乌贼的盛产地)。
嵊山乌贼喂喂响,勿如绿华(花鸟)夜东涨(注:“嵊山”、“绿华”、“花鸟”,都是岛屿名。
嵊山是乌贼的盛产地,但每当夜里涨潮时,往往绿华和花鸟乌贼鱼发更好)。
船到流网重,一网就装重(注:“流网重”,岛屿名,位于虾峙岛的西北方,分“上流网重”和“下流网重”两块,其周围海域曾是鳓鱼盛产地。
过去从“野小猫”一路流网下来,到流网重,即可获得满船装重的鳓鱼)。
“砂锅”弄洋生,发财佘山洋(注:“砂锅”,借其光滑、易碎的特性,喻指一贫如洗的穷苦渔民;“洋生”,春夏渔汛黄鱼捕捞生产。
小黄鱼旺发季节,只要去佘山洋捕捞,“砂锅”也可能发财翻身。
极言佘山洋小黄鱼资源丰富,鱼发之旺)。
当然也有一些说明某些渔场险恶的谚语:船到南韭山,老婆儿囡统赶散(注:“南韭山”,渔山渔场的一个小岛。
旧时这里海盗猖獗,渔船到那里捕鱼,总是提心吊胆,生命财产没有保障,一旦遇上海盗,就可能妻离子散)。
船到鸡骨礁,尸骨呒人撩(注:“鸡骨礁”,长江口外佘山洋面的一个礁屿,海况复杂,环境险恶,渔船到此捕鱼风险较大。
“撩”,打捞)。
东西绿华,话话也怕;路远浪高,有风难逃。
鱼怎么抲:“呒没三分武艺子,咋吃洋鞍带鱼丝”比起农业、牧业等生产,渔业是需要十分高超的生产技巧的,捕鱼并不是把网放下去就可以收获了,关乎洋流、时机、工具使用等诸多因素,让一般人去捕鱼那是不可能的,因此也有了一句有名的老话“呒没三分武艺子,咋吃洋鞍带鱼丝”(注:“带鱼丝”,幼带鱼,低值小鱼,没有一定技术也不能轻易获得,捕捞贵重大鱼就更需要技术了。
“武艺子”,技艺)。
当然,关于鱼怎么抲,舟山渔民还是有自己的经验:呒没三分真劲道,甮想吃到龙头烤。
带鱼朝南跑,网要朝北套(注:冬季带鱼自北往南洄游,对网捕捞则迎头往北兜捕)。
带鱼二头尖,抲来像神仙;侬会往南逃,我会朝北套(注:“抲来像神仙”,表示抲来不容易;“往南逃”,即往南洄游;“朝北套”,指对网朝北兜捕)。
抲鱼靠勤,拔网靠韧(抲鱼要勤,拔网要韧)。
大网头抲勿到,小网头要稳牢。
强人先下手,抲鱼拦上游。
抢暴头,抓暴尾(注:“暴头”、“暴尾”,即风暴来临之前和风暴刚结束之机。
此时,带鱼容易集群,渔民趁此时机,抓紧捕捞,常能获得较好收成)。
带鱼二头尖,暗夜抲勿起(注:带鱼喜微光,黑暗夜不易捕捞)。
带鱼如白银,要抲二头红(注:“二头红”,指早晨和傍晚。
带鱼多在此时集群)。
日里拖,夜里照,空落工夫放笼钓(注:此指捕乌贼的适宜方式。
白天采用拖网捕,夜里采用灯火照捕,适当时候采用笼捕或钓捕)。
抲鱼装备很重要:“抲鱼靠三硬:人硬、船硬、工具硬”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生产工具一直是生产的头等大事,抲鱼更不例外,舟山渔民老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总结出“抲鱼靠三硬:人硬、船硬、工具硬”的经验,不得不说其中有古老的智慧。
类似的还有:打狗要棒,抲鱼要网。
斫柴靠刀,抲鱼靠网(注:“斫柴”,即砍柴)。
要船牢,船当宝(注:“牢”,坚固)。
不求十全人家,但求十全船车(注:“船车”,船体和机器,生产工具中的主要要素;“十全”,即设备齐全、质量过硬)。
人靠扮,船靠燂(注:人需要梳妆打扮才显得精神;木船需要烧烤才不被海水腐蚀。
渔船一年一度维修,过去油漆质量不过硬,木船维修时,须用柴薪对船体外面进行烧烤至微焦,这样,可使船体木板经久耐用)。
锚缉是命缉(注:“锚缉”,即锚缆,连接锚的缆绳。
如锚缉质量不好,锚泊时一旦断掉,船舶飘移,就有船毁人亡的危险)。
稻草绳,包黄金(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舟山渔场海蜇资源丰富,渔民们采用稻草搓绳编织成网捕捞海蜇,得以丰收)。
樟树梁头梓树底,千年万年撑勿坏(注:樟树和梓树都是耐腐、耐磨性能较好的木材,用它来打造船舶,那可谓是经久耐用)。
独件布衫容易破,独顶渔网抲勿多(注:独件布衫常穿难免破损,要是独顶渔网破损了,不能再坚持在渔场生产,产量必定受到影响)。
知识拓展编号舟山特色词汇渔谚里的词性原义渔谚中的意思1抲动词指挥;同“荷”,担负;握,持。
捕捞,抓捕。
2拢洋动词汉语词典里没有。
渔船进港的意思。
3谢洋动词汉语词典里没有。
修渔期前对海洋的感恩仪式。
4勿副词不要的意思。
同汉语“勿”的意思相近,但读音上是“mu”。
5老大名词原指同一时段出生中最先出生的人。
船长的意思。
6打暴动/名词汉语词典里没有。
刮风暴或者风暴天气。
7空落名词汉语词典里没有。
有空的时候。
8铜钿名词汉语词典里没有。
钱。
9呒副词表示惊愕。
没有。
10嘴头名词汉语词典里没有。
岛的前端部分11网头名词汉语词典里没有。
网眼。
12旺风名词很大的风。
旺季。
13孱副词弱小。
很,非常。
14壮形容词强壮。
肥,瘦的反义词。
15呛动词咳嗽;刺鼻;鸟食;愚蠢的样子。
盐水泡制,比如用盐水泡制螃蟹叫“呛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