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明史应该怎样写文明史应当着重如实的描述那些反映文明总体风貌的标志性成果或者对本文明体系或者全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文明成就。
文明史应当分门别类的叙述科技、制度、思想、文艺等方面的各种成就,但是文明史又不是科技史、制度史、思想史、文艺史的简单拼凑,也不是一部百科全书,所以文明史把科技、制度、思想、文艺等方面综合起来,全面准确如实的整个文明发展的过程和特点,并尽可能的揭示出文明的发展规律。
文明史的书写应当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学术活动。
同时,我们在书写某一具体文明如中华文明、印度文明的历史的时候应当注意要将这个文明置于世界文明的大格局中加以考察,这样才能把握该文明每个时期的具体特点,了解该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以及她对于其他文明的吸收与借鉴,从而在总结文明发展的规律的基础上启发读者对与文明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
再说文明史应当横向写还是纵向写的问题。
我现在我看到的关于文明史的书籍绝大多数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都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梳理出一个大致的脉络然后再在各个小的时间段内横向的书写这段历史时期的方方面面而不再局限于绝对的时间顺序。
例如袁行霈主编的《中华文明史》就是在兼顾历史阶段性同时,又超越朝代划分的局限,以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至明中叶、明中叶至辛亥革命为阶段,分为四卷。
各卷准确把握住了各个历史阶段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上所取得的巨大进展,分别从生产、科技、制度、文化等角度加以阐述。
再如阿诺德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一书,是按照文明的起源、成长、衰落、解体这一时间顺序书写的,详细讨论了每一个历史时期的不同文明的特征,然后再从纵向上在大一统国家、普世教会、英雄时代、文明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接触等方面进行梳理,讲述了一个全面的文明史。
2、文明形成的主要因素从根本上说是环境决定了文明,这里的环境包括地理地貌环境、天气水文环境、周边政治环境等等。
例如日本国大和民族他们的文明体系脱胎于中华文明但多了对外扩张的基因,这与他们狭长且多灾多难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他们的生产资料难以满足越来越多的人口需要,他们长期生活在地震频发的环境里,危机意识很强,他们迫切的需要找到新的出路,除了对外扩张别无他法。
例如由于欧洲冰川退却,大西洋气旋重新北上并逐渐引发干旱,受到威胁的狩猎部落面临三个选择。
他们可以与猎物一起追逐雨带南下;也可以靠猎取耐干旱的动物勉强度日;还可以通过驯化动物和农业生产逐渐摆脱对环境的绝对依赖。
我们可以看到,凡是历史上周边纷争不断的种族或民族他们的尚武精神就愈发的强烈,他们的成员对于自由的向往就愈发浓烈,他们对于外界的刺激或者挑战的反映也就愈发猛烈,他们更多的关注自我而非家族与社会。
3、中华文明形成主要受到的影响因素一、中国自秦以来形成的长期的大一统局面这使得中国很早就确定了自己大致疆域范围,形成了稳定的政治局面,对于民族认同感的形成大有裨益。
二、中国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中国以南是人迹罕至的深山,是先民难以逾越的天堑,以北为人迹罕至的西伯利亚荒原,以东是大海,以西是苍茫的雪山和无人区,这从地理上保证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华文明的外部安全,免遭其他民族的侵扰可以安心发展。
同时广大的中原极其临属区域都有肥沃的土壤和良好的水文条件十分有助于农业社会的发展,中华民族完全可以自给自足,满足生活需要,没有生产资料不足的困扰,也推动形成了中华民族安于现状、不对外扩张的脾性。
三、中国长期以来的民族融合现象自传说中的炎黄时期我们中华民族就有了民族融合而非民族奴役、种族灭绝的传统,自秦以后随着民族融合的进一步推进,作为中华民族主体的汉民族中也融合了大量的少数民族。
很多的姓氏如同金、安、康、竺等等我们现在都把他们看作汉民族的一员,但他们祖先却都是少数民族无疑,甚至王、李等汉民族大姓中也不乏少数民族同胞的改姓。
四、中国长期以来重视教育、以文治国的传统中国历史上很早就重视教育,这与孔夫子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在儒生集团壮大以后尤其是汉代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中华民族就越来越重视教育,形成了以文治国的传统,历史上除了元朝以外所有的统治者都十分重视教育,这使得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而从无断层。
4、中华文明的特征一、连续性人类四大古老的文明,都是沿着江河发祥的。
大约从公元前 3500 年前后,世界各地先后出现了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幼发拉底和底格里斯两河之间的巴比伦文明、印度河与恒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黄河和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等。
然而,除中华文明之外,几乎所有这些古老的文明都曾在其文化发展史上出现过中断现象。
如果与其他三大古代文明相比,中华文明的起源不算最早,但是中华文明是惟一从未中断过的文明。
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虽然历经磨难,饱受风霜,然而其文化传统却始终一以贯之,未曾中断。
中华文明同根同种同文完整地保留下来,传至今天,这在整个世界人类历史上是很独特的现象。
对此袁行霈教授认为:我们可以从地理环境中找到一些答案,前三种文明都是在相对集中的一个较小范围内展开的,回旋的余地不大,一旦遭到强悍的外族入侵和战争的破坏或自然灾害,就难以延续和恢复。
而中华文明则是在一个很大的范围内开展的,回旋的余地很大,便于将不同民族的势力和文化加以吸纳与整合,也不致因地区性的自然灾害而全体毁灭。
二、中华文明的原生性中华文明是在欧亚大陆东部产生的一支原生文明。
近代以来,历史学者通过对考古学、古人类学、古文字学、民族学等文献资料的综合研究,逐渐揭示出中华远古历史在我国大地上发展的基本脉络。
从目前的材料来看,至少在 100 万年前人类已经在中国广大的区域内活动。
比如重庆巫山人距今约 200 万年,云南元谋人距今约 170 万年,陕西蓝田公王岭和湖北郧县发现的人类头骨化石也都接近或早于 100 万年。
近几年发现的一些遗址,有的也可能接近 200 万年。
从上述的云南元谋人、陕西蓝田人等“猿人”,到广东韶关马坝人、山西襄汾丁村人等“古人”,再到北京山顶洞人、四川资阳人等“新人”,三个阶段构成原始人类时期。
所以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诞生是具有原生性的,绝不是哪一支文明的变种或延续,她是独立诞生发展的。
三、中华文明的可信性我国古代文献中,把黄帝和炎帝时期作为中国历史的肇始期,把夏代作为第一个王朝。
中华文明被认为具有五千年的历史。
作为历史依据,见于司马迁的《史记》。
但《史记》对黄帝和炎帝乃至尧舜禹时期的记述都属古史传说的范畴,对夏代历史的记载也极其简略,很难据此全面地研究当时的历史。
正因为如此,国内外学术界有人怀疑中国是否真正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部分国外学者甚至怀疑夏朝是否真正存在过。
20 世纪 80 年代,夏鼐先生在名著《中国文明的起源》中提出了用考古学研究我国文明起源需要着重探索三种标志性遗存,即作为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活动中心的城市、文字、冶炼金属,被称为“文明三要素”。
一是关于城市。
我国已经发现不少古代城址,其中较大规模的城址至少在仰韶文化的晚期已经出现。
如河南郑州西山古城遗址、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始建距今都已超过6000 年。
而更多的古代城址,出现于稍晚的龙山时代,地点分布更为广阔。
二是关于文字。
我国发现最早的古代文字是商代的甲骨文和金文,这是完备而成熟的文字。
在商代之前仰韶时期与龙山时期的陶器上都发现有许多刻画的符号,特别是诸如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等出现的一些符号,普遍认为与文字有关。
大汶口文化有符号的陶器,时代大约在公元前 2500 年左右。
良渚文化陶器上和玉器上的文字,则大约出现在公元前 3000 年到公元前 2300 年。
三是关于冶炼金属。
在我国出现很早,如在陕西姜寨遗址发现的半圆形黄铜铜片,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铜器;在甘肃林家遗址发现的小铜刀,属于马家窑文化,年代在公元前 3000 年左右,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
早在 1959 年,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就根据古代文献记载的夏王朝主要活动区域进行考古调查,在河南豫西发现了偃师二里头遗址。
过近50 年来对遗址的发掘工作,在近 4 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发现有纵横交错的道路,大型宫殿建筑遗迹,青铜器冶铸、烧陶、制骨等手工作坊址和各类墓葬,出土了高等级的青铜礼器、玉器及各类陶器等,反映了我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王权形成。
1928 年我国学术机构首次组织对殷墟的发掘,考古发现和科学研究成果,进一步证实了文献中只有零星记载的商王朝的存在,更使《史记·殷本纪》等文献所载内容成为信史。
四、中华文明的整体性中华文明的形成既是多元的,也是一体的,即所谓“多元一体化”。
秦汉以后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它既是指生活在我国的各民族共同建造的国家,又是今天在我国领域内 56 个民族的总称。
中华民族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形成一个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首先是多元文明的融合,是互相整合,而不是互相灭绝。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方言隔阻,是靠文化思想和文字为纽带,维系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各个地区的文化通过相互竞争、碰撞、融合,最终形成了完整的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整体性延续不断的主要原因:一是中华文明本身的规模因素,即地域的广阔和整体规模的巨大,形成了一种难以征服与分割的力量。
中华文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相互关联的文化整体。
曾经对中华文明构成威胁的其他文明最终都被这一规模巨大的文化整体所吸收和同化。
二是中华文明本身的文化因素,以血缘为纽带的关系,发挥着巨大的维系文明的作用。
如对中华民族共同始祖炎、黄二帝的崇拜,影响深远,使中华文明在多元发展的同时,一以贯之地保持了完整性。
地理环境也对我国文化产生了较大影响。
我国地处亚洲东部大陆,东面是海洋,西北是高山、沙漠,在文明发展的初期很少受到侵扰,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中形成了中华文明独立而完整的文化系统。
五、中华文明的先进性技术发明是一切人类活动的共同基础,它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经济发展和文化价值取向。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发明家引领着世界技术创新的潮流。
从春秋时期到宋代的 1800 多年间,我国的技术发明始终走在世界的前列。
中华民族经过 5000 多年的迁徙、演化和融合,成为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
影响深远的诸子学说,浩如烟海的历史古籍,气象万千的诗词歌赋,匠心独运的书画雕塑,泽被后世的四大发明等等,这些都令世界惊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