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州博物馆【PPT课件】

苏州博物馆【PPT课件】


正对入口墙面上的两个菱形窗将远处景观巧妙地借入了室内, 阳光透过金属百叶照射入室内,在墙面上形成了会随时间发 生变化的光影图案
光影趣味:物境与心境的交融
情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情为主,景是客,情 景交融,相辅相生,这才是中国传统的空间本质。苏州博 物馆之所以能让人感受到传统美学的魅力,就是因为设计 师很好地创造出了丰富多样的空间气质,而光影就是让这 些景与人们产生互动与共鸣的直接因素。可以这么说,光 与影一直是空间设计的第四大造型元素,它能让室内室外 环境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的 名言,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够体会到光线的重要意义。 而在苏州博物馆,贝老先生再一次让光影成为了空间的主 角。
在建筑的中庭,阳光让整个空间充满祥和与大气。可能是 借鉴了传统“老虎天窗”的做法,中庭的顶部是由玻璃材 料做成的采光井。阳光肆无忌惮地透过玻璃倾泻下来,并 且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地变换着投射角度。所以在不同 的时刻,参差错落的墙面就会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有 趣且丰富。同样,贝先生在处理小空间时,也一点不吝啬 使用光影这一元素。三角形的二坡屋顶全部是由金属百叶 和玻璃组成的,为了体现传统园林的特色,所有的金属百 叶都被木质的贴面材料所包裹。阳光透过这些条状结构在 墙面上形成了连续的光影图案,让原本单调的走廊顿时生 机勃勃,饶有趣味。
尽管白色粉墙将成为博物馆新馆的主色调,以此把该建筑 与苏州传统的城市机理融合在一起,但是,那些到处可见 的、千篇一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将被灰色的花岗岩 所取代,以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博物馆屋顶设计 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一一飞檐翘角与细致入 微的建筑细部。然而,新的屋顶已被重新诠释,并演变成 一种新的几何效果。玻璃屋顶将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 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为参观者提供导向并 让参观者感到心旷神怡。玻璃屋顶和石屋顶的构造系统也 源于传统的屋面系统,过去的木梁和木椽构架系统将被现 代的开放式钢结构、木作和涂料组成的顶棚系统所取代。 金属遮阳片和怀旧的木作构架将在玻璃屋顶之下被广泛使 用,以便控制和过滤进入展区的太阳光线。
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博物馆的主 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 新的博物馆庭院,较小的展区,以及行政管理区的庭院在造 景设计上摆脱了传统的风景园林设计思路。而新的设计思路 是为每个花园寻求新的导向和主题,把传统园林风景设计的 精髓不断挖掘提炼并形成未来中国园林建筑发展的方向。
苏州博物馆展区:
新馆西部主展区和东部次展区的文物展示面积共有3600平方米,分 布着各具特色的大小展厅32间,文物展品上起远古时代,下至明清及 近现代,多为历代佳作和精品。
展区设有“吴地遗珍”、“吴塔国宝”、“吴中风雅”、“吴门书画” 这4个富有苏州地方特色的系列常设展览。其中位于地下一层的“吴 地遗珍”系列包括史前陶器、玉器等主题展室。地面一层的“吴塔国 宝”系列包括虎丘云岩寺塔佛教文物和瑞光寺塔佛教文物两个主题展 室等。
位于新馆东部的现代艺术厅展出了绘画大师赵无极、现代艺术家蔡国 强和徐冰的作品。赵无极的18幅“抒情抽象派 ”代表作、蔡国强的 纸本火药画《吴王剑》以及徐冰的装置艺术作品《背后的故事》等视 角独特、充满创意的作品,给参观者带来了一场现代艺术盛宴。
苏州博物馆效果图
苏州博物馆设计细节:
如果说前庭是整个空间乐趣的前奏的话,那么只有在走入室内之后,才 会发现整个空间的动人之处。贝先生一改通常的四方形空间,将中庭设 计成八角形,同时随着层高的递增而变换墙面造型,体现了错落有致的 江南斜坡屋顶的建筑特色。其中,三角形与菱形是主要的造型元素,灰 色的涂料强调出各个形体的转折,形成了丰富、充满节奏的空间效果。 同时,由于形体多变,透过顶窗照射进来的阳光形成了有趣且微妙的光 影效果,强调了空间的戏剧性。正对入口的是一整面落地玻璃,外面的 园林景色一览无余,成为中庭最引人入胜的风景。两侧的墙面上有两个 菱形的窗洞,透射出的依然是室外的绿色景观,像极了两幅挂在墙上的 画。不难发现,简单的几何形是设计师塑造空间的语言,然而这些现代 的设计元素通过穿插与组合,创造出来的却是充满传统味道的空间气质。 中庭的吊灯也是独立设计的,将传统中式花灯取其形,再利用方形与菱 形的结构将传统精神完美地与现代材料结合而成。
建筑构图
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平面功能布置分为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共计建 筑面积约17000余平方米。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中央 大厅和西部展厅安排了局部二层,高度16米。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 地上部分按功能基本可以划分为三大块:即中部为入口门廊前庭院, 中央大厅和山水庭主庭院;西部为院落式的主展区,东部为办公、商 店、休息服务区,以及部分临时展厅。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 西三路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分和谐。而地下部分 为博物馆辅助功能用房(如修复、馆藏、多功能厅等)。以及博物馆 的“动力中心”车库等。修旧如旧的忠王府古建筑作为苏州博物馆新 馆的一个组成部分,用以陈列忠王府文物及其它展出,与新馆建筑妙 相辉映,珠联璧合,从而使新的苏州博物馆成为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 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位于中央大厅北部的主庭院的设置是最让贝聿铭煞费苦心 的。主庭院东、南、西三面由新馆建筑相围,北面与拙政 园相邻,大约占新馆面积的1/5空间。这是一座在古典园 林元素基础上精心打造出的创意山水园,由铺满鹅卵石的 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既 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又不脱离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山 水园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水景始于北墙西北角, 仿佛由拙政园西引水而出;北墙之下为独创的片石假山。 当问及为何不采用传统的太湖石时,贝聿铭曾说过,传统 假山艺术已无法超过。一辈子创新的大师,不愿步前人的 后尘。这种“以壁为纸,以石为绘” ,别具一格的山水 景观,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和剪影效果。使人看起来仿佛与 旁边的拙政园相连,新旧园景笔断意连,巧妙地融为了一 体。
作为现代主义最后一个建筑大师,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探索 了中国传统的园林思想在现代审美中的新方向,以及人与自 然的和谐相处之道。
苏州博物馆是中国地方历史艺术性博物馆。位于江苏省苏州 市东北街。1960年建立,2006年10月建成新馆,设计者为 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馆址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王 府遗址。面积8000多平方米,分东、西、中3路,中路立体 建筑为殿堂型式,梁坊,是全国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