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德教育发展趋势分析

道德教育发展趋势分析

道德教育发展趋势分析一、原因的分析(一)崇尚科技教育,轻视品德教育造成严重后果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生产达到了空前发展,人类从中获得了巨大利益。

科学知识爆炸性增长,科技成果持续涌现,现代化生产日益电脑化、智能化、信息化,把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获得了充分的闲暇与物质享受。

以上这些,充分显示了科学技术的功利性价值和实用性价值,容易使人们认为科学技术能解决人类的一切问题,产生“科技至上”思想。

学校教育中,科技教育被摆到了绝对重要的位置。

重视理科教学,关注智力开发,增加对科技教育的投入,这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发展教育时不约而同的选择。

与此同时,道德教育近乎荒芜,到了无人问津的地步。

仅仅作为一种点缀,被淹没在庞大的、完备的科技教育体系之中。

科技教育长期独占教育领地,使其自身的局限性日益暴露出来。

一方面人们发现,造福于人类的科学技术如果不能得到合理利用,同样可以残害人类。

比如二战中,美国的两颗原子弹使日本广岛夷为平地;日本侵略者在中国进行的细菌实验到了惨绝人寰的地步;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件的阴影至今还笼罩在人们心头。

1955年52位获得诺贝尔奖金的科学家发表了著名的《迈瑙宣言》,他们说:,’我们相信科学是通向人类幸福之路,但是,我们怀着惊恐的心情看到,也正是这个科学在向人类提供自杀的手段。

”①此外,为了发展科技,人类疯狂地向自然索取,造成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能源危机日益加剧,直接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

另一方面,片面强调科技教育,轻视道德教育,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如人际冲突、利己主义、吸毒、淫乱、赌博、暴力行为等大量充斥。

最为严重的是,这些问题大多发生在青少年身上。

日本警方公布的报告表明:1986年,14一20岁的中学生因违反刑法而被检举的人共计292286人,与1976年相比,增加50%。

1988年1一6月份,中学生犯罪案件急剧增加,杀人、抢劫、强奸、伤害、暴力、盗窃等案件,占各种犯罪案件的46.8%。

②美国也有类似报道:在全美各地进行的一次抽样调查中发现,在127所中学的159。

名高中学生中,竟有49%的人在使用麻醉品。

早孕现象也十分令人担忧,仅1985年,就有7500。

名十几岁的女学生怀孕或作母亲。

③道德危机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危机之一,引起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普遍关注。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题为“面向21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

在讨论分析21世纪人类面临哪些挑战的间题时,被列为第一位的是道德、伦理、价值观的挑战,并因此将会议主题定为“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

会议号召人们学会关心,关心个人、他人、群体、全人类;关心社会、经济、生态、全球生存环境;关心真理、知识、学习等生存技能及其人道取向。

因为,只相关心才能较好地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二)未来社会的竞争是人的竞争,道德教育有利于开发人类潜能人类发展的过程就是竞争的过程。

20世纪以前,人类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人类向自然的挑战。

20世纪以后,人类的竟争则以人类向自身的挑战为主。

一方面因为,经过人类长时期的挖掘,自然界的能源近乎枯竭。

今天正以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一系列问题向人类发出警告,使得人类不得不收起砍向自然的利斧,将目光转向人类自身。

另一方面原因在于,科学的进步,现代化的发展是以人类自身的发展为基础的。

未来社会,科学更加高深,现代化水准进一步提升,越发需要对人类潜能的挖掘。

相对于自然的开发来说,人类自身还是一个神秘的、尚待进一步开发的巨大宝藏。

当今社会,哲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纷纷将研究重点转向主体化研究,正是人类开发自身潜能的一种趋势。

就现代科学水平而言,人的潜能到底有多大,一时还难以说清。

不过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人类道德的巨大潜力及其对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决不能忽视。

原因有二:第一,当两个人或两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基本相当时,道德水平往往成为决定成败的关键。

美国学者普丽西拉玛丽和安娜布利克通过对美、日两国的经济、教育、管理等方面的比较研究得出结论:在日美两国的竞争中,日本人持续取胜的奥秘在于日本民族坚韧的品质。

两位研究者在文章中引用其他学者的论述表明自己的观点,“现代日本社会基础的基本构成因素之一便是由过去保持下来的持久的坚韧的精神。

现代日本最有运气的是远在西方工业影响尚未到达本国海岸线之前,坚韧精神就以现代日本人的一种基本性格而存有。

坚韧的品质深深植根于日本人的心灵,它萌发于生命的幼芽,伴随终生。

’,①他们说,这种坚韧的性格不仅表现在日本儿童完成艰苦任务时所具有的持久力比美国儿童强。

还表现在日本母亲很早就将孩子送入学前班,让他们适应独立生活和集体生活。

还有日本雇员表现出强烈的完成任务的愿望和对所在公司的认同感,而美国雇员则表现出旷工率高,失业率高,雇员流动率高。

⑤我国学术界关于“非智力因素”的研究也证明了上述观点。

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动机、情感、意志、理想、追求、事业心、敬业精神等非智力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巨大作用不容忽视。

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指出: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和能力的发展都有作用,主要表现为动力作用,定型作用和补偿作用。

他说:“任何有成就的人,他们都热衷于自己的事业,甚至达到了入迷的水准。

天才的秘密就在于强烈的兴趣和爱好。

从而产生无限的热情,这是勤奋的重要动力。

’,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研讨会”上,澳大利亚未来委员会主席埃利雅德博士介绍了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关于未来人都应掌握“三张教育通行证”的讨论。

一张是学术性的,。

一张是职业性的,第三张则是证明一个人的事业心和开拓能力。

他认为过去人们往往重视前两张通行证,而忽视人的事业心和开拓精神。

如果一个人缺乏这方面的素质,学术和职业潜能就不能发挥,甚至变得没有意义。

第二,未来人类所面临的挑战已远远超出个人、地区和一个国家的范围,尤其需要道德的力量将人类凝聚在一起,共同发展。

美国卡内基促进教学基金会主席欧内斯特L波伊博士在专题报告《学术水平反思—教授工作重点的领域》一文中指出:为了迎接21世纪的挑战,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转变是从重点培养竞争到重点培养合作。

“如果我们的学院和大学不能帮助学生超越自我去看问题和更好地理解我们世界相互依存的性质,每一代新人有责任感地生活的生活能力将危险地遭到削弱。

”美国一教改报告强调:“对共性的主张必须予以充分肯定。

所谓共性,我们是指……帮助学生超越个人利益,了解自己周围的世界,发展一种公民和社会责任意识,发展作为个人的他们如何能够为他们自己也是其中一员的大社会做出贡献。

’,⑦英国剑桥大学戴维哈格里夫斯指出:“所有学校都应开设一种专为多元文化社会制订的共同公民教育课。

这种社会需要一些基本的共同价值观以产生国家内聚力所必需的社会粘合剂。

⑧上述学者们的远见卓识来自于他们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清醒认识。

首先,现代化生产以系列化、集团化为特征。

每个人只能承担生产线上的一个流程,没有个体之间的相互合作,整个社会生产将无法正常运作。

在这里,个人的存有既是别人发展的条件也是别人发展的结果。

一个人不能以道德的人格参与社会生活,就无法拥有生存空间。

其次,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竞争加剧,经济和贸易竞争地区化、集团化趋势持续增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日益明显,将世界各国推向了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依存的发展格局。

从而使得国与国、地区与地区间的竞争中,任何单一力量都不足以对抗结成集团的竞争对手。

再次,当今人类共同面临着一系列的来自自然的威胁,能源危机、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等问题根本无法用国界加以限止。

人类必须倡导一种“全球合作精神”.共同担负起保护环境、珍惜能源、拯救人类的责任。

这不但需要当代人的觉醒,尤其需要通过道德教育唤醒青年一代的责任感。

二、一些国家重视道德教育的具体做法(一)以美、日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美、日属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顶尖国家。

但经济的发达、物质的充裕并没有带来社会道德水平的同步发展。

相反因道德滞后而引发的社会问题正成为影响社会进步的严重障碍,使两国政府痛下决心,制订政策,增强对年轻一代的道德教育。

1988年:。

月,当礴的副总统布什在他的教育战略设想中呼吁“把道德价值观的培养和家庭参与重新纳入教育”,“教会孩子区别准确与错误”,摒弃“价值自由观念”。

他引用马丁路德金的话说:“不仪仅发展学生智力,智力+品德才是教育的目的。

”美国华盛顿DC《大西洋月刊》的著名编辑詹姆斯费劳斯(JamesFalfows)在《美国人眼中的日本教育》一文中指出:“我们应当向日本及东亚其他国家的学校学习,强调发奋努力的重要意义。

美国的教育家们抱怨,学校担负着过多的道德和社会使命,这妨碍了真正的教学,但日本学校承担的道德使命更明确,尤其在小学。

”⑨现任美国课程发展与管理协会、国际教育委员会主席S拉姆勒指出:“为培养二十一世纪的公民,我们必须持续设法帮助学生学会‘用他人的眼光、心理、心态来看待事物”,,“建立一种要求我们为地球上人们更好地生活负责的价值体系。

’⑩上述引言表明,增强对年轻一代的道德教育已成为美国各界的一致呼声。

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希望学校承担起道德教育的责任。

1992年春天,美国一些行政组织与研究机构共同拟定了一份《阿斯彭品格教育宣言》,呼吁学校恢复传统的品格教育模式,认真向学生传授“尊重、责任心、可靠、关心、公平、正义、公民美德与公民素质”等核心价值观。

1993年2月,一个全国性的“品格教育伙伴”组织成立,其中心工作是“在我们的青年中发展公民美德和道德品质,使我们拥有一个更富有怜悯心与责任心的社会。

”与此同时,美国教育界对道德教育的责任感也明显提升。

两位教师著文说:“无论如何,学校不可避免地要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我们需要建立一公立学校体系来帮助孩子们成长为道德上合格的社会成员。

……学校德育应做到:帮助孩子认真去想,认真去爱,认真去做。

’,⑩《基督教科学咸言报》载文说,仅芝加哥一地“就有大量教师在10000多个班级中,悄然无声但扎扎实实地进行品德教育活动。

”日本面向21世纪的全面的教育改革开始于80年代。

日本学者认为:日本的教育之所以出现荒废现象,一个重要原因是“战后教育忽视了德育”。

于是呼唤德育,强调德育成为贯穿教改始终的显著特征。

新教学大纲规定:“道德教育的目标是把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观念体现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具体生活中,为培养作为创造富有个性的文化,致力于民主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主动为和平的国际社会做出贡献的具有自主性的日本人,培养作为其基础的道德素质。

”围绕这一目标的落实,当代日本道德教育突出了以下几个特征:第一,全面性。

新教学大纲规定,学校德育应着重帮助学生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关于自身—良好的生活习惯、坚强的意志、自主性和责任感、探索真理、发展个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