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校德育发展的趋势文件

学校德育发展的趋势文件

学校德育发展的趋势
以往提到师生关系,往往便会想起“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言辞,学生对老师只有敬畏。

未来世界
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

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主
体―教师,肩负着光荣而神圣的历史使命。

要培养造就二十
一世纪高质量、高规格的人才,就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
师队伍。

而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是教师的师德,教师的师德
决定了教师的素质,教师的素质又决定了教育的质量。

因此,加强师德建设工作是时代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
化队伍建设的总枢纽,也是搞好教育战线行风建设,决定教
师队伍建设成败与否的关键。

一、在走向学习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以学生为重心是
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走向
实现现代化,正成为当代中国不可阻挡的潮流。

社会的
现代化,归根到底是人的现代化。

人的现代化依托于教育的
现代化。

现代教育的基本走向是学习社会和终身教育。

传统
教育观把教育看作是生活的准备,今天受教育为的是明天谋
生。

教育成为界定未来身份的阶梯,垒砌这些阶梯的材料就
是知识。

学生通过学知识、记知识、考知识逐级获得高学历,保证今后拥有优越地位。

知识学习是贯穿传统教育始终的主
题。

现代教育观摒弃了以知识为核心的传统教育思想,但不
是否定知识,主张终身学习,即生活本身就是学习。

教育不
再是未来生活的准备,教育就是生活。

在学习社会中,学习的目的不再是最大限度地积累知识,
以备今后使用。

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人们度过闲暇、开发潜能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很显然,传统教育观以知
识为核心,现代教育观以人为核心。

以知识为核心必然强调“教”,教育的重点通常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知识的内容本身。

以人为核心,必然强调“学”,教育的重点是学习者本身,
因为学习是学习者的行为。

由强调“教”转为强调“学”,这种转变看起来似乎是微妙的,然而却具有极深刻的意义。

它充分考虑到学习者自身的作用,其着重点在于学习的过程
和结果。

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越来越
多地激励思考。

这说明,教育核心的转变必然使得教育的重心从教师转
向学生。

另外,现代教育以人为核心,实质是以人的全面发
展为核心,以开发人的潜能为核心。

学生的学习重点不再是
掌握知识,而是学会做人,即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
造,学会过道德的生活。

这样的教育目的必然带来学校课程
和教育内容的变化。

知识课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技能课、
修养课和实践课会明显增加。

目的在于使学生提高能力和修
养,善于实践。

二、落实学生重心地位,学校德育应作出相应的调整
(一)落实德育民主化,使德育方法由单向灌输向平等
交流转变
落实德育民主化涉及教师与学生教育观的转变。

教师要
深刻认识到随着社会发展步代的加快,每个人都需要学习和
提高。

教师要敢于承认自己在某些问题上不如学生。

充分认
可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分辨能力。

相信他们在某些问题的认识
上有超过自己的思考,主动与学生交流,虚心接受学生意见,与学生平等沟通,共同提高。

学生要消除对教师、对家长的
依赖思想。

真正认识到自己是个人道德生活的主体,以对本
人负责的态度和责任感,主动进行道德学习,自觉磨炼道德
意志,积极投身道德实践。

以一种积极进娶自觉成长的生活
观,与教师相互探讨,共同思考,日益走向道德成熟。

以这
样的德育观为指导,学校德育方法可以采取民主对话、主题
辩论、质疑答疑、师生研讨、情感沟通、心理咨询、两难问
题抉择、价值观辨析等方法。

总体特征是学生为主体,教师
为主导,调动双方积极性,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双向互动,
实现道德的共同进步
(二)落实德育实践化,使德育方法由封闭式向开放式
转变
道德品质的形成动力来源于新的道德需要,新的道德需
要产生于具体的生活实践。

脱离实践,学生的道德需要就会
枯竭。

另一方面,完整的道德品质由认识、情感、意志和行
为共同组成。

行为是一个关键因素,是道德品质的落脚点。

如果道德教育仅仅满足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却不能使学
生付诸于道德行为,这样的道德教育只能半途而废、收效甚微。

学校道德教育必须重视学生道德行为的培养。

道德行为却不多。

改变这种局面,学校德育必须打破单
一的课堂讲授模式,开发、推行多种多样立体化、开放式的
德育模式。

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投身于火热的社会生活,体验复杂多变的社会道德情境,尝试进行道德抉择。


生在与人交往中体验情感,在克服困难中磨炼意志,在解决
具体问题时履行道德行为。

总之,今后的学校德育肯定要走出封闭的课堂,因为无
论是德育理论还是社会生活都要求学生以具体的道德行为
体现道德品质,参与道德生活。

(三)落实德育理想化,使德育方法由传递知识向塑造
人格转变
我国教育家徐特立先生说:“传授点文化科学知识,而忽视培养的方向,这样的教育是失败。

”道德教育的最高追
求是要使人具有完美的人格。

尽管这一目标对具体人来说,
有些理想主义色彩。

但正是这种理想,激励着人们发奋苦读,改革创新,具有更高的追求。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德育谈
理想少了,道德教育也被纳入了“应试教育”的轨道,单纯
传递知识,忽视了对学生和谐人格的培养。

其结果是高分低
能者随处可见,知识高深却缺乏道德者随处可见。

一个人仅
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对于一个国家的教育来说,仅仅传授
知识也是远远不够的。

道德是一个人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漠视灵魂
的塑造,这个民族肯定没有希望。

学校德育承担着塑造青少
年人格的历史使命。

当代青少年人格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
21世纪中国走向何方。

每一个成年人,尤其是学校教师,具
有不可推御的责任。

务必使我们的青年一代拥有美好的理想、
高尚的道德和完善的人格。

尽快使学校德育走出单纯传递知
识的误区,以塑造健全人格为目标,是今后学校德育方法改
革的核心。

总体特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鼓励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判断、自我控制、自我评价、自我教育,做“四有”新
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