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计算机网络犯罪

计算机网络犯罪

2011.1271计算机网络犯罪探析王艳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北京 100038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寻们发展和信息化的时代的来临,计算机犯罪方式手段、犯罪客体呈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

计算机网络犯罪与传统犯罪相比,具有犯罪手段的高隐蔽性、犯罪人员的高智能性、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侵犯客体的广泛性等特点。

要打击和防范计算机网络违法犯罪,净化网络空间,势必要将治理重点放在事先的防范,从管理、技术、立法、教育等几方面着手。

关键词:计算机犯罪;犯罪特点;犯罪的防治0 前言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各国学者对计算机犯罪的概念始终存在争论,尚未统一的界定和认识,在我国刑法理论界对于计算机犯罪概念主要又以下几种观点:有的学者认为,所谓计算机犯罪,是指行为人直接或者间接地以计算机为工具,非法侵入国家事务、国防建设、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或者对算计信息系统进行删除、修改、增加、干扰,后果严重依法应处以刑罚的行为。

还有的学者认为,计算机犯罪是指:违反国家规定,利用信息技术知识,妨害计算机信息交流安全秩序,严重危害社会,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行为。

1 计算机犯罪的形式和内容 1.1 以计算机作为犯罪工具所谓以计算机为犯罪工具,就是指将计算机作为工具,用来从事计算机犯罪活动,在此种活动过程中,计算机起着不可替代的辅助作用。

如利用计算机进行盗窃、敲诈勒索、诈骗、窃取国家秘密、商业秘密、诽谤、传授犯罪方法等犯罪,都属于较为普遍的以计算机为犯罪工具的犯罪活动。

在具体的计算机犯罪过程中,行为人以信息技术方法为根据,主要利用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实施犯罪,也即行为人利用自身所熟练掌握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其他影响信息安全交流的技术手段,以及利用计算机系统自身所具有的采集、存储、传输、检索、加工、处理和控制信息的功能进行的计算机犯罪。

例如,据人民日报2003年12月8日报道的2003年金融计算机网络犯罪典型案例,一名普通的系统维护人员,通过利用计算机轻松破解数道密码,进入邮政储蓄网络,盗走83.5万元,随然案件不久即被甘肃定西公安机关破获,但也能从侧面体现出,计算机网络犯罪应以计算机为犯罪。

1.2 以计算机信息系统为犯罪对象所谓以计算机信息系统为犯罪对象,就是指以计算机硬件、软件及辅助设备所组成的系统组合整体为犯罪对象,其犯罪对象是计算机信息系统及其功能。

例如,法制日报2010年8月5日,曾报道深圳检方首办新型侵犯计算机信息系统罪案,该案犯罪嫌疑人为深圳一名软件工程师,该工程师研发软件留下“后门程序”,为自己私欲恶意攻击理财系统。

此案例充分说明了,计算机犯罪的犯罪对象应为计算机信息系统。

对于以计算机为犯罪对象的犯罪,应区分不同的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以计算机本身为犯罪对象的犯罪,例如盗窃,抢夺,故意毁坏,诈骗等,其犯罪的对象仅仅是计算机本身,此时作为犯罪对象的计算机与一般财物在刑法上的评价本质上没有区别,所以此类犯罪并非我们所讨论的计算机犯罪。

2 计算机犯罪的特点计算机犯罪以信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为基础,因此与传统犯罪相比,有以下特点。

2.1 犯罪手段的高隐蔽性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形成了一个广泛的虚拟空间,在这个空间中任何事物、元素都被虚拟化,任何人都可以带着假面具将自己推上网,因此,计算机犯罪与其他传统犯罪相比存2011.1272在高隐蔽性的特点。

从犯罪技术上看,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复杂性,使得行为人可以通过其自身掌握的各种专业的计算机知识掩盖自己的真实身份。

另外,行为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从事相关的计算机犯罪,较少的受到其他相关因素的限制。

对犯罪结果发生的时间也可以进行详细而周密的安排具有潜伏性,犯罪行为与犯罪结果之间可能通过人为原因存在相当的时间间隔。

此外,此类犯罪作案时间短,长则几分钟,短则几秒钟;犯罪不留痕迹没有特定的表现场所和客观表现形态,不易识别,不易被人发现,不易侦破。

例如,世界上第一例有案可查的涉计算机犯罪案例于1958年发生在美国的硅谷,但是直到1966年才被发现。

以及1998年全国闻名的郝氏兄弟侵入银行电脑系统案。

据《新华日报》报道,扬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利用计算机盗窃银行巨款案的郝景文、郝景龙两兄弟做出二审判决,以盗窃罪判处郝景文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以没收财产5万元人民币,其兄郝景龙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财产人民币3万元。

郝氏兄弟于1998年9月22日,利用自制的装置侵入扬州工商银行电脑系统,将72万元转入其以假名开设的银行活期存折,并在工商银行扬州分行下设的储蓄所取款26万元,当两人在扬州某储蓄所要求支取人民币4万元时,因该工作人员向其查验身份证件,两犯还怕罪行败露,遂逃回镇江市。

在这起案件中,虽然最后以盗窃罪对二罪犯定罪量刑,但也充分说明了利用计算机犯罪的高隐蔽性,以及作案时间短,不易识别,不易被人发现,不易侦破等特点。

2.2 犯罪人员的高智能性犯罪主体大多都接受过大专院校的高等教育,具备相应的专业计算机知识、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此外在多数情况下,行为人在实施计算机犯罪前,都要经过周密的策划,制订好方案,以便顺利实现犯罪,因而此种犯罪难以发现和侦破。

据有关资料显示,当今世界所发生的网络犯罪中,有70-80%是计算机专业人员所为,他们洞悉网络的缺陷和漏洞,运用丰富的电脑及网络技术,异地通过程序和数据这些无形信息的操作来达到犯罪目的。

例如,我国国内大学生黑客投“毒”第一案,据冠群金辰病毒监测网称,此案中涉及的恶性病毒叫做“秘密”。

KILL98国内病毒监测网已经收到数百例染毒报告,是继CIH 病毒爆发后,当年收到染毒报告最多的一次。

经过几天紧张的分析,专家才揭开该病毒的秘密—编写者为重庆邮电大学计算机系一名大学生。

2.3 巨大的社会危害性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计算机犯罪可以渗透到社会的任何一个角落,与传统犯罪相比其社会危害性要大得多。

由于计算机网络系统应用的普遍性和计算机处理的信息的重要性,整个社会的重点及要害领域皆为计算机所控制,社会的正常运转与秩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计算机网络的正常运作。

一旦计算机网络系统遭到毁损与破坏,势必会给社会的正常生产、生活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计算机犯罪从政治、经济、文化、国防、教育等任何角度,都能体现出其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2.4 侵犯客体的广泛性在我国刑法中,犯罪客体是指刑法所保护,而被犯罪行为所侵害或威胁的社会关系。

目前我国刑法涉计算机犯罪条款主要包含了“侵入国家事务、国防建设、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造成计算机信息系统不能正常运行”、“故意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性程序,影响计算机系统正常运行”、“利用计算机实施金融诈骗、盗窃、贪污、挪用公款、窃取国家秘密或者其他犯罪”等内容。

这些类型的计算机犯罪,我国刑法均将它们纳入了妨害社会管理秩序这一犯罪客体之中。

可见计算机犯罪侵害的直接客体呈现出多样化趋势。

有侵犯国家安全及公民人身权利的行为,有侵犯财产或个人隐私的行为,有侵犯计算机信息安全及网络管理秩序的行为,有侵犯社会主义市场秩序、金融秩序的行为。

其侵犯对象从个人隐私到国家安全,从信用卡密码到国防建设,其侵犯范围的广度是目前任何传统犯罪都无法达到的。

3 计算机犯罪的防治3.1 加强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管理力度所谓加强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管理力度,是指以计算机本身的安全性能及其运行特点为基础,加强监督和管理,主动对违法违纪行为进行约束,尽可能使犯罪分子的活动空间变窄。

因此要完善相应的管理体制,着力提高计算机使用单位的安全意识,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系统的计算机安全管理规定。

建立社会防控网络,增强全体公民,尤其是计算机工作人员遵守法律法规的意识和抵制违法犯罪的能力。

同时要强化公安计算机监察部门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检查、监察和处罚职能。

3.2 加快发展网络安全技术,提高安全技术防范措施计算机系统安全可靠性,可以有效降低违法犯罪的发案率。

首先,在技术上努力寻求“最不危险”的防护措施,不断提升计算机在网络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能。

其次,通过提2011.1273高安全技术防范措施以增强网络使用单位和个人对于计算机犯罪的防范能力。

要加大对网络安全技术研究的资金投资力度,确立专门的机构对网络安全进行负责,研究开发网络证据搜集技术,想方设法逐步掌握网络核心技术。

针对网络犯罪建立专门的预防网络犯罪网络系统,要设立职能部门的预警网站和预防犯罪网站,建立群众性预防犯罪网站和网内外相结合的预防犯罪系统。

3.3 建立健全计算机网络立法通常情况下,法律的发展健全滞后于技术的发展,因此不断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就具有充分的必要性。

首先,在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计算机犯罪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将大大超过人们可能遇见的范围。

因此,笔者认为:(1)对计算机犯罪单独立法,将实践中许多不具有可操作性的行为,进行统一定性。

这样就可以解决目前各种计算机犯罪的定性入罪问题。

(2)规定单位法人可以成为计算机犯罪的主体。

刑法没有规定单位法人可以成为计算机犯罪的主体。

在现实中,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曾出现有组织的计算机犯罪,在我国也已经出现电脑公司之间为生意竞争而有组织的窃取其他公司计算机应用程序的案件,但由于目前我国刑法没有相关规定,而只能对具体行为人进行定罪量刑,对单位则无法处罚,造成罪罚失衡。

因此明确规定单位法人可以成为计算机犯罪的主体势在必行。

3.4 加强法制教育,培养并树立正确的计算机道德理念完善的管理制度、安全的防范措施以及健全的司法体制的确可以在很大范围内防范计算机犯罪的发生,但这种防范无法从根本上对计算机犯罪进行有效的控制。

因此从长远角度考虑必须“以人为本”,通过对人的观念的正确引导从源头防控犯罪。

要大力宣传有关互联网方面法律法规,教育并引导广大网民依法依规上网、文明上网、合理利用计算机,在对人们进法制教育的同时,重点培养人们的法制观念。

参考文献[1]段华宁.计算机犯罪及其对策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89. [2]张广三,陈开琦,胡继光.计算机犯罪的有关法律问题.法学.1996.[3]莫颂尧,董芳兴,张松涛.略论计算机犯罪及刑法遏制.人民检察.1996.[4]姚茂文.计算机犯罪及实践问题.人民检察.1997.[5]王江华.论计算机犯罪的刑法规制及其完善.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赵秉志.刑事法律科学文库.刑法学文集Ⅱ.2004.[7]王勇.计算机网络犯罪探析.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8]卢晓丽.论网络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及其预防.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9]马克昌.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10]李兰.中日刑法涉计算机犯罪客体的比较研究.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1]肖茜莹.计算机犯罪探析.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The Search on Computer Network Crime Wang YanfengChinese People’s Public Security University,BeiJing,100038,China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and the coming of information era, the ways of computer crime and crime object appea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versity and complexity. Comparing with traditional crime, computer crime has its specialty, such as high imperceptibility of crime means, high-intelligence of crime people, serious society hazard, universality of invaded object. To fight and guard against the computer network crime, to purify the Internet, we must focus the governance on the prevention in advance,and start from several aspects, management, technology, legislation, education and so on. Keywords:Computer crime;crime specialty;the prevention of crime。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