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心性论辨析
一
孟子心性之学的理论体系首先是围绕天人之际展开的 , 他说 :“尽其心者 ,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 ,养其 性 ,所以事天也 。”②人如果能尽心 ,就能知性 ,知自己的本性 。 知性 ,也就会知天了 。由尽心 —知性 —知天和 存心 —养性 — 事天的逻辑进路中不难看出 ,孟子围绕天人之际的理论出发 点在于人心 ,由人心而人性 。心与性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 孟子是如何来规定心与性的呢 ?
中的 ,其实现可以由主体自身决定 ,因此孟子不称其为命 ,而 称其为性 。性与命同为生而即有之物 ,但是二者的区别还是 明显的 。首先 , 性是内在于人的生命之内的 , 命是 外在于人 的 。其次 ,“性之分定乃在于理言 , 命之分定多以数言 。”λ{ 最 后 ,性的实现全由自己主动掌控 ,命的实现完全是被动而无权 的 。君子之为君子就在于摆脱了低级的生理欲求 ,而追求更 高级的道德完善 。只有把握了“性 ”、“命 ”与“内 ”、“外 ”之别 , 才能真正理解孟子的人性学说 。也正是在此意义上 , 孟子是 性善论的首倡者 。正如张岱年先生所说 : “此由于孟子所谓性 者 ,实有其特殊意谓 。孟子所谓性者 ,正指人之所以异于禽兽 之特殊性征 。人之所同于禽兽者 ,不可谓为人之性 ; 所谓人之 性 ,乃专指人之所以为人者 ,实即是人之‘特性 ’……所以孟子 讲性 ,最注重物类之不同 。”λ|
从上述引文中可以看出 ,孟子认为人既有生而即有的生 理欲望 ,又有天生固有的道德追求 。像口甘于美味 ,目喜好美 色 ,鼻喜爱芬芳 ,四肢求安佚而不愿劳作 ,这些都是人的生理 欲求 。其实现往往受到某些外在必然性的制约 ,不能完全由 主体自主掌控 ,因此 ,孟子把它称之为命 ,而不称之为性 。所 谓命 ,孟子认为它是“莫之致而至者 ”。至于如父子之亲 ,君臣 之义 ,宾主之礼 ,贤者之智 ,圣人之天道 ,则都属于人的道德追 求 。它们虽然也受命的制约 ,但它们都是内在于人的生命之
心性问题是中国哲学尤其是宋明理学展开逻辑思维的理 论起点 ,也是宋明理学解决伦理学上如何达到道德理想之境 的可能切入点 。心性论也可称为心性之学 ,是关于心性的理 论或学说 。心性论体系最先是由孟子创立的 ,对于孟子的心 性理论 ,学术界的解读要么以心善即性善混同心性的区别 ,这 种观点较为普遍 ,要么认为孟子的心性是道德本体 ,从而得出 孟子排情的观点 。①因此 ,重新梳理和辨析孟子的心性理论 ,辨 明真理 ,纠正偏缪 ,有助于对心性问题研究的深入 。
二
孟子把人心看作是人的自然情感的载体 ,是人的道德的 来源 ,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般规定 。并将人心提升为人性 ,他 认为人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道德属性 ,是人的本质规定 。 其具体内容就是仁义等道德 ,这是人类的本质存在 。
人性乃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规定 ,孟子认为 :“人之所以 异于禽兽者几希 。庶民去之 ,君子存之 。舜明于庶物 ,察于人 伦 。由仁义行 ,非行仁义 。”λω由“仁义行 ”的仁义就是指人性 。 孟子认为舜的成就虽然大如能够“明于庶物 ,察于人伦 ”,但只
人类的本人之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规定 ,不仅如此 , 它还构成了人的道德本质之源 。孟子对此作了明确的阐述 , 他说 :“恻隐之心 ,仁之端也 ; 羞恶之心 ,义之端也 ; 辞让之心 , 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 ,智之端也 。”⑩
孟子把情感作为道德的本源 ,并把人的心理情感等经验 因素与道德完全割裂 ,肯定了道德不应该抛却情感而蜕化为 超经验的抽象物 。无独有偶 ,与孟子不同时代的西方伦理学 家休谟也有基本相同的论述 ,他以内在的心理情感解释道德 的起源 ,他说 :“道德上的善恶确实是被我们的情绪 ,而不是被 我们的理性区别出来的 。”而所有的情感之中 ,同情心又是最 为重 要 的 。“同 情 是 我 们 对 一 切 人 为 的 德 表 示 尊 重 的 根 源 ”。λϖ 由此可见 ,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与休谟所说的同情心 、 怜悯具有相通之处 ,都是以心理情感来诠释道德的起源 ,表现 了十分相近的致思理路 。尽管他们处于不同时代 、不同社会 , 却都发现了道德与心理情感之间的内在关联 ,展现了某些普 遍的人类性的内容 。
孟子讲性 ,注重的是其特殊性 ,就是指性善 。近来有学者 提出孟子并非主张性善 ,认为“性 ”和“人性 ”在孟子心目中是 泾渭分明 、不容混淆的 。孟子主张的实际是“人性善 ”而非“性 善 ”。其根据是孟子 :“口之于味也 ,目于声也 ,鼻之于臭也 ,四 肢之于安佚也 ,性也 ”这段话 ,据此认为孟子所说的“性 ”是人 的感官和肢体的生理欲求 ,即人同于动物的自然属性 ; 而“人 性 ”,则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 ”的道德属性 ,集中表现为能够 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的仁义礼智等善德 。λζ 事实上 ,作者在引 述这段话时 ,只引述其中一部分 ,没有完整地引用 ,有断章取 义之弊 。《孟子 》的全文是 :“口之于味也 ,目之于色也 ,耳之于 声也 ,鼻之于臭也 ,四肢之于安佚也 ,性也 ,有命焉 ,君子不谓 性也 。仁之于父子也 ,义之于君臣也 ,礼之于宾主也 ,知之于 贤者也 ,圣人之于天道也 ,命也 ,有性焉 ,君子不谓命也 。”
2008 /12
孟子心性论辨析
杨健康
摘 要 : 孟子建构了以心性论为基础的道德哲学பைடு நூலகம்系 ,是 中国哲学的理论起点 ,更是宋明理学解决伦理学上达致道 德理想境界的可能切入点 。孟子在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意 义上把心规定为一种纯粹的自然情感和日用理性 ,这种本 然之心与人的存在合一就构成了人的道德本质之源 。而 人性则以人心之善为根据 ,体现人之道德本质 。人心与人 性在人之感性存在与理性本质上合而为一 ,实现了人心之 本然到人事之当然的内在联结 。 关键词 : 孟子 ;心性 ;情感 ;心善 ;性善 中图分类号 : B222.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1 - 490X (2008) 12 - 114 - 03 作 者 :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副研究员 ;湖南 ,长沙 , 410082 基金项目 : 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 , 06ZC23
三
孟子把人心与人性以先验的存在方式作为人之所以为人 的内在规定 ,人心所蕴含的恻隐 、羞恶 、辞让等情感因素为人 性的形成提供了潜在的可能 。而仁义礼智作为人性的当然之 则 ,构成了人性的具体内容 ,体现了人的道德本质 。从孟子的 这些论述中可以发现 ,人性与人心存在着内在的关联 。
对于人心与人性的关系 ,孟子做了明确的阐释 :“君子所 性 ,仁义礼智根于心 。”λ} 人心折射了人的情感存在 ,孟子将人 性置于人心的基础之上 ,表明道德并不是一种超验之物 , 相 反 ,它一开始就有其情感的根源 。二者的内在关联体现了理 性本质与感性存在的某种沟通 。
孟子所言之“性 ”即是“人性 ”,这一规定在与告子的辩难 中得到了进一步的 确认 。《孟子 ·告子上 》记载 :“告 子 曰 : ‘性 ,犹杞柳也 。义 ,犹桮棬也 。以人性为仁义 ,犹以杞柳为桮 棬也 。’孟子曰 :‘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棬乎 ? 将戕贼杞柳 而后以为桮棬也 。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桮棬 ,则亦将戕贼人 以为仁义与 ? 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 ,必子之言夫 。’”“告子 曰 :‘生之谓性 。’孟子曰 :‘生之谓性也 ,犹白之谓白与 ?’曰 : ‘然 。’‘白羽之白也 ,犹白雪之白 ; 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 ?’ 曰 :‘然 。’‘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 ,牛之性犹人之性与 ?’”告子 认为天生的资质即是性 。所谓“食色 ,性也 。”饮食男女是人之 天生资质 ,是人的本性 。但是 , 孟 子并不认同告子 的这个观 点 。孟子认为不同事物的“天生资质 ”也是不同的 ,只有人的 “天生资质 ”,才可称为“性 ”。但也并非人的所有天生的属性 都是性 ,性乃是人的特殊道德属性 ,也才可称为性 。告子笼统 地说“生之谓性 ”,未能区分人之性与物之性 ,自然就混淆“犬 之性 ”与“牛之性 ”、“牛之性 ”与“人之性 ”的区别了 。尽管孟 子在与告子的辩论中运用了诡辩术 ,由白羽 、白雪之白相同推 出“犬之性 ”与“牛之性 ”、“牛之性 ”与“人之性 ”相同的结论 , 但其旨在于将人之性与动物之性区别开来 。因为孟子与告子 所论之性是不同的 ,告子之性为事物之性 (包括人性和动物 性 ) ,而孟子之性则专指人性 。告子并没有把人与动物区分开 来 ,他所谓性 ,并非专指人性 。这也正是孟子论人性较告子高 出一筹之所在 。
114
倾向 ,正如他自己所言“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者 ,今人 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 之父母 也 , 非 所 以 要 誉 于 乡 党 朋 友 也 , 非 恶 其 声 而 然 也 。” ⑥“乍见 ”二字 ,说明“心未受到生理欲望的裹胁 ,而当体呈露 , 此乃心自身直接制呈露 。”“‘非所以内交于儒子之父母 ’数句 , 是说明由此心呈露而采取救援行动 ,并非由待于生理欲望之 支持 ,而完全决定于此一呈露之自身 ,无待于外 。”⑦人之四心 乃出乎自然情感的呈露 ,孟子认为这是天所赋予人的良知 、良 能 。他说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其良能也 ,所不虑而知者 ,其 良知也 。孩提之童 ,无不知爱其亲也 ; 及其长也 ,无不知敬其 亲也 。亲亲 ,仁也 ;敬长 ,义也 。无他 ,达于天下也 。”⑧人的亲 亲之情亦本于人的良知良能 ,这是一种纯乎自然的情感 ,即使 是孩提之童 ,也能发乎本然之情而爱亲敬长 。正是这种人之 为人的本然之心 ,构成了人之所以为人的一般规定 :“无恻隐 之心 ,非人也 ;无羞恶之心 ,非人也 ;无辞让之心 ,非人也 ;无是 非之心 ,非人也 。”⑨
按照孟子的看法 ,凡人皆有“四心 ”。他说 :“恻隐之心 ,人 皆有之 ;羞恶之心 ,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 ,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 , 人皆有之 。”③孟子对心的理论建构是对心的情感之义的规定 。 不难看出 ,恻隐之心主要体现的是一种怜悯同类之情 ,羞恶之 心与恭敬之心分别表述的是自我与他人的内在情态 ,严格说 来也是一种情感 。是非之心可以说是理 ,“但这种理 ,不是西 方的理性之理 ,而是日常生活之理 ,是情理之理 。 ……孟子是 把纯粹情感与日用理性作为道德的基础 ,并以情感为统摄 。”④ 因此宋儒朱熹就认为孟子“所谓四端者 ,皆情也 。”⑤这种以纯 粹的自然情感为统摄建立起来的心学 ,凸显的是人心的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