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孟子的王道思想 得天下有道

孟子的王道思想 得天下有道

1.孟子的王道思想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翻译:不耽误百姓的农时,粮食就吃不完;细密的鱼网不放入大塘捕捞,鱼鳖就吃不完;按一定的时令采伐山林,木材就用不完。

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养家活口、办理丧事没有什么遗憾的了。

百姓生养死丧没有什么遗憾,这就是王道的开始。

2.孟子的“忧民”、“乐民”之说,与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有联系又有区别,谈谈你的看法和感想。

孟子这段话的核心是希望君王能“与民同乐”,而且还从乐说到忧,所谓“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更为完整地显示了孟子政治学说中的民本主义思想。

从主观上讲,孟子提倡仁政,是为了维护当时封建统治。

因为当时天下战国兼并,要统一天下大势,是用仁政,还是用暴政,这是孟子游说君主唯一能说的话。

而儒家哲学说到底,是培养一种践道者,也就是培养一批能够担当文化使命的特殊阶层。

这个阶层中的精英的品格,就是范仲淹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是一种忘却一己的得失,把自己融入到一个大的群体利益中。

这是一种信仰,一种情怀,一种社会担当。

这样一份担当,后来就演化成了中国儒家人格中所谓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种始自于脚下的朴实情怀比孟子把国家希望寄托在君王一人身上更加的现实,胸怀更加博大,志向更加高远。

3.《冯谖客孟尝君》选自《战国策》。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一部优秀的散文集。

4.从选择、设计人生道路的角度,谈谈“狡兔三窟”的双重性意义(积极的和消极的)课文中冯谖对孟尝君说:“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今君仅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

”原文以狡兔三窟比喻避害之策应尽量想得周全,应进退有路。

从设计人生道路的角度看,有“三窟”可以有选择、有比较,那“窟”更好,更适合自己,就到那“窟”去,即所谓“不在一棵树上吊死”,从满足个性发展的角度看,这未尝不是好事。

但“三窟”终究有别,其人事环境、工作内容、性质及具体岗位肯定有差别,由于受教育程度、能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人不可能身通百技,事事兼通,况且精力有限,人生短暂,想在“三窟”中都游刃有余往往是事与愿违的。

这就是这一问题的二重性。

一个人,应该在自己的人生设计上考虑周全一些,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深谋远虑,才能使自己永远不处于危险的境地。

但是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如果过多为将来打算,就容易使自己畏首畏尾,止步不前,失去创造力。

5.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

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

君子忧道不忧贫。

”《论语》6.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7. 就个人而言,孟子所说的“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云云是否是成才的必备条件?你能从后世的人物和论著中,举出课文中论述相关的典型例证,并说说自己得到的启示。

参考安逸享乐往往能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满足,物质上的享受,但这往往是堕落的开端;忧愁祸患的确会给人带来身心上的痛苦,但却是催人奋进的精神食粮。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所列举的人物:舜,傅说,胶鬲,管夷吾,等等为自己的时代作出贡献的人们无疑都接受过生活,精神上的考验。

我想“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对世间万物而言,是个永恒不变的定律。

又如吴承恩所著的《西游记》中那坎坷的取经之路要是没有了妖魔的阻拦,一步登西天,唐僧倒是可以省去一路担惊受怕的困扰,安心的吃斋念佛,朝发夕至取回佛经,但可谓出门长见识,唐僧若只随徒儿们在云里雾里日行千里,又怎知这天底下人间的百态,又怎能领悟“佛”中能超脱世尘的感悟?那《西游记》便成了一个无趣的故事。

人的潜能是无限的,但也是在外界的压迫下日渐成熟,如果人在安乐中生存,那他就会失去对外界的抵抗,对生活真谛的领悟,最后会像“温水效应”中的青蛙一样,失去了生存的能力。

而紧张的生活节奏适当的压力能使人绝处逢生,绝望中寻找通往光明的前程!8. 辛弃疾,南宋爱国词人。

是南宋豪放词派的主要代表。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11.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 小人比而不周。

”1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你认为孔子有关人格修养的这些论述今天是否还有借鉴意义?(孔子的道德修养理论,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必须相应改造主观世界,即处理好人类自身的内在矛盾才能使个体的思想行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需要。

这就不仅要求进行社会教化,即通过教师传道来使人们接受“仁”的思想和“礼”的约束;而且也要求每个人进行自我修养,使“仁”逐渐成为每个人的潜在意识,使“礼”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

这样,才能使人人都成为追求完美人格的君子,达到大同世界的要求。

为此,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根据“为仁由已”的思想精心设计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自我修养理论与方法,以便每个人随时了解和克制自己内心的思想与情绪,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

)参考,不准确。

13. 试结合我们今天的历史条件,谈谈道德修养的意义。

(《大学·以修生为本》)14. 《离骚》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楚人。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爱国诗人(先秦时期)15.《离骚》中的对偶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温家宝以诗明志的句子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16. 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简析诗中所体现的“忘世”、“忘我”、“忘言”三层心态。

此诗意境从虚静忘世,到物化忘我,再到得意忘言,层层推进,是陶渊明归隐后适意自然人生哲学和反朴归真诗歌风格最深邃、最充分的体现。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这首诗就是陶渊明“以物观物”所创造的“无我之境”的代表作。

你对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人生观是怎样看的?人在遭遇种种挫折时最好应采取什么态度。

起始时写景,是作者旷达、乐观情状的外观;"扣舷而歌之"则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乐甚"向"愀然"的过渡;客人寄悲哀于风月,情绪转入低沉消极;最后仍是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对万物变异、人生哲理的议论,从而消释了心中的感伤。

景物的反复穿插,丝毫没有给人以重复拖沓的感觉,反而在表现人物悲与喜的消长的同时再现了作者矛盾心理的变化过程,最终达到了全文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的完美统一。

人生在很多时候都会遇到挫折,许多人的人生观从此变得悲观、消极甚至颓废起来。

越是困难越要坚强,更加热爱生命,以乐观主义精神对待人生,而不是要我们悲观厌世、一蹶不振;更是在有限的生命中使自己活得更有价值,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而不是要我们放弃任何理想和追求,浑浑噩噩打发时光;更加善待生命,放下浮躁的情绪、怨天尤人的心态、对太多私欲的追求,学会去追求幸福,而不是要我们自寻烦恼、自我作贱,人为降低生命的质量。

18.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周初至春秋中叶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全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采薇》分析这首诗以“采薇”兴起的艺术表现手法。

诗的前三节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在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中,充分流露了远戍士兵思乡思归的深切心情。

时间的推移,季节的转换,心绪的变化,以“薇”的自然生长的三个阶段(作、柔、刚)为由头来展示,这是一种很巧妙的比兴手法,集中体现了《诗经》的艺术特色。

另外,诗的末节采用了“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两个诗歌意向。

语言朴实,意境深幽,显示出《诗经》在诗歌意向捕捉上的高度审美水平,对后代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19. 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尤其以七律最为突出。

《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写出读了《锦瑟》的感受。

千重往事,九曲情肠,青春年华中不可追回的过往,都在锦瑟繁促的琴音中。

人生有太多故事有着庄生梦蝶般美丽浪漫的开始,却又有如梦醒蝶逝般有着令人感伤惆怅的真实结局。

情何以堪?蜀帝托春心给杜娟,诗人也只能寄哀怨于锦瑟。

人生、青春都太美丽,它们像海中月、蚌中珠、珠之泪一样,虽旷远美丽,却难免凄凉孤寂。

诗人如此,众生亦然。

多少美丽的人生都以伤感的泪滴结局。

说到底,人生不过是一场流着泪的美丽。

但每一个人都愿意继续追寻这些美丽!而这些美丽,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或许是恋人,是理想,是青春;不论如何,它们都像煦日暖照下良玉升腾的缕缕烟光一样,招惹着你,却又戏弄着你。

人生的惆怅啊!越是执著,越是不得,越是不得,就越是执著。

有谁能摆脱怅惘,甘心在远处做一个良玉生烟的旁观者呢?所以,这样的情结,不必等到时过境迁、千回百转之后,才能体会到其中的惘然若失;其实,在当时经历的过程里,在执著追求的征途上,身处其中的人已经感到惘然。

因为,每个人在自己生命的过程中都是,清醒着并沉迷着。

化用纳兰容若的两句词:沉思往事立残阳,当时便知空怅惘。

20. 《水调歌头》苏轼,这是一首借月抒怀的中秋词。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1. 《声声慢》,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杰出女词人。

这首词开头连用14个叠字,在艺术上又和表达效果?此词采用送人日常口语入词,写眼前景,道心中意,语浅而情深。

开头连下14个叠字,分三层写人物的外在举动(寻寻觅觅)、所处环境(冷冷清清)以及内心感受(凄凄惨惨戚戚),起到了总领全篇的作用,声情并茂。

这是女词人杰出的艺术创造,令人叹为观止。

22. 《舞会以后》,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著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舞会以后》如何运用艺术对比手法的?收到了怎样的效果?作品多次运用了对比手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