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孟子》的“王道”

《孟子》的“王道”

孟子的王道思想的主要内容
孔子说: “道二: 仁与不仁而已矣”(《孟子·离娄上》)。

孟子指出: “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孟子·尽心下》)道与仁互为表里。

那么,统治者要怎么样施行“仁政”,才能“莫之能御”呢?
(一)在经济上,孟子主张制民之产以保证民生。

他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孟子·梁惠王上》)如此,人民生计富裕,那么以民生作为基础的国力也将昌盛富裕。

故曰,此为王道之始。

由此可见,王道是以得民心为本的。

所以孟子讲“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孟子围绕民生这个中心,非常注意本国的经济建设。

除此之外,孟子还把发展商业作为“仁政”的重要措施之一,并明确规定了“关市讥而不征”(《孟子·梁惠王下》)等内容。

孟子始于以满足百姓基本需求,有了经济基础,再“驱而之善,故民从之也轻”。

(二)在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上,孟子主张“法先王”。

他所提出的具体制度和策略都是以先王为楷模,故而“非尧舜之道不敢陈于王前”。

(《孟子·公孙丑下》)孟子还强调政府也要在赋税方面做到税率合理,“轻赋敛”可以说是孟子民本思想的延伸。

一方面发展生产以富民,另一方面君主轻赋税,才能使民有恒产。

除了轻徭薄役,减少刑罚外,还应把对鳏寡孤独,穷民无告者的深切怜悯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

仁政的推行,离不开尊贤使能。

值得一提的是,孟子的尊贤,是指从民间选拔人才,君主臣民虽然在政治责任上有差等,但人格价值却是平等的。

故孟子主张君臣应互相尊重。

(三)在教育方面,儒家历来重视道德教化。

故孟子把道德教化作为其“仁政”的重要组成部分。

孟子主张教以人伦,即让民众明白“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涵义,配合五种教化方式———“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

”(《孟子·尽心上》)以“四维”为根本来教化民众,保证社会稳定。

按照孟子的“王道”理论系统,只要统治者可以行仁政,即“制民之产”以安民,“与民同乐”以爱民,“施以庠序”以教民,王道政治便可行矣。

以民为本:王道仁政的根本
《孟子·尽心下》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对“民”的重要性的思想,在子思之儒的政治思想中便有较多的表现。

郭店简《缁衣》云:“子曰: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

心好则体安之,君好则民欲之。

故心以体废,君以民亡。

”以“心、体”喻“君、民”,二者间的关系为“心以体
废,君以民亡”。

“民”成为君主得以存在的根本保证。

虽然着眼点仍在“君”,但“民”为“本”的认识表现的特别突出。

郭店简《缁衣》屡屡提及为上者要“彰好彰恶”,要求“上为民表”,反映出“民”在国家中的重要性。

郭店简《尊德义》一再强调为政者如何“导民”的问题,也反映出“民”的重要性。

虽然子思之儒的政治主张中表现出对“民”的作用的重视,但没有孟子对“民”的作用认识深刻。

孟子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最为贵者是“民”。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表达了孟子“民贵君轻”的看法。

我们就孟子对于“民”在国家中重要性的认识,来看他具体的仁政措施。

(一)保民。

既然“民”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最为重要,则保民为仁政第一紧要之事。

此在《孟子》一书中常见,如《孟子·梁惠王上》言及的“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此传统由来已久,我们在周初便看到周人“敬德保民”的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不已,拥有“民”的数量无论是在战争中还是在国家的生产上都具有不可轻估的作用。

尤其是在子思之儒的政治思想中,对“民”在国家中的重要性有了长足的认识,孟子的民本思想受到子思之儒政治思想的影响。

(二)养民。

要保民便需要解决“民”的基本生存问题,要让“民”活下去,这是保民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

养民的具体措施,即是上文提到的井田制,与之相配套的是实行《孟子·滕文公上》提及的“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的赋税制度。

学界在“井田制” 的问题上有众多分歧,但就孟子思想体系而言,井田制是孟子养民的具体方案,则无可疑。

(三)教民。

注重教育,自儒家创立伊始便一再强调。

冉有曾就民的问题请教过孔子,《论语·子路》载:“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

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为政首要解决的问题是让民富有,既富之后,最紧要问题是进行“教”。

虽然孟子主张“性善论”,但他认为每个人有的只是善端,善在现实中的表现,还需扩充。

扩充善端的方式,一是加强自身修养,反思内省;一是通过教育,以助成善的实现。

孟子强调“教”在治理中的作用:《孟子·尽心上》云:“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孟子·告子下》云“不教民而用之,谓之殃民。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教民思想,认为既富之后,“教”为第一紧要之事。

《孟子·滕文公上》言:“后稷教民稼穑。

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

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饱食、暧衣、逸居,解决了基本的生存问题,且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富”的状态,此时如果没有进行“教”,则民与禽兽相差无几,教的内容是明人伦,人伦本于孝悌,正如《孟子·梁惠王上》所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孟子王道仁政思想的形成,受到早期儒者思想的影响,尤以子思之儒的影响为大。

儒家“德治”思想,虽不始于孟子,但在德治理论的系统化、具体化上,孟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孟子的王道仁政思想,完成了儒家德治学说的理论化,并成为孟子学说的最终归宿,虽然未能在战国社会真正实践,但做为一种思想学说对后世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观点:
孟子所提出的王道政治是一种非常崇高的理想。

但其理想固然崇高,却不容易实现。

孟子的王道政治必须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方能实施。

孟子宣布,实施王道的结果就是“莫之能御也”,“仁者无敌”。

但现实是残酷的。

如果某国单方面实施王道,从而导致“近者悦,远者来”,其他国家就会感到威胁,从而发动战争。

即便是这样,也会存在一个问题,在王道政治的理念中,“王”居于中心地位。

为了保证王道政治,必须确保前后相续的最高统治者都是“圣王”而事实上,对强度要求与时间不同。

要求高,可持续性就差。

在家天下的格局下,“圣王”是不可能的。

为了保证“圣王”代代相传,禅让思潮应运而生。

但是,不禅让其他人也没有办法。

这完全只是自己的意愿问题。

就是说,王道是无法兑现其理论上提出的要求。

况且,王道并不是和平主义的。

假设某国实现了王道,从而有能力抵抗外来的入侵,又可以推动其他国家王道的实现。

在这种情况下,其推行政治的基础,依然是实力政治——权力。

换句话说,王道的推行,依然摆脱不了强权。

本身就是矛盾的。

孟子的王道思想很美好,但是深入分析还只是孟子自己的愿望而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