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新闻”精神病报道的内容分析摘要:本研究使用内容分析研究法,通过对2001年至2008年“百度新闻”中精神病报道的抽样分析,旨在把握大众传媒对“精神病”议题构建的总体特征。
研究发现,大众传媒对精神疾病的报道脱轨于健康传播路径,在“精神卫生日”和平日报道中存在着总体风向的差异。
另外,大众传媒对精神病人存在“妖魔化”倾向,且缺乏对精神疾病防治和相关体制的结构性反思。
关键字:百度新闻;精神病报道;内容分析研究目的与意义据一项抽样调查显示,我国现在各类精神病的患病率已经达到13.4%,全国约有1600万人受到精神病的折磨。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精神疾病的发病率正在逐渐全民化和低龄化。
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对精神疾病进行有效的预防、治疗和控制,如何保障精神病患者这一特殊群体的利益,如何构建一个将精神病人融入其中的和谐的、充满人性色彩和人文关怀的社会是当下的重要课题。
在福柯的《疯癫与文明》中,我们从历时的维度看到在西方社会中,精神病人是如何作为一个具有特殊隐喻的群体被不断排斥在常人社会之外,并被加诸各种奇异的治疗方法和非人道的对待。
时至今日,精神病患者依然被视为社会中的“异类”和“他者”,被贴上各种各样名不副实的标签,生活在人们怀疑和鄙弃的目光中。
与作为“虚弱无力、需要他人照顾”的弱者化表征的一般性疾病相反,“精神病”往往让人联想到“狂躁”、“暴力”和“无理智”——在这种态度的形成过程中,大众传媒的符号构建和涵化功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研究当下媒体中对精神病的报道强度和方式,勾画出媒体报道的群像,可以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和理性判断媒体与塑造大众精神病相关文化心态之间的关系,也能够发现媒体语境对于“精神病”偏见与误读。
另外,从更为实际和宏观的层面而言,精神疾病关涉到人类健康、疾病文化以及各种伦理、法律等各种重大课题。
在健康传播维度中,大众传媒在专家意见与公众健康意识之间扮演着桥梁角色,成为疾病防治中的重要环节。
因此,这项研究同时也有助于指导媒体如何在精神疾病防治和普及相关的健康知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关研究回顾美国学者Burgner. G .Cross、Wahl. O. F、Roth..R、Rose .D、Wilson. C 、Stuart. H 等学者在对近十年来的纸质和电子媒体研究中发现,大众传媒是公众对于精神病患者和精神疾病相关知识的最主要来源。
但是,不论在娱乐节目还是新闻报道中,媒体都倾向于对精神病患者进行负面的再现,给他们贴上暴力和犯罪的标签。
而且,媒体的负面呈现对公众态度具有一定的涵化作用,使公众对精神病患者产生了不恰当的排斥、歧视和恐惧心理。
在国内,目前大陆对精神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医学、法学、犯罪学和社会学等领域,基于传播学的研究尚是一片空白。
王正祥在《国外媒体精神病患者负面再现研究及启示》(2007)一文中回顾了国外学者对精神病患者在媒体中形象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对国内的同类研究提出了展望。
港台方面,王美珍的《台湾报纸对精神病患烙印化之初探》(2004)探讨了台湾的纸媒对精神病患者形象塑造上存在的刻板印象。
研究方法和理论工具话语分析大师米歇尔·福柯认为,“话语与权力密不可分……话语是各种机构通过一种界定和排斥的过程运用其权力的手段”。
在一个带有后现代特征的大众媒体环境中,人们也越来越倾向于不再将媒体“看做传送信息和思想的中性的工具”,而是看做文化构建和权力生产的重要中介。
“媒体和社会并不是分离的,相反,社会性不断在媒体里得到定义。
或者,如后现代主义者所说,媒体即社会。
”因此,“精神病”这一能指不断地被大众传媒所阐释和定义,并在知识生产的层面上固化为人们的思维模式和常识。
本文通过对精神病新闻报道的内容分析,旨在探讨近年来大众媒体如何对“精神病”和“精神病人”进行话语构建,以这种构建过所呈现的群体心态与权力关系。
(一)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明显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方法。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选择“百度(baidu)新闻”作为具体的分析对象。
“百度新闻”是从全国多家媒体中选择新闻刊载的,也是国内最权威、覆盖面最广的新闻搜索引擎,对“百度新闻”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把握国内媒体对“精神病”议题的总体报道情况。
在时间范围选定为具有完整新闻资料的最近五年,即2004年至2008年。
在样本抽样方法上,考虑到搜索引擎中的新闻样本量过于庞大,本研究采用等距抽样,选取2004年至2008年五年间每月10日的新闻报道。
而样本则由在“百度新闻高级搜索”中输入关键字“精神病”产生,关键字的出现范围包括标题或正文中。
10月10日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世界精神卫生日”,抽取每日10日的报道将使样本数据具有对比价值,并可借以分析国家对精神病的主流宣传导向。
本研究对分析单位做了如下界定:目标媒体在选定时间范围内以精神病及其精神病人为主要议题的报道。
(二)类目构建参考关于健康传播及精神病研究的相关文献,结合媒体相关精神病报道特点,本研究为内容分析制定了以下类目①议题;②消息来源;③报道类型;④是否配图;⑤报道语言其语气;⑥直接引语;⑦细节描写;⑧报道篇幅。
具体分述如下——①议题:1、精神病人相关暴力、犯罪及扰乱社会秩序(其中a、精神病人为施暴者或实施犯罪者;b、精神病人为受暴者或犯罪受害者;c、精神病人自残;d、精神病人扰乱社会秩序);2、精神病防治、宣传工作及医疗知识普及;3、对精神病人的慈善活动与施援;4、名人八卦;5、精神病人的社会活动;6、精神病相关政策及法规;7、精神病人权益维护;8、对精神病人的态度,包括精神病人家属和社会民众对其的态度。
②消息来源:1、警方及司法部门;2、精神病患及其家属;3、医护人员及专家学者;4、政府卫生部门;5、民间;6、记者或媒体本身;7、来源不明;8、其他。
③报道类型:1、消息;2、通讯;3、评论;4、深度报道、调查性报道及访谈;5、科普信息、文摘及资料;6、其他。
④是否配图:0、无;1、有。
⑤报道语言其语气:1、正面。
包括对精神病人关怀、鼓励、同情、肯定、赞美、反歧视以及呼吁社会对精神病人的正面情绪。
2、中性。
报道时客观中立,不带明显感情色彩;或者同时带有正面和负面两种情绪。
3、负面。
包括精神病人谴责、歧视、厌恶、恐惧、犯罪论及丑化等。
⑥直接引语:0、无;1、1-3处;2、4处及4处以上。
⑦细节描写:0、无;1、1-3处;2、4处及4处以上。
⑧报道篇幅:1、200字以下;2、200-1000字;3、1000-3000字;4、3000字以上。
资料分析与讨论对资料的分析将从总体分析、“世界精神卫生日”报道分析以及“暴力和犯罪框架中”中的报道分析三个维度展开。
一、精神病报道的总体概况2004年至2008年每月10日的“百度新闻”精神病报道数量分布如下表所示:从总体报道数量来看,2004年至2008年“百度新闻”精神病报道样本总量共354篇。
以年为单位,5年内的峰值出现在2006年(83篇),谷点则出现在2004年。
但是,从图1.1我们不难发现,5年来报道样本数量走向尚属平稳,并没有出现较为激烈的变化。
从图1.2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即每月10日的报道数量都处于顶峰,并远远高于其他月份。
历年来10月10日的报道数量总和占样本总量的35.88%。
10月10日是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世界精神卫生日”,旨在提高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并呼吁公众消除对精神病人的歧视和偏见。
我国卫生部从2000年起加入到精神卫生日的主题宣传中,并会在当天开展大量相关活动。
所以,“精神病”这个议题在10月10日具有相当高的新闻价值,成为媒体的“众矢之的”,这一点在我们的数据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示。
关于精神卫生日报道的具体分析,我们将留到第二部分具体展开。
二、精神病报道内容分析“精神病”这一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即被抹上贬义色彩的词语形象在媒体中是在何种框架中被呈现的?这些呈现在是否渲染了某些主观感情色彩?媒体是否在不经意间消解或者固化某些精神病的隐喻性内涵?这些都是我们试图在下面的内容分析中试图探索的问题。
1、精神病报道的议题分布作为有别于我们日常话语中的“疾病”所指的“特例”,精神病报道在媒体话语中与往往有别于其他健康报道。
本应作为健康传播重中之重的“精神病防治、宣传工作及医疗知识普及”议题并没有在样本中显示出优势,相反,精神病报道更多地被媒体置于“暴力、犯罪及社会秩序”的框架之下。
家庭及社会“对精神病人的态度”议题处于第三的位置。
可见,与一种“疾病”的内涵相比,精神病更多地被人格化,与“社会秩序”、“越轨”和“暴力”等想象联系在一起。
从图2.2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世界精神卫生日”以外,“暴力、犯罪与社会秩序”、“对精神病人的态度”、“精神病人权益维护”、“精神病人的社会活动”和“对精神病人的慈善活动和救援”这四个带有浓重和“人格化”和“社会化”色彩的议题在所有样本议题中占了很高的比重,达到70.67%,其中“暴力、犯罪和社会秩序”议题高达半数。
而“精神病防治、宣传工作及知识普及”仅占12.89%。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世界精神卫生日”报道中这一议题的报道高达44.09%。
也就是说,国家卫生部对精神病知识的宣传工作仅是乘“一时之兴”——在一天之内的集中轰炸,而不是和风细雨、日积月累的教化与普及,恐怕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公众对“精神病”的刻板印象,也无法使公众对“精神病”有更为科学全面的认识。
2、精神病报道类型分布从精神病报道的类型维度分析,“消息”类型处于绝对优势,比例高达79.10%,其次分别为“深度报道、调查性报道及访谈”、“科普信息、文摘和资料”、“评论”和“通讯”,其比例皆不足10%。
在仅有的10篇评论中,报道的议题却触及到了精神病最应关注的几个层面,其中包括“呼吁公众消除对精神病人的歧视”、“建议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强对精神病人的救援”、“呼吁立法机关加快精神卫生立法脚步”、“提请家属加强对精神病人监护”、“希望尊重精神病人的权利”等,并且报道中皆流露出对精神病患者这一弱势群体的同情和关怀。
这些评论代表着有具有良知和远见的媒体人对精神病人与社会所做的深刻思考,但遗憾的是,这些正面的声音被大量无聊、庸俗和低级的新闻报道所淹没,难以进入公众视野并造成广泛的社会影响。
在33篇深度报道、调查性报道和访谈中,有12篇对社会和家属对精神病人的态度做了深入的探讨和反思——精神病人家属如何面对亲情与攻击性病状的两难?社会应对精神病人采取救援抑或管制?在这部分探讨中,“关爱”和“救助”成为贯穿始终的关键字,正面的声音获得了压倒性的胜利。
但在对精神病人更加强势的暴力性、攻击性描述之下,理性、冷静的思考如何能够在媒体话语中突围成功并得到进一步彰显,则需要新闻业界人士的进一步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