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大学新闻学考研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课件

北京大学新闻学考研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课件

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童兵第五章新闻传播要求第一节新闻传播的真实要求■新闻传播必须真实●新闻传播的真实性:新闻报道与所反映的客观现实的相符程度。

新闻报道是客观事实在传播者头脑中的反映,通过某种符号向受传者发布的物化产物。

这种认识的外化物(认识主体的产物),必须同报道对象完全一致,否则就是假报道或失实报道。

新闻传播必须真实,是传播效果的要求,传播必须致效,是传播活动的终极目的。

确保:传播的事实有根有据;传播的过程事实求是;传播的结果与事实原貌完全一致。

原因:传受双方都要求新闻传播的全过程事实求是,不增添任何附加的成分;新闻传播基本规律要求,只有通过提供事实的报道,才能实现新闻传播的使命;如实报道是实事求是认识路线在新闻传播中的运用,也是对传播工作者的要求。

■新闻传播真实性的科学含义●要求做到事实真实,即每一个具体的新闻报道中的事实,都做到完全准确无误,持之有据。

是最基本要求,也称细节真实。

●要求要做到总体真实,即不仅新闻传播的某一个事实、新闻媒介上的某一个报道是真实的,而且要求新闻报道的全部事实与实际生活中的同类事实,要完全一致。

●要求能够通过事实的报道揭示该事实发生发展的原因及其本质。

■不真实新闻的成因及防治(一)新闻提供者品质不良(二)新闻采编者品质、知识、作风等方面原因(三)新闻把关人因私利或小团体利益,走形式主义,造成严重社会影响防治从思想上认识新闻失实的危害性严重性,重视并克服新闻失实从制度建设入手,建立健全严密的防治失实报道出笼、严惩造假的规章制度做好新闻报道队伍的清理整顿工作,剔除品质不良、弄虚作假者推动新闻立法,运用法律武器,同以假新闻谋私的不良现象作斗争,制裁造假者整顿党风、淳化民风,领导带头,提倡真实新闻,反对虚假报道■新闻传播真实性的全面把握(一)对社会生活的总体认识准确把握真善美、假恶丑两大类事实的报道比例(二)新闻传播中正反两方面的准确把握对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有正确认识,新闻报道上有适当反映,做到总体真实(三)新闻传播流量的科学调控新闻传播的流量,应反映和维持社会各方面质与量的平衡(四)新闻传播事实的道德考量及时报道,同时不对民众产生更大伤害(五)新闻传播效果的辩证制衡有时也制越着新闻报道的真实性第二节新闻传播的客观要求■新闻传播必须客观新闻传播的客观性:指新闻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如实报道的特性,包括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

【2007名解】内容:新闻报道的事实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人物或事件形式:新闻所显示的倾向性,通过其所报道的事实的逻辑力量实现,采用“客观陈述”的方法。

原因新闻报道的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必须客观,与事实完全一致只有客观传播的新闻,才有力量。

虚假新闻使受传者失去兴趣,并怀疑传播媒体客观报道显示的新闻倾向性,受传者易于并乐于接受,从而实现传播者的功力目的这是新闻传播工作者的一项基本功,是新闻记者成熟与老练的标志之一■新闻传播客观性的科学含义内容:客观存在或客观上正在发生与发展的事实形式:通过新闻事实的客观叙述等,运用事实的自身逻辑力量显现新闻传播的倾向性。

■不客观报道客观与立场不矛盾直接表态等外来成分是不必要的客观主义和客观报道有根本区别,并不是罗列事实第三节新闻传播的公正要求■新闻传播必须公正新闻传播的公正性:指新闻媒介为争议双方提供平等利用媒介的机会,所以公正性也叫“公平原则”或“平等原则”。

原因:传播者与新闻媒介的社会责任是向受众提供客观存在的事实,以及人们评价的客观情况。

新闻媒介是社会之公器,传播者应向公众提供平等的机会。

■新闻传播公正性的科学含义(要求)【2007简答】●新闻传播不以一己之立场,片面报道事实提供只是自己赞成的一方面意见;压制、不报到或歪曲报道另一方的事实或自己反对的一方的意见。

●新闻传播不以自己的一己立场与观点,选择、报道与评价、解释事实,并且通过这种选择与解释误导受众,造成不同意见者的压力与伤害。

●新闻传播不以一己之立场,剥夺部分人利用媒介传播自己赞同的立场与意见的权利和机会,使媒介的性质,由“社会公器”蜕变成“个人私器”。

■不公正报道之举证(一)偏袒一方,压制另一方(二)强扭事实,片面报道(三)主观武断,强加于人(四)不给更正,难以申辩(五)作者有权,读者无权■公正与倾向公正性:媒介与传播工作者取信于民、立足社会的基础。

是倾向性借以存在的基础,发挥社会效应的前提。

不公正的倾向性是乏力与缺乏权威的。

第四节新闻传播的全面要求■新闻传播必须力求全面新闻传播的全面性,指新闻传播中提供各方面的事实、情况、意见,不片面报道和隐匿事实。

新闻报道确保全面,是社会和民众对新闻传播的共同要求。

是新闻媒介和传播工作者的职业追求。

原因:全面性报道是新闻传播实现真实性、客观性和公正性的前提。

有助于受众了解全局、认识事物整体,知晓事件全过程,根本上实现新闻传播的最终目的。

全面报道与评论事实,是传播者的社会责任,是对传播行为的要求和职业规范。

■新闻传播全面性的科学含义向公众提供全面的不是片面的,整体的不是零星的,正确的不是歪曲的事实、情况和意见●对一件新闻事实的报道过程要完整,情节要详尽,尤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过程和情节,必须作出具体细致的报道,实在无法提供有关情况者,要作出交待或说明。

●对一种社会现象的报道,提供纵横全方位材料,以及对这些材料的分析,既不隐恶显善,又不隐善显恶,使公众能够毫无障碍地获得关于这些社会现象的总体资讯和全部看法,以便通过独立的观察和思考,得出自己的印象和结论。

●对争议问题的报道,充分顾及和全面报道各种情况、意见和看法,即便是少数人的看法,或者在传播者看来是错误的而不加认同的意见与看法,也应无保留地向公众公开报道,而不把自己的看法强加于公众。

■新闻传播不全面之揭露与防治(一)报道事实,只顾一面忽略另一面(二)评论事实,只讲一面无视另一面(三)分析报道社会现象,只注意一种倾向而掩盖另一种倾向■选择与全面、典型与综合的统一选择在全面把握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正确的选择,是与提供较多的较全面的报道并性的不因全面性损害选择性而模糊新闻的倾向与立场;也不因选择性损害全面性而影响声誉形象抓典型是传统工作方法之一,是中国新闻传播的特色,是正确处理选择与全面的关系典型报道对于重点贯彻党和国家的宣传意图、鼓舞与激励民众的进取精神有重要意义典型报道与全面把握整体情况,反复细致地比较分析各方面事实不可分开第五节新闻传播的快捷要求■新闻传播必须迅速及时时间性:新闻发布与新闻事实发生之间的时距,时距越小传播效果越好,新闻传播越有价值。

时效性:事实发生与作为新闻事实予以报道的时距,同新闻面世后激起的社会效果的相关量,即新闻产生应有社会效果的时距限度。

原因:●新闻报道的是瞬间的变动的事实,不及时的报道不仅没有新闻价值,还可能失实。

●新闻事实层出不穷,追求更新的事实,是传播工作者的天职。

●受众要求及时获知外界刚刚发生的变动,以尽快地认识和适应甚至利用这种变动。

●传播快捷是新闻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

■抢新闻与报道时机抢新闻:指传播工作者要尽快地发现新事实,报道新近发生的变动。

报道时机:指现实生活中潜存着的有利于某项报道获得良好效果的机会。

选择时机应注意发表环境与背景,读者兴趣和注意的变化,实际生活和重大政策。

要求:站得高看得远,能够全面从政治上把握事实懂得正确运用战略与策略,该会即快该压即压■慢三拍现象及其成因决策慢,采制慢,刊播慢机构重叠,运作繁琐,作风拖沓,手段落后考研真题答题黄金攻略名师点评:认为只要专业课重点背会了,就能拿高分,是广大考生普遍存在的误区。

而学会答题方法才是专业课取得高分的关键。

(一)名词解释答题方法【考研名师答题方法点拨】名词解释最简单,最容易得分。

在复习的时候要把参考书中的核心概念和重点概念夯实。

近5-10年的真题是复习名词解释的必备资料,通过研磨真题你可以知道哪些名词是出题老师经常考察的,并且每年很多高校的名词解释还有一定的重复。

专业课辅导名师解析:名词解释答题方法上要按照核心意思+特征/内涵/构成/案例,来作答。

①回答出名词本身的核心含义,力求尊重课本。

这是最主要的。

②简答该名词的特征、内涵、或者其构成、或者举一个案例加以解释。

如果做到①②,基本上你就可以拿满分。

③如果除非你根本不懂这个名词所云何事,或者压根没见过这个名词,那就要运用类比方法或者词义解构法,去尽可能地把握这个名词的意思,并组织下语言并加以润色,最好是以很学术的方式把它的内涵表述出来。

【名词解释答题示范】例如:“行政权力”。

第一,什么是行政权力(核心意思,尊重课本)第二,行政权力的几个特征,不必深入解释。

第三,行政权力的5点内涵。

具体一点,如,“行政责任”。

行政责任是指政府及其构成主体行政官员(公务员)因其公权地位和公职身份而对授权者和法律以及行政法规所承担的责任。

行政责任的特征包括:①行政责任是一种责任;②行政责任是一种义务;③行政责任是一种任务;④行政责任是一种理论;⑤行政责任是一种制度;⑥行政责任是一种监控体系。

【名词解释题答题注意事项】:第一,控制时间作答。

由于名词解释一般是第一道题,很多考生开始做题时心态十分谨慎,生怕有一点遗漏,造成失分,故而写的十分详细,把名词解释写成了简答或者论述,造成后面答题时间紧张,专业课老师提示,要严格控制在5分钟以内。

第二,在回答名词解释的时候以150-200字为佳。

如果是A4的纸,以5-8行为佳。

(二)名词辨析答题方法【考研名师答题方法点拨】这道题目可以作为“复合型名词解析”来解答。

最主要的还是要解释清楚题目中的重要名词。

对于答题思路,还是按照课堂总结的“三段论”的答题模式。

一般可以归类为“A是…”“A和B…”“AB和C”的关系三种类型,分别做答。

【名词辨析答题示范】:例如“工资就是薪酬”。

(专业课老师解析:这属于“A和B…”类型的题目)第一,工资的定义。

第二,薪酬的定义。

第三,总结:工资与薪酬的关系。

【名词辨析题答题注意事项】:第一,不能一上来就辨析概念之间的关系。

如果先把题目中的相关概念进行阐释,会被扣除很多分数,甚至大部分分数,很多考生很容易忽视这一点。

第二,控制时间。

辨析题一般是专业课考试最前面的题目,一般每道题350-400字就可以,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篇幅占到A4纸的半页为佳。

(三)简答题答题方法【考研名师答题方法点拨】简答题难度中等偏下,主要是考察考生对于参考书的重要知识点的记忆和背诵程度。

往往是“点对点”的考察。

一般不需要跨章节组织答案。

因此,只要大家讲究记忆方法,善于记忆,记忆5-7遍,就可以保证这道题目基本满分。

简答题采用“定义+框架+总结”答题法。

①首先把题干中涉及到的最重要的名词(也叫大概念)进行阐述,就像解答名词解释一样。

这一环节不能省略,否则无意中丢失很多的分数,这是很多考生容易忽视的一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