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学硕士培养方案

生态学硕士培养方案

生态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学科简介本专业学科名称为生态学,它是理学类生态学一级学科硕士点。

生态学学科是我校的重点学科之一,是我校最早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位点之一,为我国热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随着学科的发展,它紧紧围绕我校“热带、海洋、特区”的办学理念和特色定位,全面系统地开展热带森林生态学、热带农业生态学、热带环境生态学、热带病虫草害生态防控等多个方向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具有鲜明的热带特色与区域特色,我校生态学学科点具有坚实的学科基础和强大的支撑平台:本学科相关的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作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以及植物学国家重点学科及其植物学二级学科博士点,极大地促进了本学科点的建设和发展;本学科拥有的热带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热带生物资源和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南省热带水生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国家级海洋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平台,为本学科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本学科拥有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团队,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品学兼优的生态学方面的高层次学术型和应用型的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学风严谨,具有实事求是、不断追求新知、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具有艰苦奋斗的作风和团结协作的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较系统的专业知识与研究技能,了解所研究领域的新动态;具有从事生态学及生物学、环境科学、管理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科学研究、业务管理和教学工作等或独立承担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及创新意识;具备理论联系实际,能解决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面临的一些具体问题的能力。

3、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好的外语听说和科学论文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4、身心健康,吃苦耐劳,乐观进取。

三、研究方向本学科下设4个研究方向:1、热带林生态学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研究热带林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热带地区人工林、复合林农经营技术与原理;热带地区天然林保护、开发和利用;热带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开发利用;并从社会、经济系统与热带林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方面研究热带林可持续发展的原理及应用。

2、环境生态学运用生态学理论,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

研究的主要内容:人为干扰效应在系统内不同组分间的相互作用;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变化规律、危害方式、生态效应及对人类的影响;生态系统受损程度与范围的识别;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恢复与重建受损后的生态系统;研究开发用生物学方法治理环境污染与解决生态破坏的问题;农业污染防控技术等。

3、热带农业生态学主要研究热带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调控;热带农业生态系统的优化设计;热带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和管理中的生态学问题;热带农业生态系统及各亚系统之间的生态关系和调控途径;热带农业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选育和利用;热带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热带农业生物安全;热区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与优化的对策、措施;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等。

4、热带病虫草害生态防控运用生态学原理,研究热带作物病原微生物、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理以及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生防微生物的筛选及其对热带作物主要病害防治,有益微生物制剂研制;热带昆虫及有益微生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热带杂草防控技术;有害生物入侵的机理及防控技术等。

四、学制和学习年限学制为3年,在学年限不超过4年。

提前完成毕业论文,并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源期刊发表研究型论文1篇以上者可申请提前毕业,学习年限不得少于2年。

被录取的新生经本人申请和海南大学研究生处审批,可以保留学籍一年。

五、培养方式与方法采取导师负责和所在学科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加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注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研究生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的自主性。

导师根据研究方向、培养目标、研究生具体情况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则制订出培养计划,整个培养过程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并重,使研究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具有一定的实(试)验技能、创新能力和从事生产实践的能力。

导师和学科鼓励和积极支持研究生参加有关的学术交流活动,使之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开阔视野,培养开拓创新的精神。

硕士研究生必须学好培养计划所规定的课程,成绩合格者方能取得学分。

在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方面,研究生必须按工作的需要完成研究计划,并提交研究论文。

六、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1、学分要求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

学分要求:总学分不少于26学分,但不得超过30学分,其中学位不少于19学分(最多不超过20学分),教学实践2学分,完成1次社会实践并提交1份调查报告。

每学分学时数:理论课程18学时/学分(每门理论课程最多不超过3学分),实践类课程20学时/学分。

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前必须修满本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所有课程,考试成绩合格方可获得学分,学位课程(必修课程)70分及格,非学位课程(选修课程)60分及格。

2、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坚持“夯实基础、精减学时、加强实践、突出创新”的原则,课程体系结构包括学位课(公共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和必修环节三个部分(表1),充分体现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和专业性,宽广性和纵深性的要求,达到多样化培养人才的目的。

学位课是本专业的必修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

公共基础课:开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2学分/36学时)、第一外国语(4学分/120学时)、自然辩证法概论(1学分/18学时)。

总学分7学分。

专业课(含基础理论课及学科基础课):开设现代生态学(2学分/36学时)、高级植物生理学(2学分/36学时)、高级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2学分/36学时)、气候分析(2学分/36学时)、生态学研究方法(2学分/36学时)以及反映本学科重大成就和前沿成果的专业Seminar(2学分/36学时),总学分12学分。

选修课分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开设热带农林复合生态工程、热带林生态学、环境生态学、热带农业生态学、热带作物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生态规划与设计、生态工程学、热带作物高产理论与实践、高级土壤学、生态经济学、生物数学、多元统计分析、现代微生物学、环境地理信息系统、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入侵生物学、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利用等课程。

专业选修课一般控制在6门以内。

可根据不同研究方向的需要,在导师指导下,结合硕士研究生原有的基础、特长及专业爱好等选修有关的课程。

若研究生已掌握了培养计划内规定的课程,可申请免修,但必须通过考试合格才能取得学分。

鼓励硕士研究生跨学科、专业选修课程,以拓展知识面,增强适应能力,但必须要给研究生留有充分的自学时间和选择的灵活性。

公共选修课:一般包含思想理论课、数学类、生物类、计算机类、外语类、人文类、经济类、心理类等,其中思想理论课开设“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供全校研究生选修。

公共选修课实行动态管理。

必修环节包括学术活动、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文献综述及开题报告等,要求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须参加本学科领域重要学术会议或学术报告6次以上。

各必修环节必须完成。

教学实践2学分(60学时);必须参加社会实践(2周),并完成1次社会调查和提交1篇调查报告。

同等学历和跨学科录取的硕士研究生,由导师提出具体意见,决定其是否补修大学本科专业主干课程,并报研究生处备案。

补修成绩以70分为及格,并记入成绩档案,注明“本科”字样,不计入总学分。

七、培养环节硕士研究生可以是导师个人负责独立指导,也可以是指导小组集体指导,还可以实行双导师制(分第一导师和第二导师)。

在指导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发挥指导集体的作用。

培养环节主要包括:(一)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导师应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从每个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订出合理的研究生培养计划,注意挖掘研究生的潜能,注重研究生个性的发展。

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分课程学习计划和论文研究计划。

课程学习计划应在研究生入学后两个月内提交,论文研究计划应在第三学期末之前制定完毕。

(二)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在导师指导下,明确研究方向,查阅与收集中外文献资料,确定研究课题,在第三学期末之前向本学科专家组成的评审小组作开题报告,广泛听取意见,由专家对学生所做的开题报告进行评审,提出具体的评价和修改意见,开题报告不通过者可限期重做。

开题报告的有关要求依照《海南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及开题报告的要求》执行。

(三)学术活动每学年举行一次本学科和相关学科前沿专题讲座,由本学科导师或其他专家主讲,要求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须参加本学科领域重要学术会议或学术报告6次以上。

另外,指导教师应根据研究生的培养方向,适当安排其出席本专业的全国性或国际性学术会议。

(四)实践环节包括教学实践或社会实践。

教学实践可以安排研究生试讲大学本科课程的部分章节,也可以指导实验、实习、辅导课堂练习或批改作业。

要求总工作量不少于60学时。

有教学经历的在职硕士研究生可申请适当减免教学实践工作量。

社会实践可利用寒暑假结合论文工作,参加社会调查,技术咨询服务,举办短期技术培训班等进行,要求总工作量不少2周,并撰写一份调查报告。

八、学位论文及学位授予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

1、导师要加强从开题到科研、论文写作、答辩的全过程指导。

2、研究工作必须坚持实验性原则,论文内容应以研究生本人从事的实验、观测和调查的材料为主。

3、硕士生论文科研时间一般不少于1年,论文在3万字左右。

4、结合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对研究生进行中期考核,中期考核内容包括:硕士研究生的政治思想情况;学位课、选修课学习成绩和完成学分情况;实践环节完成情况;身体健康情况等。

成绩突出者给予奖励,合格者继续攻读学位,不合格者按学籍管理办法处理。

开题报告不允许请人代替,必须本人参加。

5、硕士生在学期间原则上要求在《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主持)指定的刊物上以第一作者身份、海南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发表至少1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研究论文。

6、论文评审、答辩及学位授予按照《海南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办法》的有关要求进行。

学位论文须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应反映研究生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论文应有新的见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