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第二章
维果斯基简介
著作: 《思维与语言》 《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 《心理学中的工具性方法》 《具体的人类心理》 《儿童发展中的工具和符号》 《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历史》
低级心理机能与高级心理机能
低级心理机能 差异 1.直接的 2.不随意(无意)的 3.受遗传决定;遵循 生物进化规律 高级心理机能 1.间接的 2.随意(有意)的 3.受社会文化决定; 遵循社会历史发展 规律 内容 感知觉、无意注意、 观察、有意注意、 无意记忆、基本情绪、 有意记忆、社会性 冲动反应 情绪和情感、意志
对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评价: 健康、理性自我的发展; 个体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性质起决定作用; 发展是持续一生的过程; 新精神分析理论与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 比较:
第二节 行为主义的发展观
一、经典行为主义理论 二、新行为主义理论 三、社会学习理论 四、几种学习理论的比较
经典行为主义理论
代表人物:John B. Watson(1878-1958) 兴趣:动物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广告 心理学 著作:“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 ” (1913);《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言》 (1914);《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的观点 看心理学》 (1919) ;《行为主义》 (1925)
佛洛伊德简介;时代精神; 精神分析理论的方法学: 基本概念:意识与无意识;里必多;焦 虑; 心理防御机制:压抑、投射、自居、反 作用形成/升华、转移 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
心理性欲的发展阶段: 对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评价 强调无意识心理活动的意义; 重视心理活动的动力性质; 重视早期经验在个体性格发展中的作用; 过分强调性本能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对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持悲观的看法; 方法学的问题和理论构想的问题;
第三节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一、维果斯基简介 二、维果斯基的理论思想: 1、社会、文化、历史 2、种系发展、社会文化发展、个体发展 3、低级心理机能与高级心理机能 4、工具理论 5、内化
维果斯基简介
1896-1934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 (维列鲁学派) 研究重点:高级心理 机能的发展;思维与 语言的关系;教育与 发展的关系
影响观察学习的其它因素: 范型(榜样)的特质 观察者的内部心理特征 范型与观察者的关系
社会学习理论
对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 1.开创了对复杂社会行为(如攻击、亲 社会行为和性别化行为)发展机制的研 究; 2.将认知引入学习理论的研究范畴; 3.看到了人在自身发展中的主动性;
社会学习理论
对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 4.不足之处是对内部认知过程的研究还 不深入;对生物因素在行为发展中的作 用从未涉及。 5.不能说明陈述性知识和复杂技能的学 习过程。
8、心理发展的总的规律: ※心理活动从不随意性向随意性发展; ※心理活动从具体形象性向抽象概括性 发展; ※从简单的素质差异向着稳定的个体发 展。
三、列昂节夫和鲁利亚的贡献: 活动发展的理论; 神经心理学(前额叶机能/内抑制机能 的研究);
四、对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评价: 对高级心理过程的独创性研究(随意 注意、词的记忆、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等); 强调教育在心理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将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的性 质和发展完全割裂开了;
攻击行为的观察学习
替代性奖赏和惩罚的作用
社会学习理论
心理发展的机制: B E P P:个体生理、心理、社会属性 B:行为 E:社会与自然环境
社会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的内部过程: 注意 过程 保持 过程 动作再 现过程 动机 过程
社会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的结果: 模仿 行为抑制
社会学习理论
感觉运动格式发展的六个亚阶段: (1)练习反射阶段(0-1m) (2)一级循环反应阶段(1-4m): 感觉运动格式产生,习惯与知觉形成 (3)二级循环反应阶段(4-8m): 注意转向外部世界,尚未形成意向行为
(4)意向行为阶段(8-12m): 出现有目的的行为,智慧产生的标志; 行为具有保守性;自我与外界的分化; A非B错误 (5)三级循环反应(12-18m) 行为具有创新性;尝试错误式问题解决 (6)象征性机能阶段(18-24m) 符号式问题解决
经典行为主义理论
主要观点:摒弃“意识、动机、思维” 等主观性强的概念,而推崇“对行为的 观察研究” 关于发展的机制:经典条件反射 评价:推动科学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忽 视了高级心理机能的研究,将人与动物 等同起来。
新行为主义理论
代表人物: B. Skinner(19041990) 主要著作: 《有机体的行为:一种 实验分析》(1938) 《教学技术学》(1968) 《言语行为》(1957)
工具理论
工具的意义和作用:工具是人类知识与 文化的结晶;通过掌握工具,个体的高 级心理机能得以发展。 两种工具:物质生产的工具和精神生产 的工具;后者即是语言和符号。
6、中介理论: A x
B
7、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心理社会的发展阶段
五、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12-18岁;主要发展任务是形成自我 同一性。如果青少年有条件、有机会去 尝试各种社会角色,他们就可能将自己 的人格特征与未来的定位整合起来,形 成连贯、统一的自我体验,即“自我同 一性”,反之,青少年就会表现出角色 混乱的状态。
心理社会的发展阶段
六、亲密对疏离: 成年早期,18-30岁;主要任务是建 立爱情与婚姻,分享思想、情感和资源 ,形成亲密感。反之,如果不能与人分 享,则会产生孤独和疏离之感。
新行为主义理论
心理发展的机制:操作条件反射 核心概念:积极强化、消极强化;积极 惩罚;消极惩罚; 其它贡献:机器教学(程序教学);行 为矫治方法 评价:提出了新的行为发展机制;忽视 了人的主动性
社会学习理论
A1bert Bandura, (1925~),加拿大人。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 授。 特点:将学习理论用 于研究社会行为。
第四节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
皮亚杰简介
什么是发生认识论(genetic epistemology) ?
Jean Piaget(1896-1980)
瑞士心理学家,日内 瓦学派的创始人 理论背景:生物学、 哲学认识论、数理逻 辑、儿童思维发展
发生认识论
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研究知识的起源, 从心理学角度来解释知识的结构和功能 ,这样的研究理论和流派就称作发生认 识论。创始人为让·皮亚杰。 发生认识论所研究的知识主要是一些科 学知识,如:时间、因果关系、存在、 数与量,等等。这些知识同时也是认识 论关注的重要范畴。
心理社会的发展阶段
一、基本的信任对基本的不信任: 0-1岁;儿童的主要任务是摄食,满足 基本的生理需要,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发展出信任感。如果儿童不能得到及时 有效的关照,儿童就会对周围世界(以 母亲为代表)产生畏惧和不安感,形成 基本的不信任。
心理社会的发展阶段
二、自主对羞耻怀疑: 1-3岁;儿童产生了独立自主的需要, 体验着意志的实现,发展出自主意识和 自控能力。如果父母干涉、限制过多或 保护过度,儿童就会犹疑不定,形成自 我怀疑和羞耻感。
心理社会的发展阶段
七、繁殖生产对停滞: 成年中期,30-55岁左右;主要任务 是生产、繁衍、提携后人,体验着关怀 的实现,发展出成长繁殖感;如果过于 自我专注,则形成停滞。
心理社会的发展阶段
八、完美对绝望: 成年晚期,55岁左右以后;个体回顾 一生,总结生命的意义、价值和人生的 智慧,如果能对自己的一生获得满意的 评价,发觉人生智慧,则会形成完美感 ,反之则产生绝望感。
பைடு நூலகம்
前运算阶段(2-6、7岁)
认知结构:象征性格式 认知特征:现象性、单维度的、非可逆 的思维;不具备逻辑思维能力
典型行为:现象论;拟人论;实在论; 不具备观点采择能力(三山实验) 象征性格式发展的亚阶段: 2-4岁—— 4-6、7岁——
观点采择(perspective-taking)
心理社会的发展阶段
三、自发主动对退缩愧疚: 3-6岁;儿童产生了探索和改变周围事 物的需要,体验着目的的实现,发展出 自发性和主动性。如果父母对儿童经常 责骂、羞辱,儿童就会非常循规蹈矩, 形成退缩人格,对他人产生愧疚感。
心理社会的发展阶段
四、勤奋对自卑: 6-12岁;儿童的主要活动学习活动和 学校集体活动,产生了认识和创造的需 要,体验着能力的实现,发展出勤奋和 成就感。如果老师和父母不能鼓励、支 持和帮助儿童,儿童就会形成自卑感。
三、认知发展的四阶段
感觉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6、7岁) 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岁) 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5岁)
感觉运动阶段(0-2岁)
认知结构: 感觉运动格式(sensorimotor scheme) 认知特征:尚未形成象征性机能(symbolic function),生活在“此时此地”的世界中 典型行为:循环反应;行为意向性的产生; A非B错误(A not B error);没有产生语言
心理性欲的发展阶段
口唇期:0-1岁;性感带在口唇;吮吸、 咀嚼和咬是主要的快感活动。本我作用 的体现。 肛门期:1-3岁;性感带在肛门;大小便 是主要的快感活动,过早、过于严格的 大小便训练会使儿童压抑。理智开始发 展,自我得以分化出来并发挥作用。
心理性欲的发展阶段
性器期:3-6岁;性感带在生殖器周围; 快感来源于对生殖器的刺激。儿童对异 性父母产生性的冲动,但同时因恐惧惩 罚而产生焦虑情绪;开始运用各种心理 防御机制(如自居、反作用形成等)来 应对焦虑情绪,超我得以分化出来。 超我包括两个成分:自我理想、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