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发展心理学理论c
• 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 • 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 • 形成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 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语言在数字命名系统上的差异对个体早 期数字能力的影响(Miller 等,1995)
英语:eleven、twelve、thirteen、 fifteen 汉语:11(ten one)、12(ten two) 3岁儿童没有表现出文化差异,从4岁开始, 中国儿童开始显示出数数优势 数到20:美国(48%)、中国(74%)
童年期
7~12岁
能力
(二) Erikson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大致年龄
青少年期
12~18
阶段/品质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有意义事件
反复思考“我是谁”
诚实
亲密对孤独
成年早期
18~35
爱的
繁殖对停滞
形成亲密的友谊关系、伴侣关系
成年中期
35~65
关心
自我整合对绝望
承担工作、照顾家庭、抚养孩子
成年后期
65 ~
智慧
二、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4 语言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皮亚杰:自我中心言语只是反映了儿童正在 进行着的心理活动,对认知发展作用甚微。 维果斯基:儿童的自我言语会转变为认知自 我指导系统,对问题解决活动进行调整,并 最终内化为内部言语思维。
• 面对困难任务时,更多依赖自我言语 • 使用自我指导后,往往有很大改进 • 更多依赖自我言语的学前儿童更聪明
观察学习理论对我们的启示(二)
不要让孩子长时间地独自观看电视节目,尽量避免媒 体对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 不要在孩子面前说粗话脏话或做出不文明的行为。 不要让孩子和行为表现不好的人长时间相处在一起。
不要在孩子表现不好时总是予以批评,可以借助批评 别人错误行为的方法来教育孩子。
第三节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维果斯基(苏联,1896-1934)
一、生平简介
1896,出生在莫斯科 1917,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 1924,应邀到莫斯科心理研究所工作 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初期,提出并形成 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发表了《思维 和语言》、《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等 多部著作。
二、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1 两种工具观
(二) Erikson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大致年龄
婴儿前期
出生~2岁
阶段/品质
信任对不信任
有意义事件
学会信任别人对他们基本需要的照料 学会自主:吃饭、穿衣、排便等 试图像成人一样做事,试图承担力所 不及的责任 掌握重要的社会和学习技能
希望
自主对羞耻
婴儿后期
2~4岁
意志
主动对内疚
幼儿期
4~7岁
目标
勤奋对自卑
二、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出生于德国法兰 克福,只受过大学预 课教育。曾师从于安 娜· 弗洛伊德。加入 美国国籍后,在哈佛 大学任人类发展学教 授。建立了关于儿童 发展的新学说。
Erik Erikson,1902-1994
(一) Erikson人格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
人格发展受生物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 的共同影响 人格发展依照渐成原则(epigenetic principle) 自我在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2.皮亚杰的心理发展建构说
认知结构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结构,是不
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对外界事物作出反应 的组织方式。认知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 (scheme)、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概 念。
图式(scheme)
也叫认知结构,指思维或动作的一种 组织化的模式,个体通过建构这样的 模式,去解释一些相关的经验。
• 遗传性图式:吸吮图式,眨眼图式
Hale Waihona Puke (1904-1990)应答性行为
行为
操作性行为
(一)行为的强化控制原理
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 强化在行为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 强调及时强化
(二)儿童行为的实际控制
育婴箱的作用 行为的矫正 教学机器和教学程序
三、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Albert Bandura 1925年生 于加拿大,创立了现代 社会学习理论,被称为 温和或认知的行为主义 者。曾担任美国心理学 会会长。1980年获得美 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 贡献奖”。
• 更多激励、解释与表达、更高水平的认知策略
四、比较与评价
维果斯基的发展观强调了特定的历史文 化背景与社会过程的重要性。 对皮亚杰的许多基本假设提出了很大挑 战,但其理论仍有待于进一步的严格检 验。
第四节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Jean Piaget(1896~1980),瑞士
生平简介
发生认识论的开创者 1896年,出生在瑞士 1918年,获生物学博士学位 1920年,在西蒙实验室工作 1955年,创建国际发生认识论中心 出版著作:《发生认识论原理》等
弗洛伊德
注重先天的性本能对心理 发展的影响 把儿童放在母亲、父亲的 关系上研究
弗洛分德将心理发展的阶 段划分到青春期 人性恶
埃里克森
强调后天的文化及社会因素 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把儿童放在社会关系上研究
艾里克森把心理发展的阶段 划分到老年期 人性善
第二节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一、华生的心理学发展理论
(一)环境决定论
①否认遗传的作用 a.认为行为发生的公式是刺 激—反应; b.生理构造上的遗传作用并不 导致机能上的遗传作用; c.心理学应以控制行为为研究 目的,而遗传不能控制;
John Watson
(1878-1958)
②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a.构造上的差异及幼年时期训练的差异足 以说明后来个体行为上的差异 b.教育万能论,“给我十个正常婴儿,我 能把它们培养成医生、律师。。。。。” c.学习发生就是条件反射的建立,不管多 么复杂的行为,都可以通过控制外部刺激 而形成
三、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关系
1 “最近发展区”的思想
现有发展水平 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别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 决问题的水平
2 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3 学习最佳期
三、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关系
对教育的启示
关注指导者的作用
• 假装游戏——”心理理论”
鼓励合作学习
• 3~5岁儿童,摆家具
– 单独做:几乎没有什么进步 – 跟妈妈一起做:在摆放能力上有很大进步
主要内容
1.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2.皮亚杰的心理发展建构说 3.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4.心理发展阶段说 5. 新皮亚杰主义简述
发生认识论(研究人类认识的发生和结构)
研究知识起源问题 着重知识的结构和认识功能的分析 以运算逻辑来描述认识的结构和功能
1.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心理发展实质上是主体对客体环境的适应; 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与环境的平衡; 心理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 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动作,即动作是 认识的源泉,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 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 的主动建构过程。
观察学习理论对我们的启示(一)
限制孩子观看不良的影视作品,尽量让孩子看适合他 年龄的影视作品。 对孩子观看的影视作品进行指导,对某些情节内容及 演员的行为目的进行正确解释。 身体力行,对孩子的要求的事自己也要做到,比如帮 助他人、热爱劳动等,为孩子树立好榜样。 批评孩子身边出现的不良行为,让孩子知道哪些行为 是不可以学习的。 鼓励孩子通过观察学习各种本领,并对孩子的实际表 现进行表扬。
同一性实现
投入 同一性拒斥
同一性的四种状态
玛 西 亚 的 研 究
四种同一性状态
同一性状态
同一性实现 同一性延缓 同一性拒斥 迟滞 过早地接受了价值取向 和目标
描述
知道在做什么
同一性混乱
个体缺乏清晰的方向
埃里克森人格观与弗洛伊德人格观的比较
相同点:同意人的心理发展分阶段的观点;早期决定后期; 不同点:
影响观察学习的三个因素
榜样的特征:榜样的知名度、权威性 观察者的特征:依赖性强、易受暗示、缺乏自 信和安全感者易模仿他人的行为
观察者的参与程度:主动参与者比被动参与者 更易产生观察学习
班杜拉区分的三种强化为:直接强化, 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攻击 性行为;亲社会行为;性的作用;自我 强化;
Albert Bandura
观察学习实验
观察学习
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 学习。 相互决定论模型 B 行为
动作行为 言语行为 社会交往 P 个体 认知能力 身体特征 信念和态度 E 环境 物理环境 家庭和朋友 其他社会因素
观察学习的四个过程
注意过程:孩子选择自己要学习的对象,并对行为示 范者进行注意和观察。有时,孩子对学习对象的注意 并非是有意识的。 保持过程:孩子把观察到的行为以符号的形式保持在 头脑之中。 运动复现过程:类似于模仿过程。孩子用行为表现出 观察到的示范动作,主要是模仿。但是,成人的很多 行为孩子无法表现出来。 强化引起动机过程:孩子是否能真正表现出观察学习 到的行为,取决于该行为有否被强化。孩子可能因为 受到表扬,也可能因为别人受到奖励,或者是孩子对 自我的要求,产生了表现动机。于是他完全表现出观 察学习到的动作。
(二)对儿童情绪发展的研究
新生儿的三种非习得性情绪
爱 怒
怕
二、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Skinner是美国新行为主义 的主要代表,坚持华生的 S-R公式,研究可观察测量 的外显行为,操作行为主 义的创始人。创制斯金纳 箱,发明著明的教学机器 ,设计程序教学方案,行 为矫正术的开创者。
B. F. Skinner
• 不断的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
组织(organization)
将已有图式整合成相关系统或知识体系的先 天倾向。
选择与下列术语最匹配的描述 (a)组织(b)同化(c)顺应(d)守恒(e)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