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产业经济学-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产业经济学-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I n d u s t r i a l E c o n o m i c s 第11章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产业经济学
2010-5-26
1
目录
一、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资源的最优利用
二、生态环境保护指向的产业政策 三、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生态化
2010-5-26
2
1、可持续发展是产业发展的根本之路
我国关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
经济全球化和环境问题构成我国产业发展的重要国际背景。

我国尚处于工业化中期,即加快重化工业阶段,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十分强烈。

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训值得借鉴。

2010-5-26
3
“可持续发展”的缘起
首次出现于1980年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 正式定义由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 )主席布伦特兰夫人于1987年
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的。

2010-5-26
4(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只强调了代际公平,而为提及发展的地区平衡和国际公平。

其他定义 从生态、资源和环境保护角度定义
从经济学角度定义
从社会属性定义
从技术性角度定义
中国学者的解释
2010-5-26
5
(2)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要求
要运用资源修复理论,增强资源的再生能力,引导技术变革使再生资源替代非再生资源,并运用行之有效的政策,限制非再生资源的利用,使其趋于合理化。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标志
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产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资源的最优利用之间达到良性的动态平衡。

2010-5-26
62、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资源的最优利用
内涵:
结构的协调
层次的协调
空间的协调 动态的、周期的过程
特点: 目标的相对性
可控性
相对稳定性和动态性
评价的主观性
2010-5-26
7
目录
一、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资源的最优利用
二、生态环境保护指向的产业政策 三、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生态化
2010-5-26
81、生态环境保护指向的产业政策体系
内涵
以最优利用生态环境基础上促进一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调控生态环境状况、保护生态环境的各种政策要素的集合体。

特征 系统性、稳定性与可变性、价值观与可持续发展观、连锁效应和波及效应
具体包括: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国际贸易政策等。

2010-5-269
2010-5-26
102、财政政策
在财政支出方面,增加生态环境投资。

环保部门的基本建设投资
为促进对生态环境破坏较轻的产业发展作必要补贴 对积极添置防污设备、采用无污染或低污染工艺,进行降低能耗、物耗,减少“三废”排放量的企业单位和产业部门给予财政补助金 在财政收入方面,完善现有税制,建立有利于产业结构和整个经济发展朝保护生态环境方向演进的税收体系。

2010-5-26
113、金融政策
银行在贷款项目的选择上要考虑到不同部门和不同行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
对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或对生态环境破坏程度较轻的工业部门或产业,银行应在资金供给上给予支持 金融系统要完善和发挥监督职能,努力贯彻和实施现行的一些生态环境保护政策
2010-5-26
12
4、国际贸易政策
引进的外资和外国先进技术应重点在那些能对国内的“三废”排放量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的部门和产业进行改造的项目 利用国际分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换代
2010-5-26
13
目录
一、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资源的最优利用
二、生态环境保护指向的产业政策 三、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生态化
2010-5-26
141、产业生态化的内涵 含义
从目的角度:产业依据自然生态的有机循环原理建立发展模式,将不同的工业企业、不同类别的产业之间形成类似于自然生态链的关系,从而达到充分利用资源,减少废物产生,物质循环利用,消除环境破坏,提高经济发展规模和质量的目的。

从过程角度:本质是全程生态化,不仅强调生产过程即产中环节的生态化,而且强调产前、产后环节的生态化。

从系统角度:把作为物质生产过程主要内容的产业活动纳入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总交换过程中,实现产业活动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2010-5-26
15产业生态系统及其特征
产业生态系统组成部分
非生物环境:原材料及自然资源条件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特点 循环性、群落性、增值性
2010-5-26
162、推进产业生态化的途径 在微观层次上实施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具有三大特征:积极的防御战略;全新的发展战略;全面的环保战略
在中观层次上构建工业生态园区 工业生态园区是新型的工业组织模式,是以生态循环再生为基础的工业园区,既包括产品和服务的交流,更重要的是以最优的空间和时间形式组织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的交换,从而使企业与社区付出最小的废物处理成本,并通过对废物的减量化促进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改善环境品质。

在宏观层次上形成循环经济 强调“从摇篮到摇篮”、“从资源到资源”的资源观念 3R 原则:减量化Reduced 、再利用Reuse 、再生化Recycle
2010-5-26
173、促进产业生态化建设的对策 在宏观层次上进行环境保护制度的创新
建立有效的环境保护约束与激励机制 建立政府职能与市场作用相结合的环境管理机制 在中观层次上进行产业政策和管理体系的创新 制定与环境目标相协调的产业政策
转变工业管理体系,加强对生态工业园区的管理 在微观层次上进行技术和管理体制的创新 转变观念,实施基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技术创新 转变管理理念,在企业内部建立环境管理体系
2010-5-26
18
讨论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 视频:低碳经济离我们有多远?
2010-5-26
19案例:生态产业的共生网络——
卡伦堡
2010-5-26
20卡伦堡模式
丹麦的卡伦堡生态园是世界生态工业园建设的肇始,它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建立 在卡伦堡工业共生体系中主要有五家单位:
阿斯耐斯瓦尔盖发电厂,这是丹麦最大的火力发电厂
斯塔朵尔炼油厂,丹麦最大的炼油厂
挪伏·挪尔迪斯克公司,丹麦最大的生物工程公司,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酶和胰岛素生产厂家之一,
吉普洛克石膏材料公司,是一家瑞典公司 卡伦堡市政府,它使用发电厂出售的蒸汽给全市供暖。

这五家企业、单位相互间的距离不超过数百米,由专门的管道体系连接在一起。

此外,工业园内还有硫酸厂、水泥厂、农场等企业参与到了工业共生体系中。

由于进行了合理的链接,能源和副产品在这些企业中得以多级重复利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