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中世纪的东亚与南亚
10.1 考点归纳
一、从大化改新到幕藩体制
(一)大化改新
1.大化改新的背景
(1)生产过程的个体性加强,以血缘氏族为主的部民制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2)亚洲政治形势的变化给日本带来巨大压力。
(3)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和阶级矛盾非常尖锐。
(4)圣德太子改革为大化改新奠定了基础。
(5)日本留学生为大化改新准备了思想理论基础,并成为改革的中间力量。
2.大化改新的内容
(1)实行“班田收授法”,国家对农民班给口分田,六年一班,死后归还。
(2)废除王室和贵族一切私有土地和部民,全国土地和人民都直接归属天皇。
(3)改革国家机构,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制度。
(4)改革租税制度,实行租庸调法。
3.《飞鸟净御原令》
天武天皇继续实行全面改革,确立了天皇专制的集权统治。
681年(天武九年),天皇制定《飞鸟净御原令》,以立法形式肯定了大化改新的成果。
后修成《大宝律令》,标志着大化改新的完成。
4.大化改新的意义
(1)改革有积极的意义:
①改革确立了以土地国有制为基础、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②废除部民制代之以班田收授法,将部民奴隶制生产关系变成了封建生产关系。
③广大部民得到解放,地位有所改善,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2)改革也有一定的局限:
①农民负担过重,不堪忍受。
②没有从根本上废除土地私有。
(二)奈良时代与平安时代
710~794年是日本史上著名的奈良时代,794~1192年是平安时代。
这两个时代在一般(或名义上)由天皇掌权,所以又称王朝时代。
1.律令制
律令制是以律令作为国家的基本法制体系。
《大宝律令》是第一部律令法典,718年修订成为《养老律令》。
通过律令制,日本建立了天皇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的官僚政治体制。
2.摄关政治与院厅政治
(1)摄关政治
858年,9岁的清和天皇即位,藤原良房出任摄政。
877年,藤原良房之子藤原基经摄政,后改任“关白”。
摄政和关白便形成一种例行的政治体制,史称“摄关政治”。
(2)院厅政治
1086年,白河天皇让位于年仅8岁的堀河天皇而成为太上皇,在居处建立院厅,国政大权悉归院厅。
自1086年院厅建立至1192年镰仓幕府建立的百余年,史称“院政时代”。
(三)镰仓幕府与室町幕府
1.镰仓幕府
(1)建立
关东的源氏和关西的平氏是11世纪两个最大的武士集团。
1185年,关东源氏击败关西平氏,控制中央政权。
1192年,源赖朝当上了在镰仓设立将军幕府,镰仓幕府(1192~1333年)的统治由此开始。
(2)统治措施
①设专门管理武士的机关——侍所。
②设立处理政务的公文所(后改称政所)和审理诉讼案件的问注所。
③各国设守护,负责军政。
④庄园设地头,负责治安和征收租赋。
(3)“御家人制”
将军和武士结成主从关系,武士作为将军的家臣,尊称为“御家人”。
御家人对将军要忠,无条件服从领导,为其负担军役和公役,包括守卫镰仓。
将军对御家人要信,负责保护其领地和财产不受侵犯,并按功行赏。
将军和武士建立的这种密切主从关系称为“御家人制”。
(4)《贞永式目》
为巩固幕府统治,北条氏于1332年制定《贞永式目》。
其内容涉及行政、民事、刑事、诉讼等,是幕府的施政政策和统制御家人的基本法规。
2.室町幕府
(1)室町幕府建立
1333年,乘幕府势衰,后醍醐天皇推翻了镰仓幕府,恢复了天皇权力,史称“建武中
兴”。
不久建武政权被足利尊氏推翻。
1336年,足利尊氏攻入京都,在京都设将军幕府,室町幕府(1336~1573年)统治时代由此开始。
(2)“应仁之乱”
1467年(应仁元年),幕府内部因将军的继承问题发生武装冲突,双方混战达十年之久,京都遭到严重破坏,文物建筑化为灰烬,史称“应仁之乱”。
日本开始进入“战国时代”(1467~1573年),直到室町幕府灭亡。
3.日本重新统一
(1)重新统一
在兼并战争中,织田信长(1534~1582年)以名古屋为根据地,逐渐压倒其他战国大名。
1582年,织田信长遭叛变,自杀身亡,部将丰臣秀吉(1536~1598年)讨平叛将,平定四国、九州,基本实现日本统一。
(2)丰臣秀吉统治措施
①“太阁检地”。
下令在全国丈量土地,按土地肥瘠分为三等,核定年贡,登录在册。
②奖励垦荒,大力兴修水利,强迫游手好闲者去务农。
③鼓励发展工商业,统一度量衡,并修建大阪城,迁来其他地方的商人。
④颁布《刀狩令》,收缴百姓手里的刀、矛、武器,从此佩带武器成了武士的特权。
⑤颁布《身份统制令》,不许农民任意迁徙,更不许弃农从商。
(3)意义
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结束了日本长期分裂的历史局面,为日本经济和民族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德川幕府与幕藩体制
1.德川幕府
丰臣秀吉死后,部将德川家康(1542~1616年)掌握政权。
1603年,德川家康在江户建立幕府,江户幕府(又称德川幕府)的长期统治(1603~1867年)由此开始。
2.幕藩体制
(1)统治机构方面,将军是全国人民和土地的最高支配者,将军以下,幕府设“大老”(一人)、“老中”和“若年寄”(各四人)“三役”,辅佐将军管理幕府。
三役以下设寺社、勘定、江户三奉行。
(2)地方政权是大名的藩国,藩主享有行政、司法、税收和军事的全权,但要受幕府的严格监督。
(3)实行严格的身份制度,把居民划分为武士、百姓、町人三等。
(4)对外关系方面,实行锁国政策,幕府连续五次颁布“锁国令”。
(五)中世纪的日本文化
1.文字
吉备真备在唐留学17年,并用汉字偏旁创造日本民族文字——片假名。
空海利用汉字行书体创造日本行书假名——平假名。
2.史传
712年,太安麻吕奉敕编成《古事记》三卷,是日本第一部古代史著作。
平安时代,编成《续日本书纪》《日本后纪》《续日本后纪》《文德实录》和《三代实录》,连同《日本书纪》合称“六国史”。
3.汉诗与和歌
8世纪中叶,汉诗集《怀风藻》编成。
约8世纪中叶,诗歌集《万叶集》编成。
平安时
代,唐风文化与日本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具有日本特色的所谓国风文化。
4.小说
平安时代著名的小说有《竹取物语》《伊氏物语》《源氏物语》等。
镰仓以后,反映武家兴亡和战争情况的战记小说繁荣起来,如《保元物语》《平治物语》《平家物语》等。
德川幕府时期涌现一批反映市民利益的作品,称“假名草子”和“浮世草子”。
二、中日文化交流
(一)遣唐使与鉴真东渡
日本直接向中国派遣留学生和遣唐使,其中,吉备真备和阿倍仲麻吕是最杰出的留学生代表,全面摄取中国文明制度。
同时,中国学者、高僧到日本传播中国文化,中国高僧鉴真和他的弟子,为日本文化和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教育与宗教的输入
日本仿照唐朝教育体制创立一套教育制度,教授中国律令、经学、音韵、文学、书法和算术等科目。
中国的佛教传入日本,受到统治阶级的青睐和扶持,成为日本人精神生活的基调。
三、印度:从笈多王朝到莫卧儿帝国
(一)笈多王朝
1.概况
320年,旃陀罗笈多一世建立笈多王朝(320~540年)。
超日王时期,笈多王朝实力达到鼎盛阶段。
528年,笈多王朝解体,北印度重新陷于分裂混战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