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物代谢 结合反应

药物代谢 结合反应

糖醛酸结合物的性质
葡萄糖醛酸结合通常是一个低亲和性、高容量体系 如果一个官能团有两个相互竞争的代谢途径,则在药物
浓度低时,其他途径更可能占优势;而在药物浓度高时, 葡萄糖醛酸结合更可能占优势 新生儿体内葡萄糖醛酸结合活性低,特别是早产儿。由 于胆红素的主要清除途径是葡萄糖醛酸结合,所以许多 新生儿可能出现黄疸 这也是一些药物在新生儿毒性增加的原因,例如氯霉素 引起的“灰婴综合征”
该途径导致异羟肟酸活化,芳香胺的乙酰氧基衍生物具 有化学反应性,许多是致癌物,例如肉类高温加热产生 的杂环胺
N-乙酰转移酶
有两种主要的N-乙酰转移酶,NAT1和NAT2,其活性部 位有一个半胱氨酸,被乙酰辅酶A乙酰化
NAT将乙酰基转移到底物上 两种酶底物有重叠,但NAT1优先酸性底物,例如对氨
萄糖醛酸构型转化为-葡萄糖苷酸 该反应一般是底物中的氧原子为亲核基团,R-OH 但其他亲核原子也可以使药物成为葡萄糖醛酸结合的底物,
例如氮、硫、甚至碳原子(碳负离子)可以分别生成N-, S-, C-葡萄糖苷酸
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辅助因子
药物的葡萄糖醛酸结合物类型
葡萄糖醛酸结合最常见的底物是含羟基化合物,即醇、 酚和羧酸,结果生成O-葡萄糖苷酸
但某些结合途径不增加底物的极性,如甲基化和乙酰化, 但这两种途径通常降低药理活性
葡萄糖醛酸结合
葡萄糖醛酸与药物结合是最常见的结合代谢途径,一方面 由于其底物广泛,另一方面由于该途径常常占较大比例
所涉及的酶称为葡萄糖醛酸转移酶,辅助因子是UDPGA 其机理是底物对辅助因子的亲核取代SN2反应,导致-葡
硫酸转移酶的底物:酚羟基化合物
硫酸转移酶的底物:羟胺和N-氧化物
乙酰化
乙酰化的主要底物是芳香伯胺、羟胺(氧和氮都可被乙 酰化)和肼
辅助因子是乙酰辅酶A,它是一种硫酯
乙酰化
该酶也能催化乙酰基从N-乙酰化的羟胺(异羟肟酸)形 成乙酰氧基产物,即乙酰基从氮到氧的转移,该途径不 需要乙酰辅酶A,例如N-羟基-4-乙酰胺基联苯
基苯甲酸和对氨基水杨酸,而NAT2选择性催化磺胺二 甲嘧啶、肼屈嗪、异烟肼 芳香胺氨基如果存在邻位取代基,则立体位阻通常使其 不能成为NAT1的良好底物 NAT1的活性分布广泛,而NAT2的活性在肝中非常高, 在肠壁活性也比较高,但其他部位活性较低
不同类型的NAT底物
不同类型的NAT底物
乙酰化代谢的多态性
合物)在低浓度时以硫酸结合为主,高浓度时以葡萄糖 醛酸结合为主 虽然其不如UGTs底物广泛,但硫酸酯酶是水溶性的, 广泛分布于体内,能够导致在皮肤等组织中生成反应性 代谢物
硫酸转移酶的辅助因子
硫酸转移酶
人体内至少有7种硫酸转移酶,参与药物代谢最多的是3种 SULT1A蛋白
这些酶的代表性底物是4-硝基苯酚(1A1和1A2)或多巴 胺(1A3)
硫酸转移酶催化的最著名的代谢反应是解热镇痛药对乙酰 氨基酚,以及前致癌物N-羟基-2-乙酰胺基芴的硫酸酯化
硫酸酯是良好的离去基团,因此,形成硫酸酯结合物可能 导致产生反应性代谢物
降压药米诺地尔在头皮中能够刺激头发生长,涉及毛囊中 N-氧化物的硫酸酯化
和葡萄糖醛酸结合一样,硫酸酯化通常使底物失活,但有 时也可能导致活化
这些酶的底物选择范围宽且互相有重叠,差别在于对不 同底物的催化效率和Vmax/Km
但有一些例外,UGT1A1是研究最深入的人体内代谢酶, 是胆红素结合和清除的唯一的酶;UGT1A9催化保泰松 C-葡萄糖醛酸结合;UGT2B7催化吗啡类化合物的葡萄 糖醛酸结合活性最强,3-O-葡萄糖苷酸是主要产物,也 生成6-O-葡萄糖苷酸
➢ 醇和酚的葡萄糖苷酸称为醚型葡萄糖苷酸,在药物和葡萄糖醛 酸之间由醚键联接
➢ 羧酸的葡萄糖苷酸称为酯型葡萄糖苷酸,在药物和葡萄糖醛酸 之间由酯键联接
芳香伯胺、脂肪叔胺、氨基甲酸酯、磺酰胺能够生成N葡萄糖苷酸
硫醇能够生成S-葡萄糖苷酸 某些含有弱酸性碳原子的药物能够生成C-葡萄糖苷酸
几种药物的葡萄糖醛酸结合物
硫酸结合
硫物酸的转醇移羟酶基是或一酚个羟超基家上族、N酶-系取,代催芳化香将或S脂O肪3-环转化移合到物底的 氮原子上、或吡啶N-氧化物上
硫酸酯化的辅助因子是PAPS 与葡萄糖醛酸结合不同,羧酸不是它的底物 生理上,它们涉及甾体激素和神经递质的代谢和清除 硫酸结合的特点是低容量和高亲和性,底物(如酚类化
引言
结合代谢酶是保护机体避免外源性物质潜在毒性的第二 大类酶系
通常,结合途径涉及将一个亲水性基团导入到药物分子 中,例如葡萄糖醛酸
其机理涉及一种酶和一个辅助因子,辅助因子是亲水基 团的来源
辅助因子通常含有一个高能键,例如二磷酸酯键,促进 反应进行
结合反应通常使药物分子加上电荷,从而极性更大,促 进肾排泄
胆红素的葡萄糖醛酸结合物
葡萄糖醛酸结合物的性质
由于葡萄糖醛酸结合在药物上导入一个带负电荷的大基 团,所以通常导致该药物失去药理活性
但也有例外:吗啡-6-葡萄糖苷酸与阿片受体的亲和性 约为吗啡本身的100倍,但吗啡-3-葡萄糖苷酸是阿片受 体拮抗剂
葡萄糖苷酸极性很大,通常不容易穿过血脑屏障 但吗啡-6-葡萄糖苷酸通过自身分子折叠使极性变小,
容易穿过血脑屏障 酯型葡萄糖苷酸有一定的化学反应性,能够与蛋白发生
共价结合,是导致一些药物特异质反应的原因
吗啡的葡萄糖醛酸结合物
葡萄糖醛酸转移酶
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DPGTs有两个基因家族,即UGT1和 UGT2
催化化合物的亲核基团进攻UDPG,发生SN2反应,取 代尿苷二磷酸基团
已经鉴定了至少16种酶,9种属于UGT1家族,7种属于 UGT2家族
NAT2介导的乙酰化是最早被发现具有多态性的代谢途径之一 在白人中,快、慢乙酰化表型大约相等;但在东方人中,快乙酰化
表型约占90%;在中东人中,慢乙酰化表型约占90% NAT1基因也具有多态性,但相应的表型尚不清楚 乙酰化通常降低药物的极性,但其底物常常有毒性,例如芳香胺、
羟胺、肼,因此乙酰化常使毒性降低 对于慢乙酰化者,异烟肼的神经毒性风险和引起狼疮的风险明显高 同样,异烟肼引起的肝毒性和普鲁卡因胺引起的狼疮风险也高,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