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设计内力计算与组合
C
四 框架内力组合 3 梁柱内力调整
强剪弱弯
强剪弱弯、强柱弱梁、强结点弱构件
组合后的调整(有地震组合) 梁剪力调整(有地震组合)
l (M b M br ) V RE b VGb ln
强剪弱弯 强柱弱梁
柱弯矩调整(有地震组合) 柱剪力调整
M
C
C M b
t b V C ( M C MC ) / Hn
强剪弱弯——梁剪力调整
受弯 0.75
受剪 0.85
l (M b M br ) V RE b VGb l n
262 .76 350 .347 0.75
29.703kN/m
292 .59 390 .12 0.75
262 .76 350 .347 0.75
B 5.4m
29.703kN/m
195 .56 260 .747 0.75
A
1.2 260 .747
A B 5.4m
29.703kN/m
1.2 350 .347
左震
135 .799
135 .799
A
B 5.4m
80 .198
80 .198
梁柱
1.2SGk 0.91.4SQK 1.4SWK 1.35SGk 1.4 0.7SQK
1.2SGk 1.4SQk
四 框架内力组合
2 梁柱内力组合
有地震作用效应的组合 rRES≤R
受弯:0.75
受剪: 0.85
SGK
SQK
SEK
屋面荷载取雪荷载 对多层结构,风荷载不参与组合
A
B
M
C
C M b
t b V C ( M C MC ) / Hn
柱端剪力增大系数,一、二、三、 四级框架分别为1.5、1.3、1.2和1.1
C
有地震作用效应的组合
风荷载组合值系数ψw 一般结构——0.0 风荷载起控制作用——0.2
SGK
基本组合
SQK
SEK
S rG SGE rEhSEhk rEvSEvk wrwSwk
梁柱
1.2SGK 0.5SQK SGE 1.3SEk
受弯 0.75
受剪 0.85
四 框架内力组合
l (M b M br ) V RE b VGb 0.85(135.799 80.198) 183.598 ln
强剪弱弯、强柱弱梁——柱剪力、弯矩调整
除顶层和轴压比小于0.15的柱,柱端 弯矩增大系数,一、二、三、四级框 架分别为1.7、1.5、1.3和1.2
29.703kN/m
195 .56 260 .747 0.75
A
5.4m
B
A 5.4m
B
161 .09 214 .787 0.75
左震
右震
l (M b M br ) V RE b VGb ln
梁端剪力增大系数,一、二、三级框架分别为1.3、1.2、1.1
i 1
n
SQK
SWK
n i 2
由可变荷载效 应控制的组合 由永久荷载效 应控制的组合
组合值系数ψc 0.7 0.7 0.6 0.7
S rG SGk rQ1SQ1k rQi Ci SQik
S rG SGk rQi Ci SQik
i 1
n
类 别 民用建筑楼面 活 荷 载 屋面活荷载 风荷载 雪荷载
3 梁柱内力调整
组合前的调整
①当活荷载与恒载之比不大于1时,可 按活荷载满布计算,但梁跨中弯矩偏低, 应将跨中弯矩乘以1.1~1.2系数予以调整
SQK
②为便于施工及提高框架延性,对竖 向荷载作用下梁端负弯矩进行调幅, 现浇框架调幅系数可取0.8~0.9,跨中 弯矩也应相应调整(调大)
SGK
SQK
A
B
2 梁柱内力组合
A
B
C
SGK
SQK
SWK
SEK
四 框架内力组合
2 梁柱内力组合
无地震作用效应的组合 r0S≤R SGK SQK SWK
屋面荷载 取屋面活荷载与雪荷载中较大值
A
B
C
一般框架简化规则
S rG SGk rQ1SQ1k
无地震作用效应的组合 SGK
基本组合
S rG SGk 0.9 rQi SQik
三 框架内力计算和变形验算 1 永久荷载作用
2 可变荷载作用
迭代法或弯矩二次分配法
注意集中力产生的偏心力矩 求柱顶轴力要加纵梁传集中力 求柱底轴力要加柱自重
3 风荷载作用 4 水平地震作用
D值法
A
B
C
四 框架内力组合
1 梁柱内力正负约定
弯矩
— —
+
—
+
剪力
轴力
拉 力
—
+
—
压 力
+
四 框架内力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