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内脏神经ppt课件

内脏神经ppt课件


毛肌、瞳孔开大肌
(肾上腺髓质除外)、瞳孔
括约肌、睫状肌
作用
兴奋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 抑制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 抑制消化系统、腺体分泌 兴奋消化系统、腺体分泌
一些重要器官的神经支配: 一.心脏 1.交感N:心动过速,冠状血管扩张。 2.副交感N:心动过缓,冠状血管收缩。 二.支气管和肺 1.交感N:支气管扩张,抑制腺体分泌。 2.副交感N:支气管收缩,促进腺体分泌 三.胃、小肠和升、横结肠 1.交感N:减少蠕动,减少分泌. 2.副交感N:促进蠕动,增加分泌.
二、内脏感觉神经(了解)
接受来自内脏的刺激,并传入中枢通过内脏 运动神经和激素调节内脏活动。 (一)组成 1、从内脏感受器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 面神经进入脑干终止于孤束核(神经元胞体 位于舌咽、迷走神经的下神经节和面神经的 膝状神经节)。 2、从内脏感受器经交感神经进入脊髓,终止 于灰质后角(神经元胞体位于脊神节)。
痛觉 A.脏器过度膨胀,牵拉
B.缺血→代谢产物积聚 C.平滑肌痉挛
伴交感神经传入
(三)内脏感觉的特点:
1、内脏感觉纤维传入路径分散,故定 位不准确。
2、内脏感觉纤维数量较少,故一般强 度的刺激无感觉。内脏强烈活动时 可产生如像恶心、饥饿、胀等感觉。 对挤压、切割、烧灼等刺激不敏感, 对膨胀、痉挛等刺激敏感。
节前、节后纤 维长度 分布范围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脊髓T1-L3灰质侧角
椎旁节和椎前节(位于脊柱 周围)
脑干的内脏运动神经核,
S2-4骶副交感核 器官旁节和壁内节(位于器
官周围)
节前纤维短 节后纤维长
节前纤维长 节后纤维短
全身血管及胸、腹、盆内脏 胸、腹、盆内脏的平滑肌、
的平滑肌、心肌、腺体及竖
心肌、腺体
思考题?
1内脏运动神经和躯体运动神经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2内脏运动神经的低级中枢位于何处?
3什么是交感干?什么是节前纤维、节后纤维? 4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See you next time!
•颅部副交感神经----走行 支配 其节前纤维行于第Ⅲ、Ⅶ、
Ⅸ、Ⅹ对脑神经内 •颅部的副交感神经节
睫状神经节 下颌下神经节 翼腭神经节 耳神经节
(1)动眼神经副核 动眼神经 睫状神 经 节换元 支配瞳孔括约肌、睫状肌。
(2)上泌涎核 面神经 翼腭神经节和 下颌下神经节换元 分别支配泪腺、鼻 腭粘膜腺和下颌下腺、舌下腺。
(3)下泌涎核 舌咽神经 耳神经 节换元 支配腮腺。
(4)迷走神经背核 迷走神经 颈、胸、腹部脏器的器官旁节或 壁内节换元 支配上述脏器的平 滑肌、心肌和腺体。
(5)骶副交感核 盆内脏神经 盆丛 器官旁节或壁内节换元 支配结肠左曲以下消化管和盆腔 脏器。
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比较
低级中枢位置
神经节al nervous system
副交感神经 parasympathetic nerve
1、副交感神经的组成
中枢部:位于脑干的副交感神经核和脊髓骶部 第2-4节段灰质的骶副交感核
周围部:副交感神经节、进出此节的节前和节后 纤维
2、副交感神经节
分为器官旁神经节和器官壁内神经节
(二)进入中枢后
1、与内脏运动神经元联系(内脏-内脏 反射)。
2、与躯体运动神经元联系(内脏-躯体 反射)。
3、传至大脑皮质(可以产生内脏感觉)。
内脏感觉神经
①传入内脏信息 ②完成内脏反射
特点 1. 数量较少
T8
2. 纤维细(无髓、薄髓)
3. 痛阈高
4. 定位不明确
分类 传入途径
非痛觉 (如饥饿、膨胀) 伴副交感神经传入
三、牵涉性痛
某些内脏器官发生病变时,常在体表的一定 区域发生疼痛或感觉过敏的现象称牵涉性痛。 所牵涉的部位称海德带(Head zones), 有助于内脏疾病的定位诊断。除皮肤反应外, 还可出现骨骼肌反射性僵硬和血管活动、汗 腺分泌等障碍。其机制目前仍无定论,一般 认为与内脏-躯体传入神经的节段分布有关。
4.降结肠至直肠 1交感N:抑制肠蠕动,肛门内括约肌收缩。 2副交感N:增加肠蠕动,肛门内括约肌扩张。
5.肝、胆、胰
1.交感N:抑制腺体分泌。 2.副交感N:促进腺体分泌. 6.膀胱 1.交感N:尿道口关闭,对逼尿肌无作用。 2.副交感N:逼尿肌收缩,内括约肌松驰.
(四)内脏神经丛(了解)
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内脏感觉神 经在到达所支配脏器的过程中互相交 织呈网状,攀附在某些大血管或脏器 的周围,构成内脏神经(其内有内脏 运动神经节)。 主要有: 心丛、肺丛、腹腔丛、腹主动脉丛和 腹下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