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环境卫生规划编制导则(试行)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二〇〇九年八月十二日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垃圾收运与处理系统规划导则第三章公共厕所布局规划导则第四章停车场布局规划导则第五章集贸市场与临时摊位布局规划第六章规划保障与管理措施第七章环卫基本人员及设备配备标准第八章年度计划第九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推进全省环境整治工作,提高我省城乡环境卫生水平,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与旅游环境,加快生态文明示范省、国际旅游岛建设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指导各市、县、自治县以及乡镇、旅游区、开发区的环境卫生规划的编制,制定本《导则》。
第二条环境卫生规划的编制应当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确定的各项规划原则,符合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并积极采取先进的规划设计方法和技术手段。
第三条环境卫生规划应当符合《海南城乡总体规划》及城镇、旅游区和开发区总体规划。
第四条规划范围1.市域或镇(乡)域环境卫生规划的范围应与城镇体系或村镇体系规划范围相一致。
2.城市主城区或城镇、旅游区、开发区环境卫生规划范围应与其总体规划范围相一致。
第五条规划期限:2009—2015年。
第六条规划目标1.2009年底以前,所有市县级生活垃圾处理厂(场)投入使用,垃圾处理设施基本满足城市(乡镇)需求。
2.2010年,全省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以上。
3.2011—2012年,配套与完善各类环卫设施,停车场、公厕、集贸市场等公共设施按国家规定标准进行建设或改造,垃圾收集、转运设备基本配备,城市主要街道机械化清扫率达到25%~45%。
所有乡镇(农、林场)达到文明生态镇标准。
4.至2013年,30%的县城创建为国家级卫生城市(或县城),60%的市县创建为省级卫生城市(或县城)。
2013—2015年,城镇基础设施严格按规划布局,公共设施配套完善。
健全法规、规划、标准和监管体系,推进市场化进程,形成环境卫生作业的市场化机制,环卫设施达到国内同类型城市(乡镇)先进水平。
设市城市及50%以上的县城建立起城市数字化管理系统,垃圾分类收集率达到30%,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基本建立,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
第七条规划内容1.市县域环境卫生规划包括垃圾收运与处理系统规划。
2.市县主城区、旅游区、开发区环境卫生规划包括垃圾收运设施规划、公共厕所布局规划、停车场布局规划、集贸市场与临时摊位布局规划。
3.镇(乡)域环境卫生规划包括垃圾收运设施规划。
4.镇区环境卫生规划包括垃圾收运设施规划、公共厕所布局规划、停车场布局规划、集贸市场与临时摊位布局规划。
5.年度建设计划。
第八条规划文件及主要图纸1.规划文件包括规划文本、图纸和规划说明书。
规划文本是对规划的各项目标和内容提出规定性要求的文件,规划说明书是对规划文本的具体解释。
2.主要规划图纸(1)市县域垃圾收运与处理系统规划图;(2)市县主城区环境卫生规划图;(3)旅游区环境卫生规划图;(4)开发区环境卫生规划图;(5)各镇(乡)域垃圾收运设施规划图;(6)各镇区环境卫生规划图。
第二章垃圾收运与处理系统规划导则第九条垃圾收运与处理系统规划必须从总体上满足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等功能,贯彻生活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原则,逐步实现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和分类处置。
第十条垃圾收运与处理系统规划现状调查与分析应包括以下内容:1.市县环卫机构设置、环卫人员从业状况、环卫经费、环卫人员收入状况;2.各类垃圾产生量、打扫、收集、清运情况;3.环卫车辆、垃圾收集点、沿街垃圾箱、垃圾转运站、垃圾处理厂(场)等环卫设施现状分布、使用、运行情况;4.生活垃圾组成与物化特性;5.现状垃圾处理情况。
第十一条垃圾收运与处理系统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1.市县域垃圾收运与处理系统规划(1)垃圾产生量分区预测;(2)生活垃圾收运设施布局;(3)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布局;(4)建筑垃圾处置设施布局;(5)提出工业、医疗与特种垃圾处置原则;(6)规划保障措施。
2.市县主城区、旅游区、开发区、镇区垃圾收运系统规划(1)垃圾产生量预测与分布;(2)生活垃圾收集设施规划;(3)生活垃圾收运系统规划;(4)人畜粪便管理与处置规划;(5)年度建设计划。
3.镇(乡)域垃圾收运系统规划包括镇(乡)域垃圾转运设施及各村庄垃圾处置方式及垃圾收运点。
第十二条生活垃圾产生量预测应在分析城市(镇)最近3~5年垃圾产生量、增长率、人均垃圾产生量,各城镇、旅游区、开发区规划性质、人口规模变化趋势的基础上,采用增长率法、人均垃圾产生量法、趋势外推法、生活垃圾产出与人均消费支出关联法等两种以上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对各种计算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在考虑垃圾减量化的发展趋势后权衡得出各城镇、旅游区、开发区阶段垃圾产生量结果,并分析垃圾在各区域的分布情况。
第十三条生活垃圾收集1.推行垃圾收集袋装化,并分类定点投放、定时收集。
生活垃圾收集点位置应固定,既要方便居民使用、不影响城市卫生和景观环境,又要便于分类投放和分类清运。
2.城镇、村庄生活垃圾收集点应结合居住组团、公建设施、居民点布局情况进行设置,服务半径不宜超过70m,每处4~10㎡(村庄的垃圾收集焚烧池不受此限制)。
居住小区垃圾收集点每处服务人口不宜超过120户。
生活垃圾收集点可放置垃圾容器或建造垃圾容器间;市场、交通客运枢纽及其他产生生活垃圾量较大的设施附近应单独设置生活垃圾收集点。
3.旅游区的垃圾收集点根据旅游区的建设用地布局设置,规模较大的宾馆、酒店、度假村、度假居住组团、配套设施集中区域应单独设置生活垃圾收集点。
在主次出入口、游客集中的休息场所均应设置垃圾收集箱。
4.垃圾分类收集箱(果皮箱)的设置间距按道路功能划分,商业、金融业街道:40~80m;主干路、次干路、有辅道的快速路:80~150m;支路、有人行道的快速路:100~200m。
车站、码头、影剧院或人流量大的地点加设果皮箱,广场按每1000 ㎡设置1个垃圾分类收集箱。
5.每个公共汽车候车亭均要设置垃圾分类收集箱。
6.商铺必须自备废物箱,其中人流量较大的商铺应在出入口附近设置垃圾分类收集箱。
7.旅游区主要游览线路垃圾分类收集箱间距不应大于100m,人流量大的主要旅游景点应加大果皮箱的设置密度。
8.村庄主要道路、公共活动区域一般间隔60~100m设置一个垃圾分类收集箱。
9.生活垃圾收集点的垃圾容器或垃圾容器间的容量按生活垃圾分类的种类、生活垃圾日排出量及清运周期计算。
第十四条生活垃圾收运1.生活垃圾收运系统规划应合理确定收运方式,在收运过程中应减少垃圾收集环节和在城内停留的时间,提高垃圾收集的工作效率。
2.垃圾运输距离超过20公里,人口密集、垃圾产量高的区域,宜采用二级转运模式,区域内应建设一座大、中型转运站。
3.垃圾运输距离超过20公里,但人口规模小、垃圾产量低的乡镇与旅游区,宜采用“手推车收集至垃圾收集点——小型机动车运送至一级转运站——大型运输车转运至处理厂(场)”的一级转运方式。
4.在乡镇面积比较小、村庄数量少的地区,宜采用“定点设置垃圾桶——后装式垃圾压缩车清运至垃圾处理厂(场)”的零转运方式。
5.不属于上述三类区域的,均采用“手推车收集至垃圾收集点——小型机动车运送至一级转运站——大型运输车转运至处理厂(场)”的一级转运方式。
6.生活垃圾转运站宜靠近服务区域的中心或生活垃圾产量多且交通运输方便的地方,不宜设在公共设施集中区域和靠近人流、车流集中的地区。
7.采用非机动车收运方式时,生活垃圾转运站服务半径宜为0.4~1km;采用小型机动车收运方式时,其服务半径宜为2~4km;采用大、中型机动车收运的,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其服务范围。
8.生活垃圾转运站设置标准应符合表2-1的规定。
表2-1 生活垃圾转运站设置标准9.在临近江河、湖泊、海洋和大型水面的城市、旅游区、开发区,可根据需要设置以清除水生植物、飘浮垃圾和收集船泊垃圾为主要作业的垃圾码头以及为保证码头正常运转所需的岸线。
第十五条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设置1.垃圾处理设施选址应满足城市环境保护和城市景观要求,并应减少其运行时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等污染物对城市的影响;生活垃圾处理、处置设施及二次转运站宜位于城市规划建成区夏季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及城市水系的下游,并符合城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
2.各市县垃圾处理设施选址应符合《海南省城镇垃圾处理控制性规划》(2005—2020)的布局要求。
偏远地区的乡镇与农场确需单独设置垃圾处理设施的,选址应符合《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GB 50337—2003)所规定的有关标准要求。
第十六条乡镇与农村地区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系统应分阶段进行规划建设。
按照“村收集、乡镇转运、市(县)处理”的运行模式规划实施。
1.2009—2011年,在乡镇垃圾转运站还没建成之前,各乡镇、村庄的生活垃圾按照集中分拣、焚烧处理。
每个乡镇、村庄合理选址,建设一处垃圾焚烧池,配专职卫生员,每日进行焚烧与清理。
2.2012—2015年,在每个乡镇至少设一处垃圾转运站,封闭式垃圾运输车按垃圾转运量、运距等实际情况配置。
每个村建有足够数量的垃圾收集点,垃圾收集点的服务半径不超过70m。
第十七条建筑垃圾处理管理1.惰性建筑垃圾可作为填海工程、码头建设工程、道路建设工程等土石方填方的替代填料。
2.城市建成区周边应设置足够数量与容量的余泥渣土受纳场,用以承受非惰性建筑垃圾以及因运输距离限制而不能利用的其他建筑垃圾,有条件的城市可考虑利用废弃石场作为余泥渣土场。
3.鼓励对建筑垃圾进行资源化应用,应用新技术将建筑垃圾加工制造成为新的符合相应标准的建筑制品,重新利用。
第三章公共厕所布局规划导则第十八条公共厕所规划1.城市公共厕所布局规划应对城市公共厕所现状的布局情况以及商业区、客运站、码头、体育馆、展览馆、广场、公园等人流集中的公共设施布局进行充分的调查,了解掌握当地卫生部门的发展建设计划。
2.根据城市性质和人口密度,城市公共厕所平均设置密度应按每平方公里规划建设用地3~5座选取;人均规划建设用地指标偏低、居住用地及公共设施用地指标偏高的城市、旅游城市及小城市宜偏上限选取。
3.城镇一般按城镇常住人口每2500~3000人配套1座公共厕所。
此外,集贸市场、长途客运站等人流集中的公共设施应配建公共厕所。
4.公共厕所建筑面积应根据人口流动量因地制宜,统筹考虑。
可根据周围具体情况尽可能结合公建和生活区统一布置,建筑面积规划指标规定如下:(1)车站、码头、体育场(馆):15~25㎡/千人;(2)广场、街道:2~4㎡/千人;(3)商业大街、购物中心:10~20㎡/千人;(4)居住小区内6~10㎡/千人。
5.每座公厕建筑面积30~120㎡,独立式公厕用地面积60~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