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主城区分区规划编制导则(试行)重庆市规划局二○○九年八月前言2007年6月,重庆市被批准为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9月,国务院又批准了《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2009年1月,国务院正式出台了《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进一步为重庆发展指明了方向,重庆的城乡规划也随之研究确立了新的编制体系。
主城区分区规划是总体规划目标原则得以空间落实的一种形式,是上承总体规划,下启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的重要规划层次,在《重庆市城乡规划条例》中,也明确了其应有的法律效力。
为进一步加强对主城区分区规划编制的指导,重庆市规划局组织相关单位制定了《重庆市主城区分区规划编制导则(试行)》,明确了深度要求,规范了成果形式,在此重点强调重庆市分区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一是分区规划是覆盖全部行政辖区、统筹城乡的全域规划。
需要加强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规划的衔接,在城区部分规划需符合国家《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关于分区规划的深度要求;二是分区规划是指导城市建设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镇、村规划的重要依据。
需要进一步对总体规划及密度分区规划等提出的片区-街区职能定位、规模分解、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布局、城市形态分区等内容进行调校;三是分区规划在空间上按照建设用地规模、建设用地范围、备选控制用地范围统筹布局,在时间上按近期(2012年)、远期(2020年)、远景(x年)分期规划,既加强规划的刚性,也加强规划的包容性和适应性;四是按照《重庆市统筹城乡规划综合改革试验方案(纲要)》及其相关部委回函的要求,结合重庆实际,实事求是地分析解决因地形条件等因素制约造成影响重点地区发展的问题;五是分区规划要在城乡空间统筹、一体化布局上,以及实施动态调控机制上进行探索。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在城镇建设用地和集体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集中流转等政策创新方面做好空间准备。
本导则的主要内容有:1. 总则;2. 规划编制的基本要求;3. 区域城乡空间规划;4. 城区规划;5. 规划组织编制与审批;6.名词解释;7.附则。
根据建设部建标[2000]87号文《关于印发〈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管理工作的暂行规定》的要求,规划需用黑体字注明涉及相关国家标准强制性条款内容。
本导则在实施过程中,如发现需要修改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提供给重庆市规划研究中心(单位地址:重庆市渝中区朝东路1号;邮编:400011),以便在今后修改时参考和吸纳。
本导则主编单位:重庆市规划研究中心目录一、总则 (1)二、规划编制的基本要求 (1)三、区域城乡空间规划 (3)四、城区规划 (8)五、规划组织编制与审批 (11)六、名词解释 (11)七、附则 (11)附件1: (14)附件2: (16)附件3: (20)本导则用词说明 (21)一、总则1.0.1 为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以及《重庆市城乡规划条例(草案)》等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加快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有效实施《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指导主城区范围内分区规划的编制工作,特制订本导则。
1.0.2 编制主城区范围内的分区规划应遵守本导则的有关要求。
1.0.3编制主城区分区规划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集约发展、依法管治”的原则,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1.0.4主城区分区规划原则上应包括区域城乡空间规划和城区规划两大部分,各区可根据各自的城乡布局在规划内容上有所侧重和增删。
1.0.5主城区分区规划指导各分区内控制性详细规划、镇、村规划以及其它涉及空间布局的专项规划等相关规划的编制。
1.0.6编制主城区分区规划应符合国家和重庆市现行的有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
1.0.7主城区分区规划期限分近期、远期和远景规划三个阶段,原则上远期规划年限与总体规划一致,远景可展望到2030年,甚至X年。
1.0.8编制主城区分区规划应当以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为依据,与各分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土地利用等规划相协调,在各分区范围内综合协调落实各方面的空间布局要求。
1.0.9编制主城区分区规划应当强化城乡功能与空间的有机整合,突出城乡空间资源的保护与综合利用,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
1.0.10主城区分区规划的成果应当包括规划文本、图纸及附件(具体成果要求详见附件1)。
在规划文本中应当明确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二、规划编制的基本要求2.1 编制重点2.1.1根据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提出的发展战略、功能布局、设施体系、空间管制等要求,结合分区实际,评价发展条件,明确分区发展目标、空间发展战略与实施步骤,落实空间布局。
发展目标应突出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经济效率、社会公正等方面要求。
2.1.2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1)分类统一,指标衔接。
结合城市用地分类标准与土地利用规划标准,引入城乡全覆盖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创新建立城乡统一的用地分类。
处理好独立工矿用地、对外交通用地与城市用地的关系,做好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在指标上的衔接。
(2)布局协调,时序衔接。
将城乡现状、近期、远期和远景等建设用地范围落实在土地利用规划图上,结合土地占补平衡、土地流转等相关政策措施,明确城镇建设用地的近、远期发展边界,并建立实施动态调控的弹性利用机制。
2.1.3深化、优化各项社会设施、基础设施规划的布局。
(1)落实市、区、居住区级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环境卫生等设施的布局、规模和标准。
(2)落实总体规划和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确定的港口、铁路、公路、空港、城市道路、城市轨道、交通换乘枢纽等交通基础设施在区内的布局及设施用地,协调与铁路、港口航运、航空港、公路等交通主管部门编制的各行业规划的关系。
(3)落实供排水设施的布局,重点协调上下游之间水源保护与设施布局的关系,从流域规划、区域水系规划出发协调城乡供排水系统,处理好跨区域引水及水源地的保护。
(4)深化完善城镇防灾、能源供应、信息网络设施等规划布局要求。
2.1.4重点做好城乡建设用地的布局,落实城乡总体规划在分区内的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的布局要求,为控制性详细规划、镇、村规划编制提供规划依据与技术支撑。
2.2 编制前期工作编制主城区分区规划,应对城乡空间现状、相关规划实施情况与发展条件进行评估。
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分析分区资源条件的基础上,对涉及到城乡总体规划确定的规模、空间结构调整,分区资源环境条件及空间发展等重大问题应进行专题研究。
三、区域城乡空间规划3.1城乡统筹发展战略3.1.1发展定位重点明确分区在重庆市域层面和主城区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各区性质和职能。
在城乡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深化分区产业功能定位、空间发展定位和形象风貌定位等。
3.1.2发展目标明确统筹城乡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空间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等目标。
3.1.3发展战略提出解决城乡统筹发展核心问题的规划思路和策略。
其中位于人口、经济、建设高度集聚的城区,应提出与相邻行政区域在空间发展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进行协调的建议。
3.2城乡人口与城镇化3.2.1人口规模预测合理预测规划期内总人口、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的规模、分布情况。
3.2.2城镇化水平确定规划期内的城镇化发展水平,提出适宜的城镇化道路、推进时序和途径。
3.3城乡用地布局规划3.3.1空间规划结构规划应制定城乡空间发展原则、明确城乡空间规划结构和用地功能布局。
3.3.2土地利用规划明确分区内的建设与非建设用地的规划目标、分布和利用情况,在发展规模、布局、实施时序上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定性指标衔接。
3.3.3建设用地规划依据城乡总体规划,合理配置分区建设用地规模,明确城区规划近、远期建设用地范围、建设控制用地范围和规模,明确镇的建设用地规模和村建设发展控制原则。
3.3.4非建设用地规划非建设用地的规划控制应参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成果,明确耕地、林地、园地、其他农用地、水域等非建设用地的范围,重点明确基本农田、自然保护区(如珍稀动物、江河湖泊、湿地、滩地等)、水资源保护区、生态公益林、水源涵养区等的范围,对山体、平原、滨水、城郊绿化及区域性生态绿化廊道等,提出空间形态的保护要求。
3.4城乡产业布局规划3.4.1 产业发展原则、目标与策略依据各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规划应明确产业总体发展原则、分阶段的发展目标和策略。
3.4.2 产业总体布局框架规划应明确区域内三次产业发展的总体布局框架。
3.4.3 城乡产业协调规划规划应提出城乡产业协调发展的目标,包括区内和各区之间的协调。
3.5城乡综合交通规划3.5.1交通发展目标和策略规划应阐明城乡交通发展定位和趋势,提出城乡交通发展的规划原则、目标和发展策略,统筹协调城乡之间以及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之间的关系,制定切实落实公交优先的规划方案。
3.5.2对外交通规划确定航空、铁路、公路、水运等对外交通的布局以及相应的站场、港口等设施位置、规模和用地边界。
3.5.3公路网规划规划布局区域内骨架公路和农村公路网络体系,明确省道、县道、乡道等各级公路的技术等级标准。
3.5.4公路客、货运站场设施规划以区域公路网为依托,合理布局城区客、货运站点,制定镇村站场设施配置原则。
结合区域产业规划布局,确定区域物流设施的布点和规模要求。
3.6城乡市政公用设施规划3.6.1供电工程规划预测分区供电负荷;确定分区供电电源方位;选择分区变、配电站容量和数量;进行高压配电网规划布局。
3.6.2通信工程规划明确通信、邮政、广播电视工程规划目标;按照有关规范要求,合理预测分区和城区的需求容量,统筹规划通信设施发展规模和布局;确定邮政设施标准、服务范围,布局主要局所网点。
3.6.3燃气工程规划确定燃气输配设施的分布、容量和用地;确定燃气输配管网的级配等级、布局输配干线管网;估算分区燃气的用气量;确定燃气输配设施的保护要求。
3.6.4给水工程规划估算分区用水量;进一步确定供水设施规模,确定主要设施位置和用地范围;对总体规划中供水管渠的走向、位置、线路进行落实或修正补充,估算控制管径。
3.6.5排水工程规划估算分区的雨水、污水排放量;按照确定的排水体制划分排水系统;确定排水干管的位置、走向、服务范围、控制管径以及主要工程设施的位置和用地范围。
3.6.6环卫设施工程规划估算规划区内生活垃圾、医疗垃圾等的产生量,提出垃圾处理目标,明确垃圾处理厂(场)、大型转运设施位置和用地规模,提出危险废弃物的处理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