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四环”教学法,提高教学质量
泾阳县吉元小学张宁
我在教学中,适应新课程改革,运用我校目前普遍推广的四环教学法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教学走出困境,获得了较好效果。
一、自主学习
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改进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是其它能力的基础)。
自学指导,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能够真正体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达到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双重效果。
既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又充分体现了老师的主导地位。
学生自学前,老师还要做一番指导,如自学哪些内容?怎样思考?与以前哪些知识相联系?应注意哪些问题?重点思考什么?难点是什么?等等。
自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借着原有的知识,独立去理解、思考问题,思维可以尽情放开,突出了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自学中,学生要独自理清思路,把握课本内容。
思考出的结果要记下,对于不理解的地方,也要做上记号,便于交流补充。
这样,使学生逐渐养成了自学的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学时,老师强调学生应注意几点: 1、要注意相关知识的联系,自学时,应结合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思考;2、把课本上重点内容用笔勾划出;3、将不理解的内容做上记号。
学生自学时,展示出自学思考题,让
学生先独立思考。
边自学边思考。
自学思考题要体现出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具有一定的逻辑性。
在这一过程中,表面看起来班级是静的,事实上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这一环节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教学理念,不再视学生的头脑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调动了起来,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学生适应知识型社会的能力。
我认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多向学生强调这一过程的重要性,并辅之以相应的反馈性语言,如某某自学的很认真,某某没有认真自学等类似的语言从而使学生的注意力尽可能地保持在课本上,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二、激发兴趣,合作交流
学生自学一段时间后,老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自学思考题,并记下讨论结果。
每位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对课本内容,都有自己的见解,思考问题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
在小组内,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发言,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经过辩解、讨论,相互取长补短,逐渐形成统一意见。
然后,在老师组织下,分小组发言(每组选一名代表),交流思考题的答案,进一步交流补充。
老师再进行点评,对学生的不同表现作出评价。
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对问题的认识更加全面。
同时,在小组讨论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也逐步培养了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
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知识的外化和内化两个方面,就知识的内化而言,教师要求学生要认真思考,以便能找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从而高度概括所学生知识;就知识的外化而言,教师要让学生在用语言表达自己对本节课知识的概括时,力争做到语言清晰流畅,凝练准确。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可以同时得到提高。
我认为这样的训练可以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学思考、分析讨论,很容易归结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结构体系。
三、达标检测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做相应的练习,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以达到温故知新,举一反三。
要求学生以独立思考为主,可以适当讨论。
然后,学生分别发言,老师点评。
让学生独立思考1--2分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分别发言,老师点评。
学生总结时,不要求固定统一的语言格式,要求根据学生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掌握的内容,变课本知识为自己的知识,从而达到认识知识的升华。
为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让学生做目标检测题。
检测题难易要适度,要有利于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独立思维能力等。
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当堂完成,老师巡视,当堂评改,并作出评价。
总之,未来社会难以在社会中生存的人不是没有知识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
“四环”教学模式恰恰体现了在老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