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趣歌剧:是由18世纪那不勒斯歌剧(正歌剧)发展而来,是正歌剧两幕之间穿插的一些短小的音乐喜剧即幕间剧逐渐发展并脱离正歌剧独立演出,以清宣叙调代替说白。
……意大利的趣歌剧,西班牙的通纳迪亚(说白)。
较成熟的趣歌剧代表是:佩尔格莱西(1710-1736)《婢作夫人》(《高傲的囚徒》的幕间剧),他是后期那不勒斯歌剧乐派的代表人物。
贡献:使男低音走上舞台,并创造了“终曲合唱”形式。
二、格鲁克歌剧改革:他的第一部改革歌剧《奥菲欧与尤丽狄西》,第二部《阿尔切斯特》后期:《阿尔米德》最后杰作:《伊菲姬尼在陶里德》。
改革思想:将淳朴自然的音乐与戏剧紧密结合,用伴奏的宣叙调代替清宣叙调,是音乐的发展更为连贯,并把体现戏剧的真实性放在首位,歌者表现技艺要服从于真实性,追求自然清新,朴实无华的音乐思想。
三、交响曲:思想:交响曲是有管弦乐队演奏的奏鸣曲,通过种种音乐形象的呈现对比和变化发展,来揭示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人们的思想心里和感情体验,是一种音响丰富,色彩绚丽,富有戏剧性和表现力的大型管弦乐套曲。
结构:一乐章:奏鸣曲式的快板,二乐章:抒情的慢板,柔板或广板,三乐章:小步舞曲或谐谑曲,四乐章:快板或急板的终曲。
(曲体:交响曲的前身是巴洛克时期的意大利歌剧序曲,18世纪上半叶作曲家们采用意大利歌剧序曲快-慢-快结构谱写管弦乐作品,并称之为交响曲。
古典主义时期,交响曲得到了真正的确立与发展,主要归功于曼海姆、柏林赫维也纳乐派。
曼海姆乐派奠定古交响曲四乐章结构,形成快板-行板-小步舞曲-快板终曲的交响套取形式。
18世纪后半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海顿对交响曲进行了改革,发展并完善了这种形式,后由贝多芬将其推向顶峰。
浪漫时期交响曲有一定的发展,其特征为:内容具有文学性、标题性、曲式结构自由、乐章数目不定等,乐队编制庞大,音响华丽丰满,民族风格浓郁。
20世纪,交响曲受各种音乐思潮的影响,构思独特,乐队编制有大有小,音响复杂多变,风格多样。
以德彪西、斯克里亚宾、斯特拉文斯基、勋伯格、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梅西昂、欣德米特等等作曲家为代表。
)四、曼海姆乐派:18世纪中叶,德国曼海姆的普法尔茨选候帝卡尔,泰奥多尔的宫廷集中一批音乐家,以“约翰。
施塔米茨”为首。
开创了新的乐队音乐风格,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交响音乐奠定了基础。
新音乐风格的特征:1用渐强渐弱代替当时流行的强弱对比;2使用出其不意的特强;3在高潮之后突然全体休止;4废除赋格式的模仿,改复调织体为主调织体,突出小提琴的旋律;5使用弦乐器上的颤音、震音和大幅度的分散和弦快速进行;6写出全部乐队声部代替通奏低音。
影响:曼海姆乐派的作曲家,所作交响曲已经在“快-慢-快”三乐章中加入了小步舞乐章,并在快板乐章中引进了对比主题和主题的展开,为古典主义奏鸣曲式打下基础,虽然此时交响曲存在着结构散漫的弱点,音乐也不脱洛可可风格的伤感气息,但是为古典主义交响曲有不可磨灭的地位意义。
五、海顿:奥地利作曲家,“交响曲之父”“弦乐四重奏之父”1797年创作了奥地利国歌,并把国歌的旋律用作c大调弦四重第二乐章(变奏曲)的主题。
同年创作了清唱剧《创世纪》(英诗人弥尔顿《失乐园》)。
1801你那清唱剧《四季》(苏格兰诗人詹姆斯汤姆森的诗)。
作品:108首交响曲,第101首《时钟》、第103首《鼓声》、第104首《伦敦交响曲》《中午交响曲》(为19世纪的标题交响曲开了风气之先)《告别交响曲》《巴黎交响曲》,室内乐:84首弦四重。
《太阳四重奏》《俄罗斯四重奏》52首钢琴奏鸣曲,20多首独奏乐器协奏曲。
歌剧20.清唱剧8,弥撒12.艺术成就:(1)、奠定了交响曲的结构形式,在《“伦敦”交响曲》中,将四个乐章和曲式最终确立下来。
(2)、确立了弦乐四重奏的体裁特征,形成了与交响乐相同的四个乐章模式,主题有了更大的扩展,织体摆脱通奏低音的依赖,把大提琴放到旋律主奏乐器的位置,不只强调第一小提琴的作用,使四个声部协调统一。
(3)、创作了一批脍炙人口的佳作。
六、莫扎特“奥地利“音乐神童”他是脱离教堂、宫廷,走入“自由音乐家”行列的先行者。
歌剧创作:1歌唱剧,即德国民族喜歌剧《后宫诱逃》、《剧院经理》《魔笛》和少年作品《巴斯蒂安与巴斯蒂安那》;2意大利正歌剧:《伊多梅内奥》《狄托的仁慈》和少年时《蓬特山之王米特里达特》;3意大利趣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女人心》及早期《装疯卖傻》《假园丁》。
四大杰作《费加罗的婚礼》《唐,乔凡尼》(唐璜)《女人心》和《魔笛》。
全都创作于1786-1791年。
莫扎特对音乐的最大贡献体现在歌剧领域,他继承了格鲁克歌剧改革的思想,但又与其不同,主张“诗必须服从音乐”,以音乐至上的原则创造了一部部世人为之震撼的作品,他的《魔笛》为德国歌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费加罗的婚礼》成为喜歌剧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七、浪漫主义音乐的总体特征?浪漫主义题材多是中世纪英雄的冒险经历等,18世纪“浪漫”用来比喻与现实对比的想象中的世界,和“幻想杜撰也想不可思议”等词义相近,在演化为个性化,情感化的艺术特征。
强调主观情感,彰显个性,音乐体裁形式灵活,在古典曲式的基础上扩大交响乐、奏鸣曲等曲式结构,出现多种形式的标题音乐,与文学、戏剧、绘画舞蹈等姊妹艺术联系紧密。
音乐语言丰富,重视各种和声色彩的运用效果,个性化的音乐语言,常常不拘束与传统,风格各异,民族音乐星期,扩展创新领域。
1、从风格上看:作品强烈张扬主观情感和个性特征,每个作曲家的作品都带有个性化的烙印。
2、从文化传统上看:作品强调民族观念,作曲家的创作普遍根植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之中,尤其是浪漫晚期。
3、从体裁上看:打破了古典音乐程式化的限制,出现了表达明确意图的“标题音乐”、多乐章交响乐、单乐章的交响诗和特性小曲等体裁。
4、从具体音乐要素上看:a、旋律的乐句组成不受固定形式束缚,趋向不对称的自由化形态,抒情性加强。
b、和声的结构进行了扩展,不协和和弦广泛使用。
C、常采用半音转调和远关系转调,晚期作品给人以调性模糊不清,但以主调为主。
d、力度、速度变化强烈,这些表达情感张力的元素所造成的强弱对比成为这个时代特点。
e、曲式结构自由多变,作曲家只注重内容和主观的表现,打破古典时期严格的逻辑性曲式。
八、韦伯: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创始人。
代表作《自由射手》是德国第一部浪漫主义歌剧。
取材于《鬼怪小说》。
并启发了瓦格纳的《漂泊的荷兰人》的创作,他的《欧丽安特》启发了瓦格纳《罗恩格林》的创作。
钢琴作品《邀舞》九、柏辽兹对交响曲的贡献?法国作曲家、指挥家、音乐评论家。
于19世纪致力于标题音乐创作,在标题交响乐方面突出。
贡献:1对标题交响乐作出了重大贡献,是浪漫时期标题交响乐的创造者,他力图把音乐文学化,用音乐语言来表达文学中生动具体的形象。
2内容取材:内容多为自传性的,强调个人的自我表现;用“固定观念”贯穿全曲,并用主题变形的手法是“固定观念”移步换形,随机应变。
3结构:他的交响曲摆脱了传统交响曲四乐章的结构,乐章的数目视具体内容的需要而定。
他的作品体现出音乐与文学,音乐与戏剧结合的理想。
(关注他的《幻想交响乐》五个乐章)4配器:充分发挥交响乐队中各种乐器的表现性能,以满足抒情写景的技术要求。
十、门德尔松:德国作曲家,1809-1847代表作:序曲《寂静的海和幸福的航行》(歌德的《诗歌集》《大海的寂静》和《幸福的航行》《仲夏夜之梦》(依据比亚的作品)《芬格尔山洞》。
《苏格兰交响曲》清唱剧:《圣保罗》和《以利亚》《宗教改革》交响曲。
《e调小提琴协奏曲》注:世界四大小提协奏曲:贝多芬,门德尔松,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
对标题性序曲的贡献:是他最富创造性的体裁,是专为音乐会对立演奏而写的管弦乐曲,融合了古典形式与浪漫风格,保留纯音乐的严格形式,单乐章的奏鸣曲式与文学历史的情节性,大自然景色的描绘性主题相连,创作了7首。
48首《无词歌》是门德尔松最流行的钢琴作品。
贡献:1、创作上,首创了高雅纯净、形式短小的钢琴曲《无词歌》;对标题交响乐作出了贡献,创作了《仲夏夜之梦》序曲、《苏格兰交响曲》、《意大利交响曲》等。
2、音乐启蒙上,使人们遗忘了几乎一百多年的作品——巴赫的《马太受难曲》重放光芒,使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巴赫。
3、音乐教育上,创办了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莱比锡音乐学院。
十一、李斯特(匈牙利)交响诗定义:由匈牙利音乐家李斯特首创,是一种单乐章的乐队作品,常根据奏鸣曲式的原则自由发挥,多以文学作品或故事为题材,采用标题音乐形式。
代表作品:《塔索》、《前奏曲》《普罗米修斯》交响曲《浮士德》《但丁》《钟》《鬼火》等。
交响诗是李斯特对西方音乐最重要的贡献,为了用音乐来融化这些诗歌内容而创作了一种新形式,它不是简单的“标题音乐”每部交响诗上所配标题的关系不重描绘,更多是一种寓意深长的情感体验,突出的是原作那显现或隐含的诗意及作曲家内在的情感体验。
十二、瓦格纳德国乐剧创作:1851年完成最重要的艺术哲学论文《歌剧与戏剧》奠定了乐剧理论基础。
乐剧,是一种戏剧、诗歌、音乐高度融合的体裁,其中戏剧是目的。
音乐是手段,手段必须服从于目的,乐剧中诗的基础原是民间幻想创作的神话,传说,乐剧作为一部完整的艺术品,为了照顾整体,必须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个体,即约束构成乐剧的各种艺术。
作品:歌剧:《黎恩济》《漂泊的荷兰人》;桥梁:《汤豪舍》《罗恩格林》;乐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纽伦堡的名歌手》《帕西法尔》。
十三、马勒(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原籍波西米亚)代表作:早期歌曲《旅人之歌》《少年魔角》中期:《亡儿之歌》第八交响曲《千人交响曲》后期:《大地交响曲》第九交响曲(内容是李白孟浩然王维的诗)。
和未完成的第十交响曲。
十四、浪漫主义歌剧法国喜歌剧:肇始于18世纪,19世纪有很大发展,首先是法国歌剧作曲家布瓦尔迪约和埃罗尔德作品中表现出浪漫主义倾向。
布瓦尔迪约的《白衣夫人》。
法国喜歌剧发展为趣歌剧。
在19世纪5060年代,与意大利趣歌剧不同,它是一种诙谐风生的,讽刺性的喜歌剧,有说白而不唱宣叙调,创始人德裔法国作曲家奥芬巴赫。
《地狱里的奥菲欧》《美丽的海伦》。
真实主义歌剧:19世纪末,欧洲文学界、戏剧界和音乐界掀起一股真实主义思潮,强调描写下层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着眼于感情冲动下产生的激烈行动,常以情变,妒杀为题材,现代怂人听闻的电影和电视剧就脱胎于此。
真实主义文学和戏剧代表人物法国的左拉,福楼拜,挪威的易卜生,歌剧代表人物,意大利的马斯卡尼,莱翁卡瓦洛,普契尼,乔尔达法国,夏庞蒂埃。
十五、民族乐派:格林卡:俄罗斯作曲家,俄罗斯音乐的奠基人,被称为“俄罗斯音乐之父”。
代表作《伊凡。
苏萨宁》是具有高度艺术水平的第一部俄罗斯歌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