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防灾避险绿地规划中的植物选择

城市防灾避险绿地规划中的植物选择

浅析城市防灾避险绿地规划中的植物选择
摘要:城市防灾避险绿地不仅是城市的植被景观风貌,而且
也在受灾时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庇护空间。

在对城市防灾避险绿地进
行探讨的过程中,如何做到利用植物的选择来达到城市绿地整体景
观性、生态性及安全性的结合统一,是值得我们学习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城市绿地规划;防灾避险;植物选择
中图分类号:tu984.116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城市严重灾害除了引起建筑物及构筑物的破坏之外,同时也会
引起其他次生灾害或衍生灾害。

一般来说,由地震本身造成的直接
损失往往小于因地震所产生的次生灾害所造成的间接损失。

1923年
关东大地震,220处大火连续燃烧3天,70%的居民房屋烧毁[1]。

而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如火灾、水灾、爆炸、有毒气体泄漏、放
射物扩散等)使得7万人丧生,这占了关东大地震中人口死亡率的
一半以上,因此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所产生的危害极大。

而据调查,
一半以上受灾区域的大火被城市中硬质铺装广场、大型水体、公园
绿地等控制并熄灭。

其中,公园绿地因其特殊性能够防止受灾面积
的扩大,并且能够控制受灾区域影响的速度,这与其独特的植物群
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因此,防灾避险植物规划是城市防灾避险
规划中重要的一环,在进行城市防灾避险规划过程中,我们应重点
考虑到植物的选择。

1植物在防灾避险绿地中的作用
1.1减轻和防护灾害
灾害发生时植被有重要的防灾作用[2]。

可以防止、延缓火灾蔓延,减轻建筑物等倒塌或落物造成的灾害,起界标作用,并对居民避难生活有辅助效果[3]。

防灾避险绿地的树木根深叶茂,在发生地震时一般不会倒伏,能形成庇护空间,容纳受灾群众在其中避险及生存;在灾后树木也是搭建防震棚的主要材料;防火隔离带地震发生后往往伴随着火灾次生灾害的发生,大面积的绿地可以阻隔火势的蔓延,减少次生火灾的发生[4]。

同时防灾避险绿地地势较平整,适宜作为市民灾后临时避难场所。

如唐山大地震后,各公园绿地在抗灾避险过程中起到了巨大作用。

1.2能源提供
在灾难发生之后,能源的供给是所有城市规划都要考虑的。

除了备用电源水源等其他一些市政所配备的资源之外,植物也是很好的能源供给者,可以在备用能源的供给之上起到补助作用。

在城市灾害过后,为了避免任何隐藏的次生灾害,必要时会对受灾的区域断水断电。

而城市震灾避险绿地中的游泳池和人工湖便可成为避灾民众的唯一水源。

同时绿地中落叶乔木的树木枯枝、灌木成为灾民临时的燃料,为居民提供了能源。

城市内种植的具有观赏性的果树也能起到一定的支持作用。

灾害发生时期若在果树结实期内,其花
果能给受灾居民提供临时食物。

1.3保护绿色生命廊道畅通
在城市防灾避险规划中,应急避险通道是疏散人员抢救受灾地区的重要生命线。

如果通道周边植物设置不合理,将会直接影响到防灾避险实施的效果。

深根性树种对于支撑住倒塌的房屋有一定帮助。

由于其根系发达,树木并不会整体倒伏,并且在成列种植的绿化带的控制下,即使沿街建筑物倒塌,也不会对路上的行人和车辆构成太大的威胁;同时一定距离的绿化带也能确保绿色生命廊道的畅通。

2当前防灾避险绿地植物运用的不足之处
2.1防灾避险绿地植物种类功能薄弱
在现行的规划中,城市防灾避险绿地建设在诸多灾难的发生下
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功能仍显得薄弱。

现今城市绿地规划大都从城市景观营造的角度来进行的,还有一些绿地规划只重视绿地的数量,而没有注重绿地的质量,及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对于居民的使用和安全方面考虑不多,对防灾避难的功能考虑更少。

2.2树种的选择只考虑其观赏性,并没有兼顾考虑其在防灾避险绿地中的必要性
根据国家《防震减灾法》,充分发挥城市绿地中所选择的树种的防灾、减灾功能,并纳入城市防灾、减灾规划,是绿地系统规划应当考虑的内容之一[5]。

而防灾避险绿地要发挥防灾与避险的功能,
不但需要构建良好的道路体系,也要在树种的选取上充分考虑防灾避险的功能需求,同时满足对不同避难人群的关怀。

3防灾避险绿地植物选择原则
3.1生态性原则
防灾避险绿地树种选择需要符合生态需求。

大体需符合“适地适树”生态原则,符合当地的气候特征和土壤自然条件,以乡土树种为主,部分采用引进和改良的外来树种,形成具有地方特征的植物群落;基调骨干树种选择以乔木树种为主;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速生树种和慢生树种相结合;以乔木为主,乔木、灌木、藤本、地被、草坪、花卉相结合,形成稳定的生态群落结构;优先选择抗逆性强(防火、抗旱、耐水湿、抗病虫害等)的树种。

3.2具有防火和遮蔽功能
为了使受灾群众在临时避险地方安全,设计师在规划防灾避险绿地的时候,应尽量布置在居民住宅区附近的城市公园内,而且尽量将防灾避险绿地布置在各个避险绿地的边缘及绿色疏散通道处,形成围合的林带。

对于那些含有较多的树液和水分的树木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火势、阻挡火势的蔓延,因此防灾避险绿地中的主要植物都是能具有防火功能的。

为了能阻挡火势,也可以利用植物的遮蔽功能,通常是采用乔、灌、草结合的植物群落来种植。

4防灾避险绿地植物选择
规划防灾植被时,需按照市区的状况设定火灾规模,相应地规
划植被带的构成[6]。

考虑到人行需要,多选择常绿树种,乔灌草三层相结合,加强防护作用。

同时可创造性的选用特殊树种,利用其特有的特殊植物景观,起到更为明显的道路避险指示作用,有效快速引导人们安全疏散。

具体的,在选择防灾避险绿地的植物种类上,需要重点从防火类植物、防毒类植物、防风类植物和滞尘能力强植物来考虑。

4.1防火植物
在规划防灾避险绿地时需考虑设置防火隔离带,以保证发生火灾或是由于地震海啸的自然灾害等所导致的次生火灾,使城市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

基于美化环境和防火两种功能,防火植被区的树种需考虑对火焰的遮蔽率及抗火性能。

常用的阻防火隔离乔木有枇杷、水杉、悬铃木、国槐、枣、刺槐、夹竹桃、臭椿、小叶榕、三角枫、刺桐、红楠、榆树、槭树、喜树、苦楝、女贞、香樟、朴树、泡桐、三叶木、杜英、苏铁、楠木、青冈栋、棕搁、紫薇、柳树、山茶、景烈白兰、石楠、柳树、火炬树、灯台树、荷木、大叶相思、乌桕、银杏、法国冬青、海桐、广玉兰、罗汉松等。

其中防火能力最强的植物有:海桐、法国冬青、荷木、火炬树、乌桕等。

常用的防火隔离灌木则有鸭脚木、山茶花、海桐、冬青、桃叶珊瑚、杜鹃、十大功劳、八角金盘、小叶女贞、鹅掌柴、小腊、六月雪、金边六月雪、黄杨等(南方)。

4.2防毒植物
火灾或地震海啸引起的工业污染泄露或燃烧产生的毒废气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人身财产安全和灾后重建的速度。

所以在规划中适当选择使用具有抗性的植物将有利于减轻次生灾害有毒物质的传播
扩散与危害。

常见的抗二氧化硫植物有乌桕、大叶黄杨、臭椿、法国冬青、刺槐、黑松、鱼鳞松、紫椴、旱垂柳、冷杉、樟子松、榆树、海桐、山杨、白桦等;常见抗氯气的植物有黑松、樟子松、崩松、侧柏、白桦,落叶松、臭松、榆等;而常见抗氟化氢气体的植物有黑松、木槿、乌桕、樟子松、侧柏、刺梅果、小青杨、落叶松、白丁香、山楂、崩松、水曲柳等。

由此可见,法国冬青、悬铃木、乌桕、银杏、黑松、侧柏、榆树、樟子松、白桦等植物是常用的抗各种有毒气体的植物。

4.3防风植物
在城市防灾避险绿地中需要适当距离增加防风植物林带,确保风力不会扩大次生灾害或者衍生灾害面积。

主要的防风树种有:圆柏、青冈栎、麻栎、鹅掌柴、湿地松、山杨榉树、金钱松、灯台树、元宝枫、广玉兰、大叶相思等。

4.4滞尘能力强的树种
城市灾害发生的同时,会伴随着许多尘土的产生。

为了尽快恢复城市的绿化建设,在受灾时需要尽可能的确保植物正常生长,同时减少植物的损伤。

因此,在防灾避险绿地中应多选用滞尘能力强的树种,如:柏类植物(桧柏、龙柏等)、广玉兰、毛白杨、构树、
榆树、泡桐、臭椿、加拿大杨、法国梧桐、木槿、爬山虎、银杏等。

5结语
鉴于城市灾害及其产生的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给人们带来严重的伤害,城市防灾避险绿地更是园林规划与设计的重中之重。

城市防灾避险绿地应做到“平”、“灾”结合,确保其既能在平时成为人们游憩、娱乐和健身的好场所,更能在灾害来临时成为人们的庇护所,使之成为多种功能于一体的防灾避险景观综合体。

在城市防灾避险绿地规划建设时,加强防灾避险绿地植物的多样性和适宜性,提高防灾避险绿地的整体水平是今后我们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苏幼坡.日本防灾公园的类型、作用与配置原则[j].世界地震工程.2004(4).
[2] 章美玲.城市绿地防灾减灾功能探讨—以上海市浦东新区
为例[d].中南林学院.2005.
[3] 伊晓燕.城市防灾绿地体系规划研究—以乌鲁木齐市主城
区为例[d].新疆农业大学.2008.
[4] 申世广.基于避震减灾的城市绿地规划建设思考[j].林业
科技开发.2009(2).
[5] 刘海燕.基于城市综合防灾的城市形态优化研究[d].西安
建筑科技大学.2005.
[6] 施小斌.城市防灾空间效能分析及优化选址研究[d].西安
建筑科技大学.2006.
作者简介:黎明德(1972-),男,湖南株洲人,株洲市天元园林股份有限公司,园林工程师,从事园林花卉苗木培育工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