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病PPT课件
➢各系统改变
呼吸系统:急性期可发生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 消化系统:胃和十二指肠分泌功能降低,胃酸、消化酶、胰岛素减少。 泌尿生殖系统:男性睾丸、附睾炎,多为单侧充血水肿。女性可发生乳腺炎、输卵管炎、卵巢炎、子宫内膜炎等。
也可发生肾脏损害。 心血管系统:心脏血管损害以慢性患者多见。心肌炎、心律不齐,动、静脉炎等。
起病缓慢者前驱期症状类似重感冒。经口感染者常见颈部淋巴结肿大。 起病急剧者一般没有前驱期症状。
➢主要症状
发热:是常见临床表现之一,可见于各期病人,常伴有寒 战,关节肌肉痛、头痛、食欲减退以及大量出汗等症状。 热型不一,变化多样。
在抗生素普遍应用之前,波状热是典型的热型。波及波之 间短者3-5天,长者数周。近年来波状热型已较少见。
布鲁氏菌病PPT课件
一、布鲁氏菌病的几个概念
1、布鲁氏菌病 (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侵入机体,引起传染变态反应性人兽共患的传染病。
二、病原学
布鲁氏菌属() 包括6个种19个生物型。即:
羊种布氏菌( ) 1、2、3型
牛种布氏菌( ) 1、2、3、4、5、6、7、9型
猪种布氏菌( )
1、2、3、4、5型
沙漠森林野鼠种布氏菌( )
绵羊附睾种布氏菌( )
犬种布氏菌( )
三、布病的发病机理
感染过程:感染过程的形成及临床表现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布氏菌侵入途径、菌量、菌型、毒力和人体的生理状态。 感染过程大致分为五个阶段
淋巴源性迁徙阶段; 菌血症阶段; 多发性病灶形成阶段; 慢性布病阶段; 慢性纤维化阶段
细菌被吞噬细胞吞噬,布氏菌在胞内生 存并大量繁殖,淋巴结成为布氏菌的贮 存地,以此形成原发病灶
2、菌血症阶段
布氏菌在原发病灶大量 繁殖
冲破淋巴屏 障
进入淋巴流 和血流
病原体 血行播散
吞噬
吞噬细胞
当释放出的细菌超过细胞的 吞噬反应能力
细胞外繁殖
败血症
菌体破坏释放内毒素来自破坏白细胞等, 释放内源性致热 物质
局部组织炎症, 变性坏死
3、多发性病灶形成阶段
细菌随血流到达全身实质脏 器
多发性病灶或转移病灶
由于布氏菌主要在网状内皮系统的细胞内寄生,所以富有网状内皮 细胞的脏器,如肝、脾、淋巴结,骨髓等均可受累,病变复杂。
4、慢性布病阶段
肝、脾、淋巴结内布氏菌继续繁殖, 破坏
代谢产物、内毒素等 物质不断进入血流
骨关节系统:大关节关节炎,脊椎病变,骨骼病变。 软组织:纤维组织炎和脓肿。 神经系统:脑膜炎、脑炎和脊髓炎;神经痛、神经炎、神经根炎;植物神经系统紊乱。 感觉器官:眼视网膜血栓性静脉炎、视神经炎和视神经萎缩;听力减退等。
临床检验所见
➢
血液:
➢
血色素和红细胞:急性期变化不大,慢性期或有并发症存在时,有轻至中度低色素性贫
✓
慢性期局限于某一部位,以骶、骼、膝、肩、肘、踝等处常见,常因劳累或气候变化而 加重。
✓ 头痛、脑膜刺激症状、眼眶内痛和眼球胀痛。
✓ 神经痛:腰骶神经、肋间神经、坐骨神经
•乏力
✓ 这一症状为全部病人所具有,尤以慢性期患者为甚,患者自觉疲乏无力,能吃不爱动,故有人将此病称为“懒汉病”“爬 床病”。
•其它症状
各系统病理变化
骨髓:坏死、营养不良和纤维化。 肺:卡他性肺炎 泌尿生殖系统:间质性肾炎、肾小球肾炎。睾丸炎、附睾炎、子宫内膜炎 神经系统:中枢:脑膜炎、脑炎、脊髓炎;周围:腰骶后根和坐骨神经。 运动器官:骨、关节、肌肉、韧带均可受累;关节炎、滑囊炎和腱鞘炎。
四、临床表现
临床症状和体征 潜伏期:1~3周,平均为2周。 发病和前驱期症状:多数病例发病缓慢,发病急骤者约占10%。
毒血症反复发作
机体致敏
5、慢性纤维化阶段
部分病人,体内布氏菌虽被杀灭、感染过程停止,但仍可出现纤维化而形成的瘢痕性改变,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残 余症状,如关节强直等。
布氏菌
消化道 皮肤粘膜 呼吸道
急性期
慢性期
淋巴液
局部淋巴结
感染量大、毒力强 机体抵抗力弱
感染量少、毒力弱 机体抵抗力强
血行播散(菌血症、败血症、毒血症)
•多汗
多汗为布病主要症状之一,尤以急性期患者为甚。特别是晚上增多。及一般发热 疾病不同的是出汗相当严重,体温下降时更为明显,常可湿透衣裤,使患者感到紧张、烦 燥,甚至影响睡眠。大量出汗可以导致虚脱。
•骨关节肌肉等疼痛
✓ 急慢性布病患者都可以发生骨关节及肌肉疼痛。
✓ 急性期呈游走性,主要在大关节,疼痛剧烈。
变态反应(过敏反应):
是病理性免疫反应。指已致敏的机体再次遇到相同抗原的时候,发生反应性增高、免疫应答超常的现象,造成机体的 组织细胞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 根据变态反应发生的机理和表现形式,通常将其分为四型:
1、淋巴源性迁徙阶段
口腔中淋巴组织(扁桃体、舌根部淋巴组织) 咽后壁淋巴结、颌下淋巴结、颈部淋巴结 回盲部淋巴结 布氏菌沿淋巴管转移到相应淋巴结,往往见不到淋巴管任何病变。 在淋巴结中可见到增生性炎症,最后形成肉芽肿为特点的淋巴结炎。
多发性病灶形成 迁延性病灶 病灶外播散
治疗
布氏菌在淋巴 结内局限
隐性感染
痊愈
残余变态(消散、纤维化)
各系统病理变化
皮肤:原发性和继发性病变。 淋巴结:充血、浆液性渗出;增生性肉芽肿 血管系统:主要侵犯小动脉、毛细血管和毛细血管后静脉。血管内膜炎、血栓性脉管炎、动脉瘤及主动脉炎等。 心脏:特异性心肌炎、心包炎。侵犯主动脉瓣。 肝、脾:布氏菌性肝炎,网状内皮和淋巴增生引起肿大。
热型 波状热 低热 不规则热 间歇热 驰张热 稽留热 无热
例数 115 307 112 93 63 3 31
构成比(%) 15.78 42.11 15.36 12.78 9.33 0.41 4.25
布病患者在高烧时一般神志清醒,甚至自觉尚好,但体 温下降时自觉症状增多,并加剧,这种高热及病况相矛 盾的现象为布病所特有。
✓ 急性期患者可以产生极度的毒血症,血小板减少,心内膜炎。 ✓ 食欲不振,腹泻,便秘。 ✓ 慢性期患者有精神抑郁不振、表情淡漠,失眠,烦燥,畏寒喜暖,四肢发冷,阳萎,遗精,自觉手足发烧。
➢主要体征
皮疹:充血性皮疹,出血性紫斑 淋巴结肿大:淋巴结炎,化脓 骨关节变化:关节肿大,关节粘连,脓肿 肝脾肿大,黄疸 软组织肿胀:筋膜、健膜、关节囊、关节周围组织及肌肉肿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