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古代印度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古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文明历程;印度种姓制度;佛教的兴起和传播。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教义的相关材料,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对印度的初步了解,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情感态度价值观:归纳总结大河文明的产生与其地理环境的关系,正确分析大河对于古代印度文明形成的意义,大河文明相对应在政治上多是加强君主专制的国家。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印度早期文明的代表;种姓制度、佛教的产生及其教义难点:对于种姓制度的认识;佛教产生的背景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多媒体教学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印度这一名称起源于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后来西方人沿用了这一名称。
在我国的《史记》中把印度称为“身毒”,《汉书》中把它称为“天竺”,《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成为印度。
现在印度共和国的印地语的国名为“婆罗多”,起源于古代婆罗多族。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古代印度(二)讲授新课: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1、印度的地理位置: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是指今天的南亚次大陆,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印度河流域。
古代印度是指喜马拉雅山以南的整个南亚次大陆。
印度河流域东北倚喀喇昆仑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东南介印度塔尔沙漠,西北为阿富汗兴都库什山脉,西南为俾路支高原,南临阿拉伯湾。
2、气候特点:印度河流域属于亚热带气候,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特点,但由于东北部高山山脉的影响,使气候通常介于干燥与半干燥、热带与亚热带之间。
一年分为四季。
恒河和印度河,河水,定期泛滥,给两岸带来肥沃的土壤。
有利于农业生产。
3、古文明遗址约公元前3000年代中期,印度河两岸出现了一些城市国家。
已发现的古代印度城市遗址中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最为著名。
两个城市各有数万居民,城市经过规划,有下水道系统,对外贸易发展。
哈拉巴,印度河流域上古文明的城市遗址。
在今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境内。
考古学家在此发现公元前3000-前2000年代的青铜器文化遗物,包括火砖建筑、下水道、工具、陶器、艺术品等。
有卫城。
还发现刻在印章上的文字符号,迄今尚未完成解读。
其文明昌盛期已经入奴隶制发展阶段,与同期埃及、两河流域水平相当。
哈拉巴与摩亨佐·达罗等地的古迹,常被称为“哈拉巴文化”。
其范围西起伊朗边境,东近德里,北及喜马拉雅山南麓,南临阿拉伯海,估计占地130万平方公里,呈巨大的三角形,可称世界上面积最广的青铜文化。
哈拉帕出土的彩陶瓮摩亨佐-达罗(公元前2600年-前1800年),又称“死丘”或“死亡之丘”(Mound of the Dead),是印度河流域文明的重要城市,大约于公元前2600年建成,位于今天巴基斯坦的信德省的拉尔卡纳县南部,摩亨佐-达罗是世界上其中一个早期古代城市,有“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大都会”之称,该段时期的其他古文明包括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中国及克里特文明。
多认为是由古印度的白种雅利安人入侵之前达罗毗荼人(即矮黑人)所缔造的都市文明。
4、国家出现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
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印度北部逐渐出现了许多小国家。
雅利安人入侵路线。
雅利安人:在拜火教文献经典波斯古经《阿维斯陀》中,国王费里顿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图尔、二儿子萨勒姆和小儿子雅利安国王在年迈之际三分帝国,大儿子图尔统辖东部,演化成了图尔人是突厥人的祖先;二儿子萨勒姆统辖西部,是罗马人的祖先;小儿子雅利安执掌中南部,演化成了伊兰人(伊朗人),是雅利安人的祖先。
5、鼎盛时期:孔雀王朝(前324---187)前3世纪阿育王基本统一印度孔雀王朝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
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
农业和工商业都比较繁荣,出现了许多工商业中心城市,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阿育王孔雀王朝(约公元前324年-约前188年)是古印度摩揭陀国著名的奴隶制王朝,因其创建者旃陀罗笈多出身于一个饲养孔雀的家族而得名。
旃陀螺笈多赶走了希腊人在旁遮普的残余力量,逐渐征服北印度的大部分地区。
其在位后期击退了塞琉古王国的入侵,并获得对阿富汗的统治权。
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统治时期疆域广阔,政权强大,佛教兴盛并开始向外传播。
阿育王死后,他的儿子据地独立,原来在帝国内处于半独立状态的安度罗也在南部宣布独立。
孔雀王朝在恒河流域继续维持统治约50年。
约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末王被大臣普沙密多罗·巽伽所杀,孔雀帝国正式结束,该王朝是第一个基本统一印度的政权。
孔雀王朝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①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②农业和工商业都比较繁荣,出现了许多工商业中心城市;③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华氏城华氏城不仅是当时的最繁华的城市,而且是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二、森严的种姓制度:(1)雅利安人进入印度之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印度的等级制度,也叫种姓制度。
种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意为“肤色,品质”;第一等级婆罗门,即僧侣。
第二等级刹帝利,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握军政大权。
前者是人民的精神生活的统治者,后者是国家的世俗统治者。
第三等级是吠舍包括农牧民、手工业者,要向国家纳税,供养前两个等级。
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以奴隶为主。
随着主产和分工的发展,在种姓之外又出现了大批的不可接触者,即最受歧视和压迫的贱民,各个等级间职业世袭,互不通婚,界限森严甚至不能共食、共住。
梵天亦称造书天、婆罗贺摩天、净天,华人地区俗称四面佛(印度佛教中的大梵天王诸神众,特指色界初禅天之主,又称大梵天王),是印度婆罗门教的创造之神,梵文字母的创制者。
与毗湿奴、湿婆并称三主神。
他的坐骑为孔雀(或天鹅),配偶为智慧女神妙音天女,故梵天也常被认为是智慧之神。
在印度几万座印度教寺庙中供奉梵天的寺庙却极为少见,现存最有名的专门供奉梵天的地方位在拉贾斯坦邦城镇普须卡,在印度大多数是把梵天和毗湿奴、湿婆合画在一起供奉。
随着印度佛教的兴起,后被佛教吸纳为护法神之一,在南传佛教的东南亚,尤其泰国,得到很大的发挥,华人称之为四面佛,据说有保佑人间富贵吉祥的功能,在东南亚有非常多信众。
影响:等级制度渗透到印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在奴隶制的发展中,等级制度越来越引起人民的不满、婆罗门教日益遭到反对,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佛教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1、背景:公元前6世纪,印度进入列国时代,社会经济和政治发生变化;刹帝利等级地位上升,吠舍中出现富裕大商;种姓制度下婆罗门地位最高,引发不满。
2、佛教的创立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
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是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城释迦族的王子。
据说,他看到走投无路的乞丐、痛苦不堪的病人、暴露于荒郊的尸体时,心灵受到极大震撼,感到人生皆苦,于是下决心寻求解脱人生苦难的道路。
他离家修行,后来创立佛教,被尊为“佛陀”。
2. 佛教的教义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种姓制度;只有消灭欲望,忍耐服从才能到达“极乐世界”;“众生平等”“忍耐顺从”;“因果报应”早期佛教反对种姓制度,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因而也得到王室和一些富人的支持。
佛教提出“众生平等”,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教义通俗易懂,信仰的民众日益增多,一度成为印度的国教。
3、佛教的传播传播的原因:佛教的教义不承认神能主宰人的命运,因此佛教成为当时反对种姓制度的重要派别。
由于佛教教义对刹帝利和吠舍种姓的奴隶主有利,因此佛教的主要支持者是刹帝利和吠舍中的富人,他们大量捐款、赠园,使得佛教迅速传播。
公元前3世纪后,开始向外传播。
公元前1世纪,经中亚传到中国新疆,再传入内地,后又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
往南经锡兰传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
(三)、课堂小结:南亚的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又一个发源地。
印度是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
大约在公元前23世纪,这里出现了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等早期文明。
公元前1500左右,来自中亚的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在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
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在印度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它人为地把印度社会自上而下分为四等,等级不同,权利义务不同。
在反对种姓制度的斗争中,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了佛教。
(四)、课堂练习:1.孔雀王朝的国王阿育王属于印度种姓制度的哪一阶层?( B )A.婆罗门B.刹帝利C.吠舍 D.首陀罗2、图中反应古代印度文明成果的是( C )A B C D3.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将人分为四等①吠舍②婆罗门③首陀罗④刹帝利。
其中最高等级和最低等级的是( C )A. ①②B. ③④C. ②③D. ④①(五)、板书设计:第3课古代印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1、印度的地理位置:2、气候特点:3、古文明遗址4、国家出现5、鼎盛时期二、森严的种姓制度:1、种姓制度2、影响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1、背景:2、佛教的创立2. 佛教的教义3、佛教的传播(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