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半导体制造工艺_08扩散(下)
半导体制造工艺_08扩散(下)
Ftotal
Fdiffusion
Fdrift
D C x
mEC
, 以n型掺杂为例 内建电场
x
m q D
kT
kT q
ln
n ni
F
D
C x
DC
x
ln
n ni
DC
x
ln C
n ni
半导体制造工艺基础
第六章 扩散原理 (下)
10
N
D
p
N
A
n
由 np ni2
并假定杂质全部离化,有
C NA ND
tdrivein
3.7 109 cm2 1.51013 cm2 sec
6.8 hours
3)所需离子注入的杂质剂量
可以推算出 Q Cs Dt 4 1017 3.7 109 4.31013 cm2
该剂量可以很方便地用离子注入实 现在非常薄的范围内的杂质预淀积
半导体制造工艺基础
第六章 扩散原理 (下)
8
1、电场效应(Field effect)——非本征扩散
如果NA、ND>ni(扩散温度下)时,非本征扩散效应
✓电场的产生:由于载流子 的迁移率高于杂质离子, 二者之间形成内建电场。
✓载流子领先于杂质离子, 直到内建电场的漂移流与 扩散流达到动态平衡。
半导体制造工艺基础
第六章 扩散原理 (下)
9
所以,杂质流由两部分组成:
D eff A
D0
D
n ni
D
n ni
2
D eff A
D0
D
p ni
D
p ni
2
n型掺杂 p型掺杂
半导体制造工艺基础
第六章 扩散原理 (下)
14
1000 C下,非本征扩散系数:
DAs 1.661014 cm2 / sec
箱型
非本征掺杂扩散系数比本征掺
杂扩散系数高一个数量级!!
由于非本征掺杂的扩散系数在 掺杂边缘迅速衰减,因而出现 边缘陡峭的“箱型”分布。
第六章 扩散原理 (下)
16
1 )OED:对于原子B或P来说,其在硅中的扩散可以 通过间隙硅原子进行。氧化时由于体积膨胀,造成大 量Si间隙原子注入,增加了B和P的扩散系数
(1+2)Si+2OI+2V↔SiO2+2I+stress
A+I AI
半导体制造工艺基础
第六章 扩散原理 (下)
17
2)ORD:对于Sb来说,其在硅中的扩散主要是 通过空位进行。
CB
Cs
exp
x
2 j
4Dt
Cx,t
Q
Dt
exp
x2 4Dt
Dt
x
2 j
3104 2 3.7 109 cm2
4
ln
Cs CB
4
ln
4 1017 1015
该数值为推进扩散的“热预算”。
半导体制造工艺基础
第六章 扩散原理 (下)
5
2)推进退火的时间
假定在1100 C进行推进退火,则扩散系数D=1.5×10-13 cm2/s
6
4)假如采用950 C热扩散预淀积而非离子注入
此时,B的固溶度为2.5×1020/cm3,扩散系数D=4.2×10-15 cm2/s
该预淀积为余误差分布,则 Q 2Cs
Dt
预淀积时间为
tpredep
2
4.3 1013 2.510
20
2
4.2 1015
5.5 sec
即使 Dtpredep 2.31014 Dtdrivein 3.7 109
半导体制造工艺基础
第六章 扩散原理 (下)
15
3、氧化增强/抑制扩散(oxidation enhanced / retarded diffusion)OED/ORD
✓ 对于B,P来说,在氧化过程中,其扩散系数增加。
✓ 对Sb来说,扩散系数减小。
✓ 双扩散机制: 杂质可以通过空位和间隙两种方式扩散
半导体制造工艺基础
氧化注入间隙间隙和空位在硅中复合 硅中空位浓度减小Sb的扩散被抑制
I+VSis
表示晶格上 的Si原子
n C 2 4ni2 C 2
场助扩散方程:
F
hD
C x
其中h为扩散系数的电场增强因子: h 1
C C 2 4ni2
当掺杂浓度远大于本征载流子浓度时,h 接近 2。
半导体制造工艺基础
第六章 扩散原理 (下)
11
电场效应对于低浓度本体杂质分布影响更大
半导体制造工艺基础
第六章 扩散原理 (下)
2、两种特殊条件下的费 反应形成分凝相的最大浓度。
克第二定律的解及其特 点?特征扩散长度?
表面浓度恒定,余误差函数分布(erfc)。 随时间变化:杂质总量增加,扩散深度
C
x,
t
Cs
erfc
2
x Dt
增加
杂质总量恒定,高斯函数/正态分布
Cx,t
QT
Dt
exp
x2 4Dt
(Gaussian)。随时间变化:表面浓度下降, 结深增加
半导体制造工艺基础
第六章 扩散原理 (下)
2
费克定律解析解的应用
本征扩散时,理想边界条件下的解。实际情况需要修正,如: ✓高浓度 ✓电场效应 ✓杂质分凝 ✓点缺陷 ✓…
如何判断对费克定律应用何种解析解?
✓当表面浓度为固溶度时,意味着该分布是余误差分布
✓当表面浓度较低时,意味着该分布是经过长时间的推进 过程,是高斯分布。
半导体制造工艺基础
第六章 扩散原理 (下)
3
例题:CMOS中的p阱的形成。要求表面浓度Cs=4x1017 cm-3, 结深xj=3 mm。 已知衬底浓度为CB=1×1015 cm3。 设计该工艺过程。
离子注入 +
退火
半导体制造工艺基础
第六章 扩散原理 (下)
4
解:1)假设离子注入+推进退火 假定推进退火获得的结深,则根据
12
2、扩散系数与杂质浓度的关系
在杂质浓度很高
时,扩散系数不
箱型
再是常数,而与
掺杂浓度相关
扩Ct散方程x改 D写Ae为ff :Cx
半导体制造工艺基础
第六章 扩散原理 (下)
13
Ⅲ、Ⅴ族元素在硅中的扩散运动是建立在杂质与空位相互作用 的基础上的,掺入的施主或受主杂质诱导出了大量荷电态空位, 从而增强了扩散系数。
半导体制造工艺基础
第六章 扩散原理 (下)
1
上节课主要内容
预淀积+退火。预淀积:气固相预淀积
1、掺杂工艺一般分为 哪两步?结深?薄层电 阻?固溶度?
扩散或离子注入。Rs:表面为正方形的 半导体薄层(结深),在平行电流方向
所呈现的电阻,单位为 /,反映扩散
入硅内部的净杂质总量。固溶度:在平
衡条件下,杂质能溶解在硅中而不发生
但是预淀积时间过短,工艺无法实现。应改为离子注入!
半导体制7
影响杂质分布的其他因素
Fick’s Laws:
Only valid for
diffusion under
special conditions
Simplification !
半导体制造工艺基础
第六章 扩散原理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