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送东阳马生序_读后感

送东阳马生序_读后感

送东阳马生序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古人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至今我都没有真正读懂“勤”、“苦”的真正含义。

我自诩聪明绝顶,任何老师讲的东西,只需稍稍意会就能学透,于是乎,对学习很不用心,幸遇几位良师,成绩才没有下滑。

但当我读了《送东阳马生序》之后,我才发现自己错了。

宋濂,明朝著名诗文家、政治家,官至宰相。

年幼时家境贫寒,但勤勉苦学,终成一代文豪。

是勤奋、是信念、是执著成就了他。

宋濂“幼时即嗜学,”但“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只得“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且“计日以还”。

当读到“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依旧“弗之怠”时,我被他的勤奋和执着而震撼了。

想想自己的境况,较之宋公好上不止百倍,可面对学习,就是惰性十足,怕苦,下不了决心。

因而学业平平,所得知识就十分有限。

成年后的宋濂外出求学,那求学的艰苦,更是不可想象——老师态度的严厉,路途遥远,环境恶劣,在校生活的粗劣,都没有让他放弃刻苦求学的念头。

即使在与同舍生天壤之别的条件对比中,他“略无慕艳意”,依然执着于自己的信念,以“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聊以自我安慰。

他凭借着自己的勤苦专一,百折不挠,开创了自己的美好未来,实现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大转折。

这不正应验了“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吗?捧读在手,反复品味,书中的字字句句,每个细节,无不撞击着我的心扉,使我倍感羞愧,无地自容。

宋濂能在物质条件极度困窘,无师咨询的艰苦条件下顽强成才,身处条件优越的今天的我们,是不是该考虑考虑自己的未来呢?《送东阳马生序》的启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我想这就是《送东阳马生序》里想告诉我们的吧。

作者宋濂自幼家境便不好,没有书可以看。

但他即使是借别人家的藏书来看,也做到了遍览群书。

我们的学习条件比他有过之而无不及,却也未必及的上他所获知识的一半。

这难道不值得令人深思吗?宋濂甚至曾经走到过千百里以外的地方想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疑难,态度谦逊。

反观现在,我们只需花一分钟的时间打个电话便可以向老师请教问题,可又有多少人真正如此的好学呢?在考试之中,和宋濂住在一起的同舍生吃的穿的都比他好上千百,但他从未艳羡,只是因为获取了考试的资格而如此快乐,可见他是真正的热爱读书,以读书为乐趣,现在,又有多少人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呢?宋濂的勤奋好学,虚心求教,不应该让我们好好的反思一下吗?他当时的环境如此艰苦,如此凄凉,为了获得新的知识而不顾一切。

我们,环境优雅,不愁吃穿,家离学校也就半个小时的路程,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像宋濂那样求知好学,心灵澄澈呢?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像宋濂那样只为了得到新的知识而做出莫大的努力呢?其实,我们可以。

只要你想,没有什么不可以。

因为宋濂心中有求知的渴望,所以他可以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顾。

因为知识就是他的精神食粮,就是他漂亮的衣裳。

我们也可以像他那样,可以好好学习,可以为了知识不顾一切,可以心无杂念。

可是,我们做到了吗?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100字【第一篇:《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我读了一篇《送东洋马生序》的,这次给我了很多回忆,很多想法。

读了这篇后,我回想了自己是否像他一样能刻苦读书吗?能像他一样挨饿挨冻吗?还能像他一样求师艰难吗……所有8ttt8。

的答案只是一样的,一个字,是“不”字,我很像文中第二段的“诸生”那样的人。

又回想一下,我爸爸呢?我妈妈呢?对,没错!他们曾经介绍过,他们年轻时,家庭经济非常贫困,连一只布鞋、草鞋都买不起,学校远,只能赤脚走去,应有多么痛楚!但他们不放弃,他们认真学习,结果有一个这么好的家庭,他们还能把我养得白白胖胖。

读了这篇后,我心里只有惭愧,我有这么好的头脑,我读了九年,唉!一点没有进步,真遗憾!我现在dddtt。

已是高中了,我能否在三年内努力改变吗?那就看我的信念吧?【第二篇: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宋濂从小勤奋好学,家里贫穷,没钱买书来看,就常常向藏收的人家借,亲手抄录,和他们约定日期归还。

在非常冷的冬天里,砚台都结了坚固的冰,手指冻得没法屈伸,他仍然不敢懈怠、偷懒。

当他出外去追随老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大谷中。

酷寒的冬天、凛冽的冷风,大雪积了好几尺深,脚、皮肤都冻裂而不知道。

他博览群书,最终成为明代的大学士。

幼时抄书之艰,成年叩问之难,求师奔走之劳,住读生活之苦。

表现出宋濂的好好读书,刻苦学习。

他不被生活中的困难所打倒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第三篇: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作文】古人学习时与我们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他们的求学之路是否一帆风顺?这个读了《送东阳马生序》你就知道了。

《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是作者宋濂为了勉励同乡晚辈马君则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所写的一篇赠序。

文中写了作者得书之难,从师之艰和求学之苦。

令人不禁感叹作者的好学精神与苦学精神。

结合现在我们的生活,要比作者好上百倍甚至千倍。

不用千里迢迢去求师,也不用想尽一切办法去得书。

我们现在的条件优越,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想看书直接去书店买,到上学的年龄是会直接去学校报名,有老师来指导你。

可我们却唯一少了作者的好学精神与苦学精神。

文中写道:“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弗之怠。

”充分表现了作者学习的刻苦。

我们不用抄书,有充足的时间去读书,可是,有些同学却从未好好多过,他们与宋濂相比,多了一份优越,少了一颗好学的心。

【第四篇: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今天闲了点,工作和生活都在随意中,随便翻书,读了几遍了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颇有感触。

文中有一句话:“余则温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表现了作者对学习的痴迷,对衣着打扮的不在乎。

而我们呢?有些同学不比学习,只比吃,比穿,看谁打扮的“靓”打扮的“帅”,存在明显的攀比心理。

这样一来,学习成绩一定有所下降。

你可否想过,衣着只是一个外表,而内心的美才是最令人着迷的。

我们喜欢美丽,没有错,但不要过分追求美丽,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在内心上给自己增加美丽,有知识的人是美丽的。

我们应当学习作者,学习他那以学为乐的精神。

记住,用珠宝装饰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

同学们,看看《送东阳马生序》,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是美好的,告诉我们要拥有一颗好学的心,让我们一同努力吧,一同去展望美好未来,为了明天而努力奋斗!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300字【第一篇:《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经受磨难,也是一种享受。

这是我读完这篇文章的第一感触。

艰苦能磨练人的意志,磨难也是一种享受。

回顾我国历史,我们会发现,许多名人志士都是在逆境中养成,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意志。

而今天我要说的这个人叫宋谦,尽管他没有孔子那样伟大的成就,但他的精神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肯定的。

我想,他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与他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的磨难是分不开的。

放眼现实,我们又何尝能丢掉磨练的精神呢?正如孟子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只有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能真正树立起面对困难的信心。

“不经一番冰霜苦,哪得梅花放清香。

”这是我国著名表演艺术家俞振飞老先生在向演员们传授技艺经验时说的话,也是他发自肺腑的感受。

的确,宋谦的一生是一条不平凡的道路,在这崎岖的小路上,他洒下了辛勤的汗水,付出了艰辛的劳动,费尽了毕生的心血。

他是经过一番“冰霜苦”才终得“梅花放清香”啊!“自古英才多磨难”,人的一生几乎都要经受磨难,几乎都要经过吃苦,没有人会是一帆风顺的,如果换一种眼光看待生活的坎坷与痛苦,也许你会发现,磨难也是人生道路上的一种感受。

【第二篇:《送东阳马生序》的读后感】《送东阳马生序》是选自宋濂的《宋学士文集》。

文章先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求学的种种艰辛,然后联系马生求学的优越条件,这样,我们不难就可以得出其中之一道理:一个人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的专心与否。

文章中提到宋濂自己小时候读书的情况——“余幼时即嗜学。

学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在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宋濂小时候读书的环境是那么恶劣,家中无钱,问人借书,寒中抄录,而自己的学习态度是勤奋好学,刻苦钻研,专心求学。

因此,他后来有名望有地位,诗文成就高。

由此看来,一个人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的专心与否。

其实,学有所成并一定要在顺境中、逆境中、优越的社会年度中、机遇中才能达到的,最重要的也是自己,自己的专心与否。

外国有这们一则故事:贝多芬小时候跟外国的老师学唱歌和弹钢琴,由于贝多芬对弹琴方面有兴趣,学得比较好(若跟其老师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老师看好他,并想把自己毕生精力传授给他,但贝多芬的语言跟其老师的有所不同,导致他听不懂、理解不了。

因此,贝多芬在那时起,在练习弹琴之余,还要学老师的语言,他很认真——一天有20小时,他的眼睛是有光线射进去的。

皇天不负有心人,2个月之后,他根本把该语言学到七七八八了。

这样一来,贝多芬就可以得到老师的指导,最终在世界上有名义;有地位,对于第六交响曲,我想人人都有听过、闻过。

诚然,学有所成、成才不是三心两意,乱来就可以达到、实现的。

而是要努力、勤奋、艰苦、刻苦钻研,再加上自己对学习的专心。

【第三篇: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作文】在21世纪这个信息时代,要想有所作为,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唯一可行的办法是拥有大量的知识。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确实,知识就如同我们的手和脚,不可缺失。

少年大学生宁铂,从小酷爱读书,每天,他不看书就不舒服,甚至上厕所也要带上上一本书,晚上熄灯后还打着电筒看书。

因此,13岁就获得了数。

理。

化。

医学。

天文等各方面的知识,成为大学生。

有句话说:天才出自勤奋。

学习是艰苦的脑力劳动,要真正获得知识只有勤奋学习。

我国着名的数学家陈景润,二十多年如一日,全部身心沉浸在数学的海洋里。

每天只睡三个小时,不屈不挠地,勇敢地向着数学皇冠上的明珠行进,终于证明了1+2,登上了数学高峰,成了数学巨人。

他们的成功不都是通过勤奋的努力,掌握大量的知识而取得的吗?一个社会存在一定的贫富差距是正常的,而对于我们来说,虽然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但可以选择自己的未来。

人最出色的成绩往往是在逆境中做出的,思想的压力,甚至身体上的痛苦,都可能成为精神上的兴奋剂。

美国曾抽查了1000位财富在1000万美元的富翁,调查了他们的生活,结果发现,他们大都出生在普通人家,甚至有一部分人的少年是在贫民窟里度过的。

贫穷并不可怕,它有时也是一种财富,一种精神财富。

【第四篇: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明初的大文学家宋濂小时候酷爱读书,但是由于家里贫穷,只能向人家借书来用手抄录,他对待老师毕恭毕敬,他毫不畏惧求学路上的辛酸,生活环境的恶劣。

他一心求知,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艰苦卓绝,看到了坚持不懈,我也明白了:学习是一件长久且辛苦的事情,需要的是我们的勤奋!说道勤奋,我们就应该像宋濂一样,将勤奋当成一种习惯,在生活中,处处落实,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俗话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