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比较阅读中的常见比较点

比较阅读中的常见比较点

比较阅读中的常见比较点
比较阅读中的常见比较点
比较阅读是近年来高考语文试题的一种常见题型。

它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合并一起设计考题,从而考察学生阅读、分析、比较、评判能力。

指导比较阅读,让学生熟悉比较点是十分重要的环节。

设计题目一般从文章的“同”与“异”两方面来考虑。

1主题思想的比较
同一主题由不同的文章表现出来。

从求同的方面来说,可以从不同的文章中,受到同一种思想教育或艺术感染。

例如《孔乙己》和《范进中举》两篇小说内容不同,人物命运各异,但揭示科举制度罪恶这一主题是相同的。

《母亲的回忆》与《大堰河──我的保姆》,一为散文,一为诗歌,主题都是歌颂母亲并进而歌颂劳动人民。

从求异方面看:诗歌诉诸情感,小说诉诸形象。

这又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各种体裁、各种语言不同的特点。

不同的文章对同一事件持有不同的观点。

同是总结秦亡的原因,《过秦论》认为亡在“仁义不施”,《阿房宫赋》认为亡在“秦爱纷奢”。

同为总结六国灭亡的原因,苏洵认为:“弊在赂秦”,而其子苏辙则认为是六国“自相屠灭”。

究其异的原因,是各位论者写作动机不同。

贾谊欲朝廷行“仁义”,杜牧忧皇室大兴土木;苏洵痛朝廷贿赂辽夏,苏辙望宋王朝积极攘外。

通过这种分析,我们就进一步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2人物形象的比较
不同的文章常常刻画了同一类型人物。

例如《地质之光》、《钱学森──中国人的骄傲》、《“两弹”元勋邓稼先》都歌颂了中国知识分子献身科学、献身祖国的高尚情操。

这种求同比较,既让我们领略了一代人一类人的风采,又让我们学习到对同类人物不同的刻画方法。

更常见的是人物形象的同中有异。

《荷花淀》和《祝福》都写了妇女,但祥林嫂被旧礼教绞杀,而水生嫂则成长为抗日战士。

比较分析使我们认识了时代的进步。

同为门人食客的毛遂、冯谖、侯生,却展现出或自信或幽默而有远见或忠心耿直的个性,让人领略到人物性格的丰富多彩。

3语言的比较
把《文学和出汗》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友邦惊诧论》进行比较,可以概括出鲁迅杂文幽默辛辣的语言风格。

另一方面,同一作家也在不同作品中有不同的语言特色:《文学和出汗》是幽默讽刺,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则亦庄亦谐。

造成这不同的原因,是前者抨击反动文艺观,后者还有歌颂中国脊梁的立论部分。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风格与作品内容之间的关系。

比较语言还可以从表达方式,语体及风格的朴雅,句式的不同角度进行比较。

4结构比较
《药》和《夜》两篇小说,都用了双线结构,比较一下,可以具体感知什么叫双线结构,双线结构的作用。

《祝福》和《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都用了倒叙方法,比较求同,可以明了倒叙在文中的作用。

《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同为记游说理,前文先叙后议,后文则议—叙—议。

找出相异的原因,就可以悟出结构为主题服务的道理:《游褒禅山记》因游而悟理,故先叙而后议。

《石钟山记》则针对旧说先议后疑,再叙解疑,后议总结自己的认识过程,得出哲理的思考。

5写作手法比较
《茶花赋》、《白杨礼赞》、《松树的风格》内容迥异,但均托物言情,在对具体事物的描述中,引出象征意义。

通过求同比较,可以学会此类文章的一般写法,即对具体事物由形似
到神似,由实到虚地进行描写与抽象。

《西湖漫笔》、《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文二诗均写西湖美景,手法各异。

宗文层层衬托,最后由赞西湖进而赞新的生活和祖国之美。

苏诗议中带喻,而杨诗以点带面。

三人各展千秋,表现了写作手法的丰富多彩。

除了以上主要比较点之外,文章内容、形式诸要素均可比较。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比较训练时让学生明白以上比较点,结合具体作品深入理解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焦文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