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和正常值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和正常值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
与正常值
P波: 代表心房肌除极得电位变化
⏹形态:呈钝圆形; 在Ⅰ、Ⅱ、aVF、V4~V6导联向上,aVR导联向下
⏹时间:〈0。

12s
⏹振幅:肢体导联〈0.25mV, 胸导联〈0.20mV
P-R间期(P—R)
1、正常成人心率在60—100次/分时为0。

12~0.20s,(心电图纸上就是3-5大个)随年龄、心率不同而不等,年龄越小,心率越快,P-R间期越短。

(老年人<0。

22s)
2。

临床意义:
⑴P-R间期延长:常见于房室传导阻滞
⑵P-R 间期缩短:常见于预激综合征,交界心律,房室脱节
QRS波群(QRScomplex)
QRS波群:代表心室肌除极得时间、电位变化、
QRS波群正常值:
1时限:
正常成人<0。

11s
多数在0。

06~0。

10s
2 波形与振幅:
胸导联QRS波群正常图形:
正常心室除极始于室间隔中部,自左向右方向除极(方向:自左向右下);随后左右心室游离壁从心内膜朝心外膜方向除极(方向:自右向左);左室基底部与右室肺动脉圆锥部就是心室最后除极部位(方向:向左后)。

*ﻩV1~6得正常形:
V1~2:rS型,r/S < 1
V3~4:RS型,R/S ≈1
V5~6:以R波为主R/S>1
QRS波群正常值:
胸导联:A。

右室RV1〈1、0 mv
B。

左室RV5<2、5 mv,
RV5 +SV1<4。

0 mv(男) <3、5 mv (女)
肢导联:A、右室RavR〈0.5 mv。

B.左室RavL<1.2mv,RavF〈2.0 mv,
RⅠ<1.5 mv,
RⅡ+ RⅢ<4.0 mv ,
RⅠ+SⅢ< 2、5 mv
3 Q波正常值:(avR联除外)
时限<0。

04s,电压〈1 /4 R。

V1~2不应有Q或q波,但可为QS型。

4 低电压:
(1) 在6个肢导联中,每个QRS波群电压算术与均≤0.5mv,称为肢导联低电压;
(2) 在6个胸导联中,每个QRS波群电压算术与均≤0。

8mv,称为胸导联低电压;
(3)肢导联低电压加胸导联低电压称为低电压
肢导联低电压肢导联各QRS波群R+S〈0。

5mv、
广泛低电压肢导联各QRS波群R+S<0。

5mv
胸导联各QRS波群R+S〈0.8mv
5 R峰时间(R peak time):室壁激动时间V AT或类本位曲折时间
•定义:指QRS波群起点至R波顶端(peakofR wave)垂直线得间距。

•代表激动从内膜传至外膜得时间,反映心室壁得厚度、
正常值:
右室(V1V2) <0、04s
左室(V5V6) 〈0。

05s
J点(J point)
1。

J点:QRS波群终末与ST段起始之交接点, 反映心室除极结束,复极开始。

2。

P-J 间期:心房除极开始到心室除极结束之间得间期、代表心房、心室除极得总时间。

正常值<0。

26s。

测量:P波起点到QRS波群终点间得时距,包括P波时限、P-R段、QRS波时限。

S—T段(S-T segment)
ST段:自QRS波群终点(J点)到T波得起点间得线段,代表心室缓慢复极过程。

1。

正常时限: <0、15s。

2.与等电线在同一水平位上。

在等电线以下,称为压低;
在等电线以上,称为抬高。

正常压低:每个导联均〈0、05 mv;
正常抬高:肢导联、V4-6 <0、1mv;V1—2<0、3mv,V3〈0。

5mv。

3. 临床意义:
⑴时限延长:常见于低血钙(>0、16s)、
⑵压低大于正常值:常见于心肌缺血、损害、劳损,心动过速。

⑶抬高大于正常值:常见于心肌损伤,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包炎。

T波(Twave)
1T波: 代表心室快速复极得时间、电位变化。

2电压:在R波为主得导联中,T波不应小于同导联R波得1/10,(V3最高可达1。

5mv)。

3方向:T波方向大多与QRS主波方向一致,Ⅰ、Ⅱ、V4—6直立;avR 倒置;其余导联可向上、向下或双向。

4 形态:T波上升支缓慢,下降支迅速,双支不对称;顶光滑无切迹、
5临床意义:
⑴T波低平(〈1/10R)、双向、倒置:常见于心肌缺血,低血钾等。

⑵T波高耸:A 双肢对称、底窄,呈“帐篷状”,见于高血钾B。

如T大于R,且与ST段连续抬高,见于早期心肌梗死。

Q-T间期(Q—Tinterval)
QT间期:指QRS波群得起点至T波终点得间距,代表心室肌除极与复极全过程所需得时间。

1 正常值:成年人心率60~100 次/分时,Q-T间期为0。

32—0、44s、心率快,Q -T间期短; 心率慢,Q-T间期长,QTc ≤0、44s
2 临床意义:
⑴Q-T间期延长:
提示心肌缺血、损害
药物影响(乙胺碘肤酮、奎尼丁)
电解质紊乱(低血钾、低血钙)
⑵Q—T间期缩短:
见于高血钙,洋地黄效应,
高血钾。

U波(U wave)
1 U波: 代表心肌激动得“后继电位”。

2 一般出现在T波后0、02~0。

04s;
<1/2T; 以V3~V4导联明显
3一般出现在T波后0。

02~0.04s;
<1/2T; 以V3~V4导联明显
4 临床意义:
⑴U波倒置:见于心肌损害
⑵U波明显增高,TU融合:见于低血钾、洋地黄作用
房性早搏:(1)提前出现得P′波(P′波可重叠于前一窦性搏动得T波中)、
(2)P′—R间期正常或轻度延长、
(3)P′波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
(4)P′后QRS波群可正常或畸形。

如有畸形QRS波则称为房性早搏伴室内差异性传导(与室性早博得区别)。

如P波无QRS波,称为未下传房早(与II度II型AVB 得区别)。

在同一导联上,如果P′得形态及配对间期不同,称为多源性房早。

(5)常有不完全得代偿间歇,即包括房早在内得两个正常P波之间得时间短于两倍得正常P-P间距。

交界性早搏:完全性代偿间隙
室性早博:提前出现得宽大畸形得QRS时限〉0.12s,RP'间期大于0、12s。

完全性代偿间隙
二联律就是指每个窦性搏动后跟随一个室性期前收缩(1x);三联律就是指每两个正常搏动后出现一个室性期前收缩(11x);如此类推。

连续发生两个室性期前收缩称为成对室性期前收缩(1xx)。

连续三个或以上室性期前收缩称为室性心动过速(1xxxx)、
窦性心动过速:<3大格,过缓<5
60~180/分钟
室上性心动过速:160-220次/分
房颤:P波消失,代之小f波,R-R间距不等,R波电压不等
房室传导阻滞:
1。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就是指从心房到心室得电激动传导速度减慢,心电图表现为PR间期延长超过0、20s,
但就是每个心房激动都能传导至心室。

2、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又分为I型(文氏或称莫氏I型)与II型(莫氏II型)。

二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就是最常见得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类型,就是指从心房到心室得传导时间(P-R间期)逐渐延长,直到有一个心房得激动不能传递到心室。

二度II型房室传导阻滞就是指心房得激动突然阻滞不能下传至心室,心电图表现为QRS波群有间期性脱漏、
3、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又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就是指全部得心房激动都不能传导至心室,其特征为心房与心室得活动各自独立、互不相干;且心房率快于心室率。

右心房肥厚:P 波尖而高耸,其振幅≥O、25mV ,以II、III、aVF 导联表现最为突出,又称“肺型P 波”。

左心房肥厚:I、II、II、AVL导联P波增宽,其时限≥0、12s,P波常呈双峰型,两峰时距≥0、04s,以I、II、aVL导联明显,又称“二尖瓣型P波”、V1导联上P波常呈先正后出现深宽得负向波。

将V1负向P波时间乘以负向波振幅,称为P波终末电势(Ptf)。

左房肥大时,V1导联Ptf≤—0、04mm.s
1.右心室肥厚得心电图特征:
Rv1>1。

0mv,V1与得R/S>1,Rv1+Sv5〉1.05mv
2、左心室肥厚得心电图特征:
(1)QRS电压增高Rv5或Rv6>2。

5mv, Rv5+Sv1〉4mV;
易混淆心电图得鉴别
❖房性早博伴P波未下传;窦性停搏;II°II型A VB
❖宽大畸形得QRS波:房性早博伴差异性传导;室性早博;预激
❖房早;交界性早搏
❖房扑;室上性心动过速
❖提前出现得P波:房早未下传;II°I型AVB;II°II型AVB
❖交界性心动过速与房性心动过速
❖A,B型预激:A型得预激波与QRS波群在V1导联均向上,而B型V1导联得预激波与QRS波群得主波则均向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