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家税收课后名词解释

国家税收课后名词解释

一、税收的演化、特点及其与经济的关系1、税收(P2)税收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求,根据其社会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强制、无偿地参与社会产品分配而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分配形式。

2、税收的强制性(p6)税收的强制性指税收国家凭借国家政治权力,通过法律、法规等形式对社会产品进行的强制性分配3、税收的无偿性(P6)税收的无偿性主要指国家征税后,税款即成为财政收入,不再归还纳税人,也不支付任何报酬。

无偿性是税收的关键特征4、税收的固定性(p6)税收的固定性:指国家征税前,税法就预先规定了征税的对象以及统一的比例或数额。

二、税收制度的构成要素与分类1、税收制度是指国家设置某一具体税种的课征制度。

(P11)2、税收制度的构成要素: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纳税地点、税收优惠、违章处理等。

(P11)3、纳税人即纳税义务人,是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P12)4、负税人是实际承担税收负担的人。

(P12)5、征税对象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也称课税客体,它解决对什么征税的问题,体现着不同税种的基本界限。

(P13)6、税源也称经济税源,是税收课征的源泉。

(P13)7、税本是指产生税源的要素。

(P14)8、计税依据是指直接计算应纳税额的依据。

(P13)9、比例税率是指对同一征税对象不论数额大小,规定同一比例的税率。

(P14)10、累进税率是把征税对象数额从小到大划分若干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规定相应的税率,征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高。

(P14)11、定额税率又称固定税额,是税率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按征税对象的一定计量单位规定固定税额,而不规定征收比例,一般适用于从量计征的某些税种。

(P15)12、流转税是以商品流转额或非商品营业(收益)额为征税对象的税收体系,通常也称作商品税。

(P18)13、所得税也称收益税,是以所得额或收益额为征税对象的税收体系。

(P18)14、财产税是以各种财产为征税对象的税收体系。

(P18)15、行为税对特定经济行为征收的各种税收。

(P18)16、直接税:凡由纳税人自己承担税负,不发生税负转嫁关系的税收称为直接税,如我国的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

(P20)17、间接税:凡纳税人可以将税负转嫁他人,发生转嫁关系,由他人负担的税收称为间接税,如我国的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等。

(P20)三、税收原则、税收职能与税收效应1、税收原则是制定、评价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的标准,是支配税收制度废立和影响税收制度运行的深层次观念体系。

(P21)2、税收法治原则是指一切税收活动必须有法律明确规定,没有法律明确规定的,人民不负有纳税义务,任何机关也无权向人们征税。

(P25)3、税收公平原则是指国家征税应使每个纳税人的税负与其负担能力相适应并使纳税人之间的负担水平保持平衡。

(P25)4、税收财政原则是从财政收入的角度确定税收准则。

(P26)5、税收效率原则是指国家征税应有利于经济机制有效运行和资源合理配置,并有利于提高税务行政效率。

(P26)6、税收职能是税收所具有的满足国家需要的能力,它是内在于税收分配过程中的基本功能,是税收内在功能与国家行使职能职责的有机统一。

(P26)7、税收乘数是用来反映税收变动与其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倍数关系的指标,是指因政府增加或减少税收而引起的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减少或增加的倍数。

(P29)8、税收的乘数效应是指税收的增加或减少对国民收入减少或增加的程度。

(P29)9、宏观税负水平是指一国税收收入总额占GDP的比率。

(P29)10、拉弗曲线:一般情况下,税率提高,税收收入增加,到达某一点后,税率提高,税收收入减少;税率降低,税收收入反而会增加。

(P29)四、税收负担与税负转嫁1、税收负担是指整个社会或纳税人(个人或法人)实际承受的税款。

(P36)2、宏观税收负担主要是研究国家当年征收的税收总额与一国的社会产出总量或总经济规模之间的对比关系,即社会总体的税负水平。

(P36)3、微观税收负担主要研究单个纳税人向国家缴纳的税收与其产出的对比关系,即企业或个人的税负水平。

(P37)4、税负转嫁也称税收转嫁,是指纳税人通过降低购入商品价格或抬高卖出商品价格,将全部或部分税收转嫁给他人负担的过程。

(P37)5、税收归宿是税负转嫁过程的终点,是税收负担的最后归着点或最后落脚点。

(P38)6、税收资本化即资本还原,是指购买者将所购商品的预期税款通过从购买商品的价格中预先扣除的方法,将税收负担向后转移给商品出售者。

(P38)7、供给弹性是指商品供给量对本身价格的反应程度。

(P39)8、需求弹性表示需求量对影响需求因素的变化量所作出的反应程度。

(P40)五、增值税1、增值税是以商品(含应税劳务)在流转过程中产生的增值额为计税依据征收的一种流转税。

(P43)2、生产型增值税以纳税人的销售收入(或劳务收入)减去用于生产、经营的外购原材料、燃料、动力等物质资料价值后的余额作为法定增值额,对购入的固定资本及其折旧均不予以扣除。

(P45)3、收入型增值税除允许扣除外购物质资料价值外,对于购置用于生产、经营的固定资产,允许将已提折旧的价值扣除。

(P45)4、消费型增值税是允许将购置物质资料的价值和用于生产、经营的固定资产价值中所含的税款,在购置当期全部一次扣除。

(P45)5、销项税额是指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应税劳务,按照销售额或提供应税劳务收入和规定的税率计算并向购买方收取的增值税税额。

(P51)6、进项税额:纳税人购进货物或者接受应税劳务支付或者负担的增值税额为进行税额。

(P54)7、一般纳税人是指年应征增值税销售额超过规定的小规模纳税人标准的企业和企业性单位。

(P46)8、小规模纳税人是指年销售额在规定标准以下并且会计核算不健全,不能按规定报送有关税务资料的增值税纳税人。

(P46)9、混合销售行为是指既涉及货物销售,又涉及非增值税应税劳务销售的行为。

(P47)10、免、抵、退税:“免”税是指对生产企业出口的自产货物,在出口时免征本企业生产销售环节增值税;“抵”税是指生产企业出口自产货物所耗用的原材料、零部件、燃料、动力等所含应予退还的进项税额,抵顶内销货物的应纳税额;“退”税是指生产企业出口的自产货物在当月内应抵顶的进项税额大于应纳税额时,对未抵顶完的部分予以退税。

(P60)八、关税1、关税是海关依法对进出境的货物、物品征收的一种税。

(P101)2、完税价格是指海关根据有关规定对进出口货物进行审定或估定后通过估价确定的价格,它是海关征收关税的依据。

(P107,百度搜索)3、到岸价格指抵达买方边境港口或边境车站,且交完关税为止形成的价格。

(百度搜索)4、最惠国税率是指对某个国家或地区进口的全部商品或部分商品,给予特别优惠的低关税或免税待遇。

(P106,百度搜索)5、滑动关税又称滑准税。

对某种货物在税则中预先按该商品的价格规定几档税率,同一种货物当价格高时适用较低税率,价格低时适用较高税率,目的是使该物品的价格在国内市场上保持相对稳定。

(P103)6、报复性关税是指为报复他国对本国出口货物的关税歧视,而对相关国家的进口货物征收的一种进口附加税。

(P104)7、反倾销税与反补贴税是指进口国海关对外国的倾销商品,在征收关税的同时附加征收的一种特别关税,其目的在于抵消他国补贴。

(P105)8、保障性关税:在与有实质利益的国家或地区进行磋商后,在一定时期内提高该项商品的进口关税或采取数量限制措施,以保护国内相关产业不受损失。

十一、资源税1、资源税是对在我国境内开采应税矿产品和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应税数量征收的一种税。

(P1063)2、土地增值税是对有偿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及地上建筑物和其他附着物产权,取得增值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

(P168)3、重置成本是指企业重新取得与其所拥有的某项资产相同或与其功能相当的资产需要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

(百度搜索)4、土地增值额:土地增值税纳税人转让房地产所取得的收入减除规定的扣除项目金额后的金额,为增值额。

(P171)5、城镇土地使用税是以城镇土地为征税对象,对拥有土地使用权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

(P173)十四、税收征收管理1、税务登记是税务机关根据税法规定,对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登记管理的一项制度。

(P206)2、纳税申报是纳税人在发生纳税义务后就计算缴纳税款的有关事项向税务机关提出的书面报告,是税务管理的重要环节。

(P209)3、税款征收是税务机关按照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将纳税人应纳税款组织征收入库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是税务管理的核心环节。

(P212)4、税务代理指代理人接受纳税主体的委托,在法定的代理范围内依法代其办理相关税务事宜的行为。

(P215)5、税务检查是税务机关根据国家税法和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对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情况进行的监督、审查的一种制度。

(P216)6、税收法律责任是指税收法律关系的主体因违反税收法律规范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P221)十五、税务行政法制1、税务行政处罚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有违反税收征收管理秩序的违法行为,尚未构成犯罪,依法应当承担行政责任的,由税务机关给予行政处罚。

(P228)2、税务行政复议是指当事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及其他税务当事人)不服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作出的税务具体行政行为,依法向上一级税务机关(复议机关)提出申请,复议机关经审理对原税务机关具体行政行为依法作出维持、变更、撤销等决定的活动。

(P233)3、税务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具体税务行政行为违法或不当,侵犯了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对具体税务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适当性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决的司法活动。

(P238)(六、七、九、十、十二、十三章无名词解释。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