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交通安全心理

交通安全心理


机动车驾驶者心理素质的要求
(2) 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在没有主观的任何意图,没有预先提出的目的, 不要意志努力的情况而产生的注意。如机动车运行中的机动车驾驶 者道路瞭望时发现路旁行人张望和叫喊,沿着行人方向去注意机动 车后面状况(后视镜)。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一般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客观刺激物的 本身特点;第二类是人的主体状态。前者是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要原 因,如突发的大的响声。而后者即人的主体状态也影响着无意注意。 比如:需要和兴趣、情绪状态、健康状况等。例如:机动车运行道 路附近有学校时,由于该司机对体育运动有兴趣就会无意注意到道 路旁学校的球场。 在驾驶机动车过程中要依靠无意注意来注意突发的险情发生。
例如,某单位一女汽车驾驶员开车从村边的公路上经过,她发 现前方十几米处有一个六七岁的男孩正在从田野里向公路跑来,但 她没有采取任何措施,直到快撞上小孩时才紧急制动,但为时已晚, 小孩被撞伤致死。
事后这个驾驶员说:“我觉得路边有沟,在小孩上路之前我的 车早就该过去了。”其实,路边只有密密麻麻的草,而没有路沟。 这是由于观察错误和缺乏经验——知觉错误而导致的事故)。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
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引起脑的活动,形成种种条件反
射,成为心理的物质基础。同时人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个性差异。
也就是说,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因人而异的。这样,就出现 了具有某种心理素质的人对某一特定客观环境的适应性特别强, 而另一部分人则相对较弱;我们所要努力的,就是使人的心理素 质尽量符合客观环境的要求。
机动车驾驶者心理素质的要求
2.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 在人脑中的反映。
机动车驾驶者知觉目标时,首先对通过个别注视 获取的信息进行重建和说明,然后,大脑解释这些感觉 输入,只有当这些输入变为有意义的时候,司机才对目 标有知觉。知觉能力是随着对事物突出的结构特征逐渐 把握而发展起来的。
2004年8月在北京举行的第28届国 际心理学大会,是迄今为止我国举办的规模最大的同类国 际学术交流会议,会议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交通安全与心 理学的关系。据一些国家的专家介绍,心理素质的提高与 驾驶技术的培养是一个合格驾驶员最基本的两项功课,其 心理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行人的安全心态。而判断一个国 家的交通安全环境,惟一要看的是行人的交通安全心理是 否健康,是否得到了保障、尊重。有的国家引入心理学专 家参与交通管理,经过二三十年的努力,使交通事故的死 亡率下降了66%。
机动车驾驶者心理素质的要求
平衡感觉是反映头部运动速率和方向的感觉。平衡感觉的感 受器叫前庭器官,它可以感受物体运动的速度和方向的变化,同时 也告诉人的身体在空间的位置。在机动车驾驶工作中这类感觉大多 产生于机动车的启动、转弯、减速、停车的时候。平衡感觉是由人 体的位置根据重力方向所发生的变化而引起的。在内耳蜗牛壳附近 的前庭和半规管中、前庭内有耳石,半规管内有淋巴液。在作直线 位移、圆形运动及头部或身体的一切移动时。前庭内的耳石便改变 对感觉毛细胞的位置,因而引起前庭内感受器的兴奋,半规管有三 个,它们的位置垂直,形成一个三度空间,在加速或减速的旋转运 动和直线运动的时候,半规管内的淋巴液推动感觉纤毛,因而引起 兴奋。这种兴奋就刺激神经,向大脑中枢施放神经冲动,从而使司 机产生身体的运动感觉和平衡感觉。
在机动车行驶过程中,外界物体的轮廓、颜色等作为视觉信息,经眼 睛输入机动车驾驶者的大脑,大脑对输入的信息主动地组织起来并加以解 释,使司机辨别出各种行车信息如:红绿灯信号、桥梁、隧道、弯道、岔 道、车站、行人等具体事物及其形状大小,在这一知觉过程中,人的主观 态度、知识和经验有重要影响。在机动车高速行驶时,虽然外界物体在机 动车驾驶者眼睛视网膜上的映象每时每刻都有一些变化,但司机根据自己 的知识和经验,仍能正确地知觉,把不同的物体区别开来。
机动车驾驶者心理素质的要求
二、机动车驾驶者心理素质的要求 (一) 感觉和知觉要灵敏 1.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 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对 于人十分重要,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第一步。感觉可以分为外 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等)和内部感觉(包括 运动觉、平衡觉和内脏感觉等)。对机动车驾驶活动来说,视觉是 最重要的,其次是听觉、平衡觉等。

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以自然素质为基础,
在后天环境、教育、实践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发生、发展起
来的。心理素质是先天和后天的合金。

研究人的心理素质,研究不同环境对人的心理素质的不同
要求,对人从事各种活动有重大意义,我们常说要提高素质,其
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提高心理素质。
机动车驾驶者心理素质的要求
机动车驾驶者心理素质的要求
眼对距离的知觉,如在空间中远近不同的刺激物造 成两眼视觉上的差异——双眼视差,由于两眼非对应的 视觉刺激就变为神经兴奋,传到大脑皮层,经过分析和 综合活动,便形成深度知觉。双眼视差是司机驾驶机动 车知觉立体物体和物体的前后相对距离的重要信息。 一般双眼视力正常的人都具有正常的距离知觉。只有极 少数人距离知觉能力很弱。甚至缺乏距离知觉,成为所 谓“立体盲”。患有立体盲的机动车驾驶者,难以正确 地估计机动车运行环境中各种车辆、信号机、行人、物 体的距离,因而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机动车驾驶者心理素质的要求
(二) 注意要善于分配与转移 所谓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但注意不 是独立的心理过程,注意是心理活动的共同特性,即感觉、知觉、 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特性。注意能使人的感受 性提高,知觉清晰,思绪敏捷,从而行动及时、准确。注意在驾驶 工作中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良好的注意品质,有利于避免发生 交通事故。
机动车驾驶者心理素质的要求
平衡觉过于敏感的人,容易在运动中产生晕眩,同 时引起内脏活动的剧烈变化、发生恶心和呕吐,这类人 是不适宜于作机动车驾驶活动的。而平衡觉如果过于迟 钝,也不能很好地判断运动方向和速度。感受速度变化 的能力对于机动车驾驶者正确估计机动车速度、减速、 加速及进入弯道时极限速度是非常必要的。在机动车运 行中速度表失灵,当机动车进入施工限速地段或弯道, 由于估计失误,实际速度大于限制速度,就可能会出现 机动车侧翻或驶出路面。
1.注意的种类 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过程的不同,可 以把注意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种。
机动车驾驶者心理素质的要求
⑴ 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一种自觉的有预定目的的并经过意志努力而产生 和保持的注意。 在有意注意的情况下,注意所集中的客体是由主体根据一定 的目的而确定的。有时注意的客体是不容易引起人注意却又是应 该去注意的东西。因此要使意识集中在这样的对象上,就必须有 维持注意的意志努力。如:机动车在夜间大雨中弯道上运行时, 机动车驾驶者就有意识地集中注意道路上有无障碍、道路下沉及其 它异状,若稍不注意遇上道路上有障碍、路边塌方、路基下沉就可 能发生重大的交通事故。特别是在容易发生事故的地点和时间,更 要认真地注意,甚至要克服一定的困难来使注意指向集中于当前的 驾驶。因而有意注意是一种高级的注意形式。在机动车驾驶工作 中要想保持较高的有意注意,主要靠机动车驾驶者主观努力,强 化安全意识来实现。在道路交通中要依靠有意注意来消除不利于 交通安全的环境因素。
空间知觉,包括对物体的形状、大小、远近、方位等特性的 知觉,对司机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行车中司机要随时了解道路 几何形状、障碍物及路口或行人的远近、运动方向等情况,以便正 确处理驾驶中出现的问题。例如停车时,机动车驾驶者必须了解停 车的位置、下客、装卸和距离及本身的速度等情况,以便停车稳准。
机动车驾驶者心理素质的要求
视敏度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视力”,即人眼辨别物体细节的 能力。有的人可以看清一公里以外的人的面目,微雕艺人能凭肉 眼在米粒大的物体上书写千百个字,而另一些人需要将物体移近 才看得清。对于机动车驾驶者来说,视觉的感受性和视敏度都要 求比较高,色弱、色盲和严重近视均不能从事机动车驾驶活动。
机动车驾驶者心理素质的要求
听觉是外界声音由外耳进入,使中耳的鼓膜发生振动,再经 三个听骨(蹬骨、砧骨和锤骨)传导,使内耳耳蜗内的淋巴液发生振 动,引起基底膜毛细胞同盖膜的冲击,而后由听神经把冲动传到 大脑皮质的听觉中枢而产生听觉。人所能听的声音频率最低不能 小于16HZ,最高不能超过20000HZ,在这听音的范围内,人的 听觉对1000Hz附近的声音具有最高的感受性。在500HZ以下和 5000HZ以上的声音,需要大得多的强度才能被感觉到。听觉不 仅与声音的频率有关,还与强度有关,当音强超过140分贝时,所 引起的不再是听觉,而是感到不舒适,发痒或发痛。机动车驾驶 者在行车中能通过听觉对机动车运转声音积累丰富的经验,根据 突然发生的异常响声可以判断故障,及故障所在部分,并能及时 处理排除故障。
培养 生理素质只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前提或可能性条件,不能决定人的心理 内容和发展水平。人的心理来源于社会实践,素质也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渐 发育、成熟和发展的、某些素质上的缺陷可以通过实践和学习获得不同程 度的弥补。我们不能期望人人都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而应该在自身生理 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和学习,让机能得到充分发掘和发展。一个双目 失明的人,可以从细微的响动了解周围发生的情况;一个印染厂的工人, 可以分辨出几十种深浅不一的黑色,这些例子说明教育和训练的确是可以 起到弥补缺陷和提高发展水平的作用的。机动车驾驶者的心理素质也是高 低不一差异很大,有些人的反应比较迟缓, 有些人的情绪易于波动,有 些人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还有些人有点“马大哈”的味道,这些人基本可 以适应机动车驾驶工作,但行车的安全保障较差,事故常常发生在这些人 身上。如果能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比如反应灵敏度的训练、情绪调整的 训练、自觉性和自制力的训练及沉着仔细的个性培养训练,乃至施以适当 的药物治疗,心理素质上的这些弱点是可以逐渐得到克服而成为优秀的机 动车驾驶者的,在这一方面,我们应该做更多的努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