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路工程设计说明

道路工程设计说明

道路工程设计说明1. 概述本次设计的道路位于安徽界首任寨乡内,起点为千牛汽车服务中心,终点至跨河桥桥头,南北走向,现状为X107县道,道路设计全长792.555米,为改造提升项目。

道路设计等级为城市支路,设计时速30km/h。

本道路作为任寨乡的一条示范街道,它的提升改造,是界首市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设计条件2.1 设计依据➢本项目中标通知书;➢项目建设方提供的设计任务书。

➢我方提供的带状地形图(电子版);➢项目建设方提供的相交道路等资料。

3. 道路建设条件3.1 沿线场地现状沿线主要为民房、农田并伴有少量沟塘。

本道路现状为9.0m宽的沥青混凝土道路,是穿越集镇的公路。

本次结合实际情况,并经过与建设单位、街道充分对接,对现状机动车道不作改造,仅在其两侧新建机非分隔带、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

3.2 现状及规划相交道路道路沿线相交道路均为现状出入口。

3.3 现状及规划河道与沟渠本项目终点处有一现状沟渠,且有一现状桥梁,该沟渠及桥梁不在本次设计范围内,本次设计维持现状。

3.4 现状杆、管线根据现场初步调查,场地内有多处电力架空杆线位于拟建的人行道上,且有一道给水管线位于拟建的人行道边。

4. 采用规范及标准4.1 规范及图集➢《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 194-2013);➢《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 193-2012);➢《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D40-2004);➢《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2012);➢《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JTJ/T019-09);➢《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项目施工时,若有相关新的规范、规程等颁布,则应按照新的规范、规程实施。

4.2 技术标准5. 道路工程设计5.1 平面设计由于本项目是现状道路改造,道路平面型依据现状道路拟合而成,主要有圆曲线和直线组成。

道路机动车道宽度9m保持不变,两侧新增2m机非分隔带,新增3.5m非机动车道,新增5m 人行道。

道路沿线采用无障碍设计,人行道上设置盲道,交口处采用三面坡形式。

5.2 纵断面设计由于本项目对现状机动车道不作改造。

因此,纵断面是拟合现状机动车道中心高程确定。

5.3 横断面设计根据本项目道路等级和技术标准并结合实际情况,道路横断面如下:标准横断面图5.4 道路排水和路基设计5.4.1 道路排水(1)路面排水:本项目设置完善的路面排水系统,具体详见《排水工程分册》。

(2)路基排水:路基排水通过道路边坡排入排水沟、边沟与急流槽等系统,再由边沟、排水沟就近排入沟、渠或路基外自然水体。

5.4.2 一般路基设计(1)沿线路基地质状况评价本项目处于平原地带,地下水位较高,路床土质以含水量偏高。

(2)一般路基处理本项目非机动车道路床40cm厚范围采用5%水泥土填筑或换填,人行道路床20cm厚范围采用5%水泥土填筑或换填。

(3)一般路基边坡道路沿线路基边坡填挖方均采用1:1.5,并采用植草防护以封闭坡面。

(4)一般路基材料路床顶面回弹模量值机动车道不应小于30Mpa,人行道不得小于25Mpa,路基填料最小强度均须满足下表:项目分类路床顶面以下深度(m)填料最小强度(CBR)(%)车行道人行道填方路基0—0.3 6 50.3—0.8 4 30.8—1.5 3 3>1.5 2 2 零填及挖方路基0—0.3 6 50.3—0.8 4 31)路床水泥土水泥应选用初凝时间大于3h、终凝时间不小于6h的32.5级、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火山灰硅酸盐水泥。

水泥应有出厂合格证与生产日期,复验合格方可使用。

水泥贮存期超过3个月或受潮,应进行性能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土的均匀系数不得小于5,宜大于10,塑性指数宜为10~17;土中小于0.6mm颗粒的含量应小于30%;宜选用粗粒土、中粒土。

2)其他路基填料填方路基应优先选用级配较好的砾类土、砂类土等粗粒土作为填料,填料最大粒径应小于150mm。

强膨胀土、泥炭、淤泥、有机质土、及液限大于50%、塑性指数大于26的细粒土等,不得直接用于填筑路基。

(5)路基压实度路基应分层压实、均匀密实,土基压实度(重型击实标准)应满足下表:路基压实度要求项目分类路床顶面以下深压实度(%)(6)表层处理1)当地基顶面存在滞水时,应根据积水深度及水下淤泥层的范围和厚度,采取排水疏干、挖除、等处理措施,必要时视同沟塘路段处理。

2)当地面横坡缓于1:5时,在清除表层草皮、腐殖土后,可直接在天然地面上填筑路基。

当地面横坡为1:5—1:2.5时,原地面应开挖台阶,台阶宽度不宜小于2m,并应设置2%的反向坡;当基岩面上的覆盖层较薄时,宜清除覆盖层再开挖台阶;当覆盖层较厚且稳定时,可予以保留。

3)当地下水影响路堤稳定时,应采取拦截、引排地下水或者在路堤地步设置渗水性好的隔断层等措施。

4)地基表层应碾压密实。

一般土质地段基地的压实度(重型)不应小于85%。

路基填土高度小于路床与路面总厚度,不足部分利用地基表层土超挖回填路床材料并压实,压实度同挖方路基。

5.4.3 特殊路基设计(1)沟塘路段路基处理道路沿线范围沟塘淤泥全部清除,先用40cm混合碎石(粒径为3—15cm)回填,然后采用砂砾回填至常水位以上0.5m并压实,路床部分同一般路基。

(2)桥涵台背回填本项目无桥涵工程。

(3)软基处理本项目无软基路段。

5.5 路面设计5.5.1 路面结构设计路面结构设计应结合当地气候、水文、土质、筑路材料等自然条件及当地实践经验,进行综合设计,并遵循因地制宜。

合理选材、方便施工、有利养护的原则,使设计的路面结构具有技术先进性、经济合理性、安全实用性等特点。

路面设计应根据道路等级及交通量初步预测结果,合理选择路面结构层,做到技术经济综合最优。

(1)路面结构设计根据上述设计原则,本项目非机动车道新建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

人行道新建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

具体路面结构详见“道路结构设计图”。

(2)新建非机动车道路面结构设计参数及施工竣工验收弯沉值:5.5.2 路面材料要求(1)面层材料1)沥青根据沥青路面气候分区,并适当兼顾高温、低温方面的性能,路面选用沥青材料如表所示。

A-70号沥青、乳化沥青基质沥青均应符合下表技术要求:根据《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 1-2008), 乳化沥青的质量应符合表8.1.7-2的技术要求;液体石油沥青的质量应符合表8.1.7-3的技术要求。

2)粗集料面层用粗集料包括碎石、破碎砾石等,粗集料必须由具有生产许可证的采石场或施工单位自行加工。

粗集料应该洁净、干燥、表面粗糙,其质量要求应符合下表要求:沥青面层用粗集料质量要求粗集料宜使用碱性石料,表面层与沥青的粘附性应达到5级,其他情况粘附性不宜低于4级,当使用酸性石料时需适当掺加消石灰等外加剂增加石料的粘附性。

3)细集料细集料包括天然砂、机制砂与石屑。

细集料必须由具有生产许可证的采石场、采砂场生产。

细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的颗粒级配,其质量应符合下表技术要求:沥青面层用细集料质量要求细集料宜使用机制砂;天然砂含量不得超过集料总量的20%;使用石屑,要求生产石屑时采用抽吸措施,且0.075mm筛孔通过率不超过10%。

4)矿粉矿粉必须采用石灰岩或者岩浆岩中的强基性岩石等碱性石料经细磨得到的矿粉,沥青混合料矿粉质量要求应符合《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 1-2008)中表8.1.7-11的技术要求。

5)沥青混合料沥青混合料须满足高温稳定性、水稳定性、低温抗裂性和路表渗水系数等技术要求。

应采用马歇尔试验法进行配合比设计,试验采用工程实体原材料,试验可采用下表的级配范围:注:1.当设计的空隙率不是整数时,由内插确定要求的VMA 最小值。

2.对改性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验的流值可适当放宽。

为满足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必须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进行车辙试验,其动稳定度(次/mm )技术要求应满足下表:沥青混合料动稳定度技术要求(次/mm)上面层 下面层 ≥1500≥1000必须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进行浸水马歇尔试验和冻融劈裂试验以检验混合料的水稳性,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应满足下表技术要求: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技术要求冻融劈裂强度比(%)≥75 浸水马歇尔残留稳定度(%)≥80宜对密级配混合料在温度-10℃、加载速率50mm/min 的条件下进行弯曲试验以检验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抗裂性能,其技术要求应满足下表:沥青混合料低温性能技术要求普通沥青混合料极限破坏应变(10-6) ≥2000 改性沥青混合料极限破坏应变(10-6)≥2500路面施工过程中,须对沥青面层的渗水系数进行检验,且须符合下表技术要求。

路表渗水系数技术要求普通沥青混凝土 ≥300ml/min 改性沥青混凝土≥200ml/min路表渗水系数实验应每1km 不少于5点,每点3处取平均值评定。

沥青路面在质量验收时,抗滑性能应满足下表要求:6)下封层下封层采用ES-3型稀浆封层,一层摊铺,厚度为8-10mm,采用乳化沥青作为结合料,其粗细集料的质量要求应满足沥青面层的粗细集料的技术要求。

ES-3稀浆封层的矿料级配范围应满足下表要求:稀浆封层混合料中的乳化沥青与集料的用量应通过配合比设计确定,其混合料的技术要求应符合下表:7)透层与粘层透层采用PC-2乳化沥青,粘度通过调节乳化沥青的浓度得到,其基质沥青针入度不宜小于100,并应满足规范《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中表8.1.7-2的技术要求。

透层透入基层的深度不宜小于5mm ,透层油宜紧接在基层碾压成型后表面稍变干燥,但尚未硬化的情况下喷洒,并能与基层粘结为一体。

透层油用量通过试洒确定,并应控制在0.7—1.0L/m 2的范围内。

沥青层之间的粘层采用PC-3乳化沥青粘层,水泥混凝土与沥青混凝土之间的粘层采用PCR 改性乳化沥青;用量根据下卧层的的类型通过试洒确定,并应控制在0.3—0.6L/m 2的范围内。

8)人行道水泥混凝土水泥混凝土以弯拉强度控制。

其材料要求如下:a.水泥混凝土所用集料公称最大粒径不应大于31.5mm (碎石)或19.0mm (砾石)。

砂的细度模数不宜小于2.5。

b. 中、轻交通等级的道路可采用矿渣水泥,建议采用道路专用水泥配制,若使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其强度等级不宜低于32.5 级。

最小单位水泥用量应满足下表规定:c.除了上述外,配制混凝土的集料及水泥均应满足《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 1-2008)中第10.1节的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