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说明书第 1 页共18 页总说明书第一篇:工程概况一、项目概况及建设的意义:该设计路段为海南省横线万宁至儋州至洋浦高速公路。
由于该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水平不断的提高,原有的一条镇级公路已远远不能满足该地区的交通需求,随着交通量的日益增长,为此,拟定新建高速公路,以缓解交通拥挤的状况,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本设计有推荐方案和比较方案两个方案,虽然比较方案路线比较平顺土石方也相差不多,但由于比较方案在跨越河流时是斜交,并且刚好在河流转弯处,跨径比较大,增加了建桥费用。
而且比较方案与已有道路过多的相交,严重影响了施工时沿线的交通。
所以经比较确定使用推荐方案。
二、设计依据:1、当地政府提供的地质资料。
2、国土资源厅测绘院测量的线路沿线带状地形图。
3、其他相关道路的规划要点、图纸、文字资料等。
三、设计规范: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2)《公路工程地质勘测规范》(JTG C20-2011)3)《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2007)4)《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5)《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6)《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GT D33-2012)7)《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17)8)《公路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四、技术标准:全线新建采用高速公路设计标准,路基宽27米,沥青砼路面宽22.5米,计算行车速度为100km/h,设计荷载:公路-I级,BZZ-100。
设计洪水频率:路基、大中小桥涵1/50。
五、路线起点、路线长度:本路线全长1.73公里,全路线均为新建,路线的起点桩为K0+000,终点位于桩号K1+732.567。
全线设有1个平面交点,平曲线最小半径为800米。
第二篇:路线设计一、平曲线设计1、选线原则1)在路线设计和选线中,应该尽量避开农田,做到少占或不站高产田。
2)路线设计应在保证行车安全、舒适、迅速的前提下,使工程数量小,造价低,运营费用省,效益好,并有利于施工和养护。
在工程量增加不大时,应尽量采用较高的技术指标,不应轻易采用最小指标或低限指标,也不应片面追求高指标。
3)选线时应对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进行深入勘测,查清其对工程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路线应设法绕避特殊地基地区。
当必须穿过时,应选择合适的位置,缩小穿越范围,并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
4)选线应重视环境保护,注意由于公路修筑以及汽车运行所产生的影响与污染等问题。
2、平面设计技术指标的确定1)直线直线的最大长度应有所限制,当采用长的直线线形时,为弥补景观单调之缺陷,应结合沿线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规范规定,高速公路同向圆曲线的最小直线长度不小于6V、反向圆曲线的最小直线长度不小于2V。
本设计速度为100km/h。
2)圆曲线圆曲线是平面线形中常用的线形要素,圆曲线的设计主要确定起其半径值以及超高和加宽。
(1)圆曲线的最小半径①极限最小半径②一般最小半径③不设超高最小半径(2)圆曲线的最大半径选用圆曲线半径时,在地形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应尽量采用大半径曲线,使行车舒适,但半径过大,对施工和测设不利,所以圆曲线半径不可大于10000米。
(3)圆曲线半径的选用在设计公路平面线形时,根据沿线地形情况,尽量采用不需设超高的大半径曲线。
(4)平曲线的最小长度公路的平曲线一般情况下应具有设置缓和曲线(或超高,加宽缓和段)和一段圆曲线的长度;缓和曲线长度:圆曲线长度:缓和曲线长度宜在:1:1:1 到1:2:1之间。
平曲线的最小长度一般值:600m平曲线最小长度极限值取:170m3)缓和曲线缓和曲线的最小长度一般应满足以下几方面:行车视距可分为:停车视距、会车视距、超车视距。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规定:高速公路(100)停车视距S t 取160m 。
2、平曲线要素计算 内移值:)(2384-24342m R L R L p ss = (2.1)切线增长值:)(240-223m R L L q s s = (2.2)缓和曲线角:)(π1802β000R L s = (2.3)切线长:)(2αtan )(m q p R T ++= (2.4)平曲线长:)(180πm L RaL s += (2.5)外距:)(-2αsec )(m R p R E += (2.6)切曲差:)(-2m L T D = (2.7)式中: α—转角(度)Ls —缓和曲线长(m) R —圆曲线半径(m)基本型曲线计算图示主点桩号计算如下:JD1桩号为K0+952,直缓点桩号:ZH=JD1-256.876=K0+695.125 缓圆点桩号:HY=ZH+120=K0+815.125曲中点桩号:QZ=ZH+503.416/2=K0+946.833 圆缓点桩号:YH=HZ-120=K1+078.541 缓直点桩号:HZ=ZH+503.416=K1+198.541以此方法计算2JD 、3JD 的曲线要素,具体结果见设计图纸《直线、曲线及转角表》。
二、 逐桩坐标计算NN中桩坐标计算示意图放线时一般是根据导线点坐标用全站仪或者CPS 测量路线交点坐标,计算交点转角和方位角,交点间距;再根据计算的结果、选定的圆曲线半径和缓和曲线长度,计算中线上各桩坐标。
三、纵断面设计1.纵断面线形设计主要是解决公路线形在纵断面上的位置,形状和尺寸问题,具体内容包括纵坡设计和竖曲线设计两项。
纵断面线形设计应根据公路的性质、任务、等级和地形、地质、水文等因素,考虑路基稳定,排水及工程量等的要求对纵坡的大小,长短,前后的纵坡情况,竖曲线半径大小及与平面线形的组合关系等进行组合设计,从而设计出纵坡合理,线形平顺圆滑的最优线形,以达到行车安全、快速、舒适,工程造价省,运营费用较少的目的。
2.该路地处高差较大,本项纵断面设计采用较大纵坡,起伏与该区域农田相结合,尽量降低路堤高度,路线纵断面按百年一遇,设计洪水位的要求和确保路基处于干燥和中湿状态,所需的最小填筑高度来控制标高线形设计上避免出现断背曲线,反向竖曲线之间直线长度不足3秒行程的则加大竖曲线半径,使竖曲线首尾相接。
此外,所选用的半径还满足行车视距的要求,另外,竖曲线的纵坡最小采用0.3%以保证排水要求。
3.纵坡设计(1)纵坡设计的一般要求①纵坡设计必须满足《公路路线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一般不轻易使用极限值②纵坡应力求平缓,避免连续陡坡,过长陡坡和反坡③纵断面线形应连续,平顺,均衡,并重视平纵面线形的组合从行车安全,舒适和视觉良好的要求来看,要求纵断面线形注意有以下几点:在短距离内应避免线形起伏,易使纵断面线形发生中断,视觉不良;避免“凹陷”路段,若线形发生凹陷出现隐蔽路段,使驾驶员视觉不适,产生莫测感,影响行车速度和安全;在较大的连续上坡路段,宜将最陡的纵坡放在底部,接近顶部的纵坡宜放缓些;纵坡变化小的,宜采用较大的竖曲线半径;纵断面线形设计应注意与平面线形的关系,汽车专用公路应设计平、纵面配合良好协调的立体线形;纵坡设计应结合沿线自然条件综合考虑,为利于路面和边沟排水,一般情况下最小纵坡以不小于0.5%为宜,在受洪水影响的沿河路线及平原区低速路段应保证路线的最低标高,以免遭受洪水冲刷,而确保路基的稳定;纵坡设计应争取填、挖平衡,尽量利用挖方作就近填方,以减少借方和废方,接生土石方量,降低工程造价;纵坡设计时,还应结合我过情况,适当照顾当地民间运输工具,农业机械、农田水利等方面的要求。
纵坡设计的方法和步骤:①准备工作纵坡设计前,应先根据中桩和水准记录点,绘出路线纵断面图的地面线绘出平面直线,曲线示意图,写出每个中桩的桩号和地面标高以及土壤地质说明资料,并熟悉和掌握全线有关勘测设计资料,领会设计意图和要求。
②标注纵断面控制点纵面控制点主要有路线起终点,重要桥梁及特殊涵洞,隧道的控制标高,路线交叉点,地质不良地段的最小填土和最大控梁标高,沿溪河线的控制标高,重要城镇通过位置的标高及受其它因素限制路线中须通过的控制点、标高等。
③试坡试坡主要是在已标出“控制点”的纵断面图上,根据技术和标准,选线意图,考虑各经济点和控制点的要求以及地形变化情况,初步定出纵坡设计线的工作。
试坡的要点,可归纳为“前面照顾,以点定线,反复比较,以线交点”几句话。
前后照顾就是说要前后坡段统盘考虑,不能只局限于某一段坡段上。
以点定线就是按照纵面技术标准的要求,满足“控制点”,参考“经济点”,初步定出坡度线,然后用三角板推平行线的办法,移动坡度线,反复试坡,对各种可能的坡度线方案进行比较,最后确定既符合标准,又保证控制点要求,而且土石方量最省的坡度线,将其延长交出变坡点初步位置。
④调坡调坡主要根据以下两方面进行:⑴结合选线意图。
将试坡线与选线时所考虑的坡度进行比较,两者应基本相符。
若有脱离实际情况或考虑不周现象,则应全面分析,找出原因,权衡利弊,决定取舍;⑵对照技术标准。
详细检查设计最大纵坡、坡长限制、纵坡折减以及平纵线形组合是否符合技术标准的要求,特别要注意陡坡与平曲线、竖曲线与平曲线、桥头接线、路线交叉、隧道及渡口码头等地方的坡度是否合理,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修正。
调整坡度线的方法有抬高、降低、延长、缩短、纵坡线和加大、减小纵坡度等。
调整时应以少脱离控制点、少变动填挖为原则,以便调整后的纵坡与试定纵坡基本相符。
⑤根据横断面图核对纵坡线核对主要在有控制意义的特殊横断面图上进行。
如选择高填深挖、挡土墙、重要桥涵及人工构造物以及其它重要控制点的断面等。
⑥确定纵坡线经调整核对后,即可确定纵坡线。
所谓定坡就是把坡度值、变坡点位置(桩号)和高程确定下来。
坡度值一般是用三角板推平行线法,直接读厘米格子得出,要求取值到千分之一。
变坡点位置直接从图上读出,一般要调整到整10桩位上。
变坡点的高程是根据路线起点的设计标高由已定的坡度、坡长依次推算而来。
设计纵坡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⑴在回头曲线地段设计纵坡,应先按回头曲线的标准要求确定回头曲线部分的纵坡,然后向两端接坡,同时注意回头曲线地段不宜设竖曲线。
⑵平竖曲线重合时。
要注意保持技术指标均衡,位置组合合理适当,尽量避免不良组合情况。
⑶大中桥上不宜设置竖曲线。
如桥头路线设有竖曲线,其起(终)点应在桥头两端10m 以外,并注意桥上线形与桥头线形变化均匀,不宜突变。
⑷小桥涵上允许设计竖曲线,为保证路线纵面平顺,应尽量避免出现急变“驼峰式纵坡”。
⑸注意交叉口、桥梁及引道、隧道、城镇附近、陡坡急变处纵坡特殊要求。
⑹纵坡设计时,如受控制点约束导致纵面线形欺负过大,纵坡不够理想,或则土石方工程量过大而育无法调整时,可用纸上移线的办法修改平面线形,从而改善纵面线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