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格心理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人格的概念人格心理学以人格为研究对象,以人格的结构、发展和测量等为主要研究领域。
“人格心理学之父”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
一、人格的多种定义1、总和式定义始于古罗马时代,他们认为,人格是个人所有特质的总和。
比如沃伦认为人格包括个人品性的各方面,普林斯认为人格是人的各种属性的总和。
这种定义有助确定人格的外延,探讨人格应该包括的特性,有一定启发作用。
这种定义是肤浅的人格特质并不是简单的总和,而是有机的整合。
2、整合式定义强调人格各种属性的组织性和整体性。
人格的各种属性只是构成整个人格的元素,人格由这些元素组成。
比如卡米查尔认为人格室在各个发展阶段的全部组织;麦克柯迪认为人格是使有机体的行为具有个人特有倾向的整合。
3、层次性定义把人格的各种属性看做是又组织的,并安一定层次结构排列,使人格特征层次分明,具有内在统一性。
比如詹姆斯把自我分为四个内在统一的层次:第一层室物质自我,包括人的身体、财产和朋友等;第二层是社会自我,即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印象;第三层是精神自我,它的功能室把不同层次的自我统一起来,尽可能排除人格各部分的不协调;第四层是纯粹自我,即对自己进行反省的自我,也就是自我的自我。
4、适应性定义受达尔文的进化论影响,把人格看作是个体在适应环境中形成的独特适应方式。
比如肯卜夫把人格定义为人在对环境进行独特的适应中所具有的那些习惯系统的综合。
这种定义着重于人格的功能,没有指出人格的内在特性和本质。
5、区别性定义强调个人人格的独特性。
比如思科恩认为人格是习惯、倾向和情操有组织的系统,起作用的整体或同一体。
上述定义虽指出了人格的某些特征,但是不全面。
奥尔波特指出人格室人体内部心身系统的动力组织,决定人的行为和思想的独特性。
二、当代大百科全书和主要教科书中人格定义1、《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中的定义人格是个体特有的特质模式及行为倾向的统一体,又称个性。
2、《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的定义指个体独具的各种特质或特点的总体,是每个人所特有的心理——生理性状的有机结合。
3、《心理学百科全书》中的定义人格与一个人动机倾向的稳固组织有关……通常主要指情感——意动的特质。
4、《人格科学》中的定义人格是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复杂组织,赋予个人生活的倾向和模式(一致性)。
三、人格的基本特征1、人格的整体性人格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
不是指单一的人格特质,也不是指许多孤立的人格特质的堆积,而是指个人身心方面许多特质的有机整合。
2、人格的稳定性和可塑性人格具有稳定性。
奥克兰德成长研究,结果表明,从少儿到青年以后,人格特质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其中智力一致性最高,其次是内外向、情绪稳定性和对冲动的控制等,最后是政治态度、自我价值观和生活满意度。
人格不是一成不变的,还具有可塑性。
人格在主观条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国发展起来的,又在这个过程中发生变化。
人格是稳定性和可塑性的统一。
3、人格的独特性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相同的人格。
由于人格结构多样,因此每个人的人格都又自己的特点。
并不是说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毫无共同之处。
人格既包括人与人之间相同的方面。
4、人格的社会性和生物性研究表明,人格不仅受生物因素的制约,而且受社会因素的制约;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既有生物因素的作用,也有社会因素的作用,人格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四、人格的三种主要含义1、最广义的人格概念的外延比个性大2、广义的人格与个性同义3、狭义的人格不包括智力第二节人格心理学研究概况1937年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人格:心理学的解释》和1938年默瑞《人格研究》的出版标志着现代人格心理学的诞生。
墨菲指出人格的研究是从戏剧和传记开始的。
西奥菲拉斯塔的《性格》是迄今为止最早的一部人格心理学专著。
一、中国人格心理学研究概况1、人性伦中国第一个讲性的是孔子。
中国古代关于人性伦大致有六种说法:(1)性善论。
孟子和董仲舒等人认为,人的本性天生有一定的“善端”,可以发展为善性。
(2)性恶论。
荀子等人认为,人的本性天生就是恶的。
(3)性无善无不善伦。
告子等人认为,本性没有什么善良,也没有什么不善良,人性是中性的。
(4)性可以善可以为不善伦。
世硕、宓子贱等人认为,本性可以使它善良,也可以使它不善良。
(5)有性善有性不善伦。
有些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有些人的本性是不善良的。
(6)善恶混论。
扬雄等人认为,人性既有善性,又又恶性,是善恶二者的混合。
2、人格类型《黄帝内经》认为气质有先天和后天的。
其中的《灵枢*通天篇》都是气质理论,它根据人体阴阳之气的比例,将人分为五种类型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和阴阳和平之人。
《尚书》中提了“九德”,即宽而栗、柔而立、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三国十七的刘劭为适应当时的需要,受《尚书》中“九德”的启发,对人类性格作了系统分析,将人的性格划分为12种类型。
3、理想人格理想人格是人格心理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师范大学燕国材将《周易》中对理想人格的论述进行了概括,得出18个心理特征。
4、人格评估尧采用多种方法对舜进行多年考察评价很高。
他指出这分明是一个迷津测验——一个以人做被试之打规模迷津测验。
它是一切测验的鼻祖。
三国时期刘劭提出“八观”“五视”,来评估人的人格体征。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提出了知人的七种方法《将苑*知人性》。
5、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四种人格学说(1)“阴阳五行”气质类型个性说。
内经中人的气质划分推演出25种。
(2)“习与性成”个性说。
认为个性是在环境习染中逐渐形成的。
(3)性品德个性说。
古人将人格品质划分为不同的等级。
(4)“物情不齐”个性说。
明代的李贽提出,意思室,天下这样打,人民这么多,事物各不一样,所以人的个性也应各不相同。
6、现代中国人格心理学研究概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人格心理学研究成果甚少,仅有的1944年出版的阮镜清的《性格类型学概论》,1947年朱道俊的《人格心理学》。
林传鼎分析历史人物进行研究。
文革时期被认为是伪科学的。
现在已广泛应用到教育、医学、咨询、文艺、管理和体育等领域中。
二、西方人格心理学研究概况1、人性论苏格拉底开创了西方人本善的传统。
柏拉图认为人的本性就是灵魂,灵魂由理性、意志和欲望三部分组成。
灵魂本身具有善性。
亚里士多德批判了柏拉图的灵魂不朽论,认为一个人由灵魂和肉体两部分组成,认为人的本性室中性的,无所谓性善或性恶。
2、人格结构理论(1)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模型早期提出两部人格结构模型;一个事潜意识系统;另一个是前意识系统。
后来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结构模型。
(2)勒温的人格结构模型强调动机作用,把物理学中的场论创造性的运用于心理学,倾向于在整个物理和社会关系中研究人的行为。
(3)人格的分层理论哈特曼认为世界上一切食物都是分层次的。
主要代表人物是霍夫曼、罗特哈克和列尔希等人。
霍夫曼认为人格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可以由下而上分为欲求、心灵和精神三个层次。
人格的所有层次都起自我保存和种族延续的作用。
罗特哈克认为,人格结构可分为自我,人层和深部人格三个层次。
列尔希认为,人格可以分为内部情感技术和上部构造两个层次。
在内部情感基础下还有一个没有意识,作为体验的层次——生命基础。
3、气质理论(1)古希腊和罗马的气质学说顾希腊哲学家恩培多克勤提出“四根说”,认为水、火、气、土四种元素是万物之根。
希波克拉底将四根说发展为四液说,血液、黄胆汁、黑胆汁和粘液。
盖伦从希波克拉底的体液说出发,将人体内的体液混合比例。
这就是近代气质概念的来源。
(2)康德和冯特的气质学说康德把气质分为感情的和行为的;多血质的人是开朗的;抑郁质的人是沉稳的;胆汁质的人是热血的;粘液质的人是冷血的。
冯特以感情反应的强度和变化的快慢为基础,把气质划分为四类;感情反应强而变化快的为胆汁质;感情反应弱而变化快的为多血质;感情干瘾强而变化慢的为抑郁质;感情反应弱而变化慢的为粘液质。
(3)气质体型说德国精神病学家爱克雷奇摩把人的体格分为三种;矮胖型——外向而容易动感情(躁欲气质:善交际、活泼、乐观、感情丰富)瘦长型——内向而孤僻(分裂气质:不善交际、沉静、孤僻、神经过敏)强壮型——介于两者之间(粘着气质:固执、认真、理解迟钝、情绪爆发性)美国心理学家谢尔顿把人的体型分为三种;內胚叶型——柔软、丰满、肥胖(内脏紧张型:动作缓慢、爱好社交、情感丰富、情感舒畅、随和、有耐性)中胚叶型——肌肉骨骼发达、坚实、体态呈长方型(身体紧张型:动作粗放、精力旺盛、喜爱运动、自信、富有进取性和冒险精神)外胚叶型——高大、细瘦、体质虚弱(头脑紧张型:动作生硬、善思考、不爱交际、情绪抑制、谨慎、神经过敏)(4)气质的血型说日本学者能见正比古等指出,血型的真正含义指人体的体质和气质类型A内向保守多疑焦虑富于感情缺乏果断性容易灰心丧志B外向积极善交际感觉灵敏轻诺言寡信好管闲事O胆大好胜喜欢指挥别人自信意志坚强积极进取AB兼有AB特征(5)气质激素说伯曼认为气质忒但是由内分泌活动决定的。
甲状腺型多:精神饱满、不易疲劳、知觉敏锐、意志坚强、处事和观察迅速、任性、主观、自信心过强、容易感动、甚至感情迸发少:迟钝、缓慢、可能发生痴呆脑垂体型多:性情强硬、脑力发达、有自制力、喜欢思考、骨骼粗大、皮肤甚厚少:身材短小、脂肪多、皮肤干燥、思想尺度、行为怯弱、缺乏自制力肾上腺型多:雄伟有力、精神健旺、皮肤深黑而干燥、毛发浓密、专横、好斗少:体力衰弱、反应迟钝副甲状腺型多:易激动,缺乏控制力少:精力不足、缺乏生活兴趣胸腺型幼年发育青春期后期停止生长,逐年萎缩。
成年时胸腺不退化者有之、单纯、软弱、不善处理工作性腺型多:强烈的攻击性少:攻击行为减少,容易对文字、艺术和音乐等产生兴趣(6)活动特性的气质理论巴斯和普洛明反应四种活动特性活动型:倾向于活动,总是抢先接受新任务,精力充沛,不知疲倦。
婴儿期表现为手脚不停活动;儿童期在教师里坐不住;成年时有强烈的事业心。
交际型:倾向于社交,渴望与人建立亲密、友好的关系。
婴儿期要求父母在身旁,爱抚他,孤单时会大哭大闹;儿童期容易接受教育受环境影响;成年与他人关系融洽,和睦相处。
情绪型:觉醒程度和反应强度都打。
婴儿期经常哭闹;儿童期容易激动;成年喜怒无常,难以合作相处。
冲动型:容易兴奋,缺乏控制能力。
婴儿期等不得成人喂饭、换尿布等;儿童期注意力容易分散、常常坐立不安;成年行动带有冲动性。
(七)托马斯和切斯的研究把婴儿分为三类易教养型:面对新环境比较主动而不退缩。
适应性强,通常会有积极情绪。
活泼、愉快、爱玩、通常受到大人的注意。
困难型:面对新环境,退缩而不是主动。
典型的是适应环境比较慢,并且经常处于紧张的消极情绪中。
生理活动没有规律进食时烦躁不安,经常哭闹,睡眠不规则。
行动缓慢型:在陌生环境中表现退缩,适应新的学习任务和活动较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