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277《人格心理学》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0277《人格心理学》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0277《人格心理学》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一、考试说明本课程闭卷考试,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考试包括以下五种题型:1、单项选择题(能够根据题干,从备选项中再认正确的答案,考查对基本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2、填空题(准确识记重要概念和知识点)3、名词解释(理解重要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尽量回答原文)4、简答题(对于学科中的基本问题与概念的理解和思考)5、论述题(准确理解重要概念和思想,并开展论述)二、重点复习内容第一章人格与人格心理学一、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

它研究现实的人,探求、描述和揭示个人思想、情绪及行为的独特模式,并综合诸多足以影响个人的各种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与生物学的、发展的、认知的、情绪的、动机的和社会的种种交互作用,进而对现实社会中的个人作整体性解释。

人格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1937年美国心理学家奥尔伯特发表其名著《人格:心理学的解释》。

二、人格的特性: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

1、人格的整体性:人格的多种成分和特质,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是密切联系,整合成一个有机的组织。

2、人格的稳定性:指人格特质跨时间的持续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

它并不排斥可变性。

人格的变化体现在表现方式变化而深层内在的特质不变或深层的内在特质发生了变化。

人格的独特性:人与人之间在心理和行为倾向上各不相同,即“个性”。

不排除人格的共同性,如群体人格。

3、人格的社会性:指社会化把人类的变成社会的成员,人格是社会的人所特有的。

三、人格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936年奥尔波特的《人格:心理学的解释》一书出版。

四、人格的六个理论流派:精神分析流派、特质流派、行为主义流派、人本主义流派、认知流派、生物学流派。

第二章精神分析理论一、弗洛依德的理论:包括人格动力、人格结构和人格发展三个子理论1、人格结构:弗洛依德早期将人格划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

弗洛依德将上述划分称为脑解剖模型,但他很快发现这种模型在描述人格上的局限。

于是他又创造了将人格划为本我、自我、超我的三部结构模型。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

本我主要由无意识的性本能(通称为力必多)和攻击本能组成。

自我是协调本我与超我的需要,同时考虑外部现实性的人格部分,遵循着现实原则。

自我是人格结构中最主要的系统,是本我、超我与外在环境之间的中介,其主要功能是:①获得基本需要的满足,以维持个体生存;②调节本我的原始需要,以符合环境条件;③抑制不能为超我所接受的冲动;④调节和解决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

超我是代表社会价值的人格部分,合并了社会价值观和标准,超我包括良心和理想自我两部分,遵循着道德原则。

它的主要功能是:①抑制本我不为社会要求所容的各种行动,特别是性欲和攻击性;②诱导自我,用合乎社会规范的目标代替较低级的现实目标;③使个人向理想努力,以完善人格。

人格的这三个系统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整体。

三个系统如果保持平衡,人格就会得到正常发展,如果平衡遭到破坏,人往往产生焦虑,导致人格异常。

前后两种理论相对应,本我几乎完全活动在无意识水平,自我和超我则在所有水平上活动。

2、人格发展:弗洛依德的人格发展理论被称为发展的心理性欲阶段。

人格可分为以下五个发展阶段:Ⅰ口唇期:心理性欲发展的第一个时期,大约持续到儿童第18个月。

Ⅱ肛门期:大约在18个月-36个月之间。

Ⅲ性器期:大约在3-6岁,以外生殖器为主要性敏感区。

Ⅳ潜伏期:6-12岁(青春期前)。

Ⅴ生殖期:12-20岁。

二、自由联想弗洛伊德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也是一种收集资料的方法的研究方法。

通过病人回忆、自由联想,将所想的任何东西都谈出来,而不管这些想法是胡思乱想或荒诞无稽。

这种方法的目标是把压抑在潜意识中的引起病人变态行为原因的东西揭示出来。

三、释梦释梦,即对梦的解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研究方法之一。

弗洛依德认为梦是欲望的满足,梦代表着被压抑的欲望和冲动的虚假的满足。

释梦是“通往了解精神分析生活中无意识状态的成功之路。

”四、升华升华,弗洛伊德提出的心理防御机制之一,指被压抑的不符合社会规范的原始冲动或欲望用符合社会要求的建设性方式表达出来。

第三章新精神分析理论一、古典精神分析向新精神分析的转变原因外部原因-推动因素1、社会:世界经济危机、纳粹上台2、学科:文化人类学的发展3、学派:机能主义与行为主义心理学内部原因-根本因素1、弗洛伊德性格:严肃的科学家,专权的领导人。

2、理论局限:人格在五六岁时完全形成,与后来经历无关;影响人格的是本能,社会文化影响不大;弗洛伊德理论整体上的消极特征,即人在很大程度上为本能和无意识控制。

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1、对于人格类型说,荣格于1913年提出内向和外向两种性格(心理)类型。

2、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1)集体潜意识是指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世代积累的人类祖先的经验,是人类必须对某些事件作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

它在每一世代只增加极少的变异,是个体始终意识不到的心理内容。

(2)集体潜意识的主要内容是原型,最主要的原型是人格面具、阿妮玛和阿妮姆斯、阴影和自身。

它们在人格结构中各自起着不同的作用。

三、艾里克森的自我心理学1、同一性:指个体对自身及自己的生活目标的意识。

它是在第五发展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的解决之后形成的。

同一性形成标志着童年期的结束和成年期的开始。

2、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的八阶段理论人格发展的每个阶段都由一对冲突或两极对立的矛盾所构成,并形成一种危机。

对危机的积极解决,会增强自我的力量,形成某种良好的自我品格,人格就得到健全的发展。

(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岁)(2)自自主对害羞和疑虑(1-3岁)(3)主动对内疚(3-5岁)(4)勤奋对自卑(5-12岁)(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6)亲密对孤独(20~24岁)(7)繁殖对停滞(25~65岁)(8)自我整合对失望(65岁以后)四、依恋1、依恋:广义上指个体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

狭义上指亲子依恋,即儿童与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形成的一种情感联结,表现为儿童寻求并企图保持与该成人亲密的身体联系的倾向。

2、爱因斯沃斯将婴儿的依恋分为:安全型、回避型、焦虑-矛盾型,她发现该类型也能适用于成人。

Bennan在此基础上又添加了无定向型(或称恐惧型)。

第四章特质流派与人格一、特质流派理论的基本观点。

广泛、持久、相对稳定的用于推测和解释人类行为的特点叫做特质。

二、艾森克的特质理论艾森克把人格结构分为超级特质、特质、习惯反应和特殊(具体)反应四个水平。

最上层的超级特质水平,是基于人格特质的相互关系而显示的类型。

按照艾森克的观点,超级特质共有三个:内外向性、神经质和精神质。

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简称EPQ),是测定人格维度的自陈量表。

该量表包括四个分量表:E(内外倾量表),N(情绪稳定性量表),P(精神质量表),L(效度量表)。

此问卷可应用于临床,也可用于正常人,反映受试者在人格各主要维度上的倾向。

三、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奥尔波特提出,健康人格包括六个特点:(1)自我广延的能力;(2)与他人热情交往的能力;(3)情绪上的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4)具有现实性知觉;(5)具有自我客观化(self-objectification)的表现;(6)有一致的人生哲学四、卡特尔的特质理论:卡特尔主要运用因素分析技术确定人格结构。

1、卡特尔首先将人格特质分为独特特质和共同特质。

共同特质是指人类所有成员共同具有的特质,独特特质指单个个体具有的特质。

2、卡特尔还将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表面特质直接与环境相关,常常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是从外部可以观察到的行为;根源特质隐藏在表面特质的后面,深藏于人格结构的内层,必须以表面特质为媒介,运用因素分析才能发现。

后者是制约前者的潜在基础和人格的基本因素。

在根源特质中,有些特质是遗传决定的,称为体质特质;有些特质是环境决定的,成为环境形成特质。

五、大五人格理论1、五因素模型开始于诺曼,包括外倾性、神经质、开放性、尽责性和宜人性等五种特质。

(1)外倾性:一端是极端外向,另一端是极端内向。

例如,好交际对不好交际,爱娱乐对严肃,感情丰富对含蓄;外向者表现出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等特点,内向者的这些表现则不突出。

(2)神经质:依据人们情绪的稳定性和调节情况而将其置于一个连续统一体的某处。

例如,烦恼对平静,不安全感对安全感,自怜对自我满意。

在此维度上得分高者表现为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等特点,而得分低者则表现为平静、自我调适良好,不易出现极端和不良情绪反应。

(3)开放性:指对经验持开放、探求态度,而不仅仅是一种人际意义上的开放。

例如,富于想象对务实,寻求变化对遵守惯例,自主对顺从。

在此维度上得分高者具有想象、审美、情感丰富、求异、创造、智慧等特征。

得分低者则多数比较传统,喜欢熟悉的事物胜过喜欢新事物。

(4)宜人性:指对人的情绪和态度。

例如,热心对无情,信赖对怀疑,乐于助人对不合作。

在此维度上得分高者具有信任、利他、直率、谦虚、移情等品质。

得分低者则多抱有敌意,为人多疑,喜欢为了他们的利益和信念争而争斗。

(5)尽责性:指我们如何控制自己、如何自律。

例如,有序对无序,谨慎细心对粗心大意,自律对意志薄弱。

在该维度上得分高者具有胜任、公正、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克制等特点。

而得分低者马虎大意,容易见异思迁,不可靠。

六、A型—B型行为模式1、A型人格A型人格的特征:时间紧迫感;长期亢奋状态;多面出击。

2、B型人格B型人格,与A型人格相反的一种人格面貌,具体特征是悠闲自得;不爱紧张;一般无时间紧迫感;不喜争强;有耐心;能容忍。

B型人格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3、C型人格C型人格主要特点:不表现出愤怒,把愤怒藏在心里并加以控制,在行为上表现出与别人过分合作,原谅一些不该原谅的行为,生活和工作中没有主意和目标,不确定性多;对别人过分有耐心;尽量回避各种冲突,不表现负面的情绪(特别是愤怒),屈从于权威等。

第五章行为主义流派的人格理论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略。

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

斯金纳把有机体的反应分为两类,分别是:应答性反应和操作性反应。

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1、观察学习:个人仅仅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就能学习到复杂行为的过程。

这种学习不依赖强化(自身强化或被他人强化)。

2、观察学习的四个步骤:Ⅰ注意;Ⅱ保持;Ⅲ动作再现;Ⅳ动机。

3、自我调节:个人使用认知过程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包括三种不同的成分:自我观察、判断过程或个人标准、自我反应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