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的表达效果三种题型:1、请体会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下面句子中的……词改为……词语好不好)2、请欣赏下面加点的词好在哪里?3、下面加点的词能否删去?为什么?例文1:那个贫穷而温馨的季节第二天是大年初一。
早晨一起来,父亲就把家里唯一的一只正在下蛋的母鸡杀了,炖好了,用小碗分成二十份。
分完,母亲要我们挨家挨户去送。
我们有点不情愿,父亲说:“去吧,孩子们。
送完,我们回来吃篮子里的好东西。
”父亲这么一说,我们分头去了。
每人捧着一碗香喷喷的鸡汤,实在忍不住馋时,便用手指头在汤里一蘸,然后吮着指尖,感到十分香甜。
1、品味第二段中加点的词蘸和吮的表达效果。
套路:生动刻画出了……,表现了……生动刻画了我们当时的馋相,反映了当时生活的贫穷。
迎着早春的轻寒,或野游,或山行,多么好啊。
也许,早春的景色过于素淡了;可也正因为还没有万紫千红的撩拨,才更宜于漫步,沉思……趁个假日,我出了城,径自寻春去了。
“山带去年雪,春来何处峰?”眼前,蓟塞披沙,燕山负雪,可凭借什么去寻觅春天的第一双脚印儿呢?……春的影子么,该是绿的。
如果找见了大地上最初的一小片草地,那就一定是春天刚刚落脚的地方。
春天必在那里。
不上田间小路,我只朝着旷野走去。
微风挟着寒意,卷地而来。
这大概是朔气的余威了。
“燕北地寒生草迟”。
低眉所见,尽是些隔冬的衰草;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即使有,怕也不易找见……穿疏林,过小桥,桥下流水无声,慢吞吞的;仿佛刚才融没了最后一片残冰,那满怀凝冻的迟疑,还没散尽……我不禁责怪起自己来:虽说是早春之游,也未免太早了。
但是,既来之,则安之——走吧。
渐渐的,云雾中的燕山越来越清晰了。
到了山脚下,有大石如卧。
近前转身坐定了,无意间,向着来路抬眼一望……怎么?远处,小桥头,疏林边,那旷地上,竟泛出一片新绿!仔细看去,还含着几分鹅黄——好嫩,好新鲜。
可那空地,分明是我才经过的,没见一芽新草。
莫非不早不迟,正当我才上了小桥那阵儿,就在我背后,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我猛地站起来,朝着那片草色奔去。
小桥下,流水依然迟迟地,林边旷地,又在脚下了。
仍旧是几抔衰草,一带疏林。
莫不是春天怕这里寒肃,刚落脚,竟又携着她那青青的影子,一同飞去了?哦,这不正是“草色遥看近却无”!重又跑回山脚下,大石跟前;转身再放眼望去,可不,那疏林边,草色依稀,似乎比刚才又浓了些,也扩展了些。
“草色遥看近却无”。
这早春草色,为什么只可遥看呢?回想一路所见,——是了,说是来寻春,却只低眉顺目,眼界自然仅限于咫尺间了。
“燕草如碧丝”,走三五步难见一两芽,何况还有衰草杂陈呢。
若是放眼望去,那些萌芽,就算是一个个微绿的质点吧,那么,这十里平川,尽收眼底,那质点,也该不可胜数了。
无数个微绿的质点,横衍纵漫,就密了,草色也浓了——瞧那边,好一抹新绿。
衰草的憔悴,被欣欣然的生机就给淹没了。
这一霎间,我似乎寻到了春天的步履。
问:文末“这一霎间,我似乎寻到了春天的步履”中,“春天的步履”指什么?草色“遥看”则有,“近看”则无,作者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1、文末“这一霎间,我似乎寻到了春天的步履”中“春天的步履”指一个个微绿的质点。
2、请将作者的寻春路线补充完整经(田间小路)(旷野)——穿疏林——过小桥——到(林边旷地)(大石跟前)3、草色“遥看”则有,“近看”却无,作者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是了,说是来寻春,却只低眉顺目,眼界自然仅限于咫尺间了。
若是放眼望去,那些萌芽,就算是一个个微绿的质点吧,那么,这十里平川,尽收眼底,那质点,也该不可胜数了。
”从这两句话中表明,作者悟出了目光短浅,一事无成,因此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
用温总理的话来讲,就是要经常仰望星空。
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要“扬眉放眼”看世界,世界才会美好。
4、下面对本文与课文《春》中对春草的描写的比较,不正确的是( A )A本文着重写春天的草色,《春》则写出了春草的情状、颜色、态势B本文正面描写了春草,《春》用正、侧面结合的方法描写了春草C本文作者见到的草色若隐若无,《春》的作者见到的草色较为浓郁了D本文写春草的生机,用衰草作陪衬,《春》中则用轻悄悄的春风作陪衬例文2:寻春⑦渐渐的,云雾中的燕山越来越清晰了。
到了山脚下,有大石如卧。
近前转身坐定了,无意间,向着来路抬眼一望……怎么?远处,小桥头,疏林边,那空地上,竟泛出一片新绿!仔细看去,还含着几分鹅黄——好嫩,好新鲜。
可那空地,分明是我才经过的,没见一芽新草。
莫非不早不迟,正当我才上了小桥那阵儿,就在我背后,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我猛地站起来,朝着那片草色奔去。
1、第⑦段“春天,悄然儿地飞落在林边了”中“飞”字用的好,为什么?套路:这个词语采用了……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现了……的情感(或心理、情状)“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来得迅速、轻快的特点,表现了春天的突然来临给我带来的惊喜和欢愉。
例文3:微波武器微波是一种高功率电磁波,可以用特殊的天线汇聚成方向性极强、能量极高的波束,在空中以光速沿直线传播。
所谓微波武器,指的是利用微波束的能量直接杀伤目标或使目标丧失作战效能的武器。
微波武器主要由高功率发射机、大型高增益天线和瞄准、跟踪、控制等系统构成。
微波武器可以攻击的目标非常多,从洲际导弹、巡航导弹、飞机、坦克、军舰,到雷达、计算机、通讯器材,只要是处于强微波的覆盖区内,就可能受到攻击而丧失作战效能。
1、文中第三自然段加下划线的“可能”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套路:不能删。
(……词的意思是……,)说明了……,如果删去意思变为……,表达不够准确,加点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所以不能删。
不能删。
说明了目标在强微波覆盖区受到攻击的几率很高,如果删去意思变为一定会受到攻击,表达不够准确,加点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所以不能删。
神奇的丝瓜今年春天,孩子们在房前空地上,斩草挖土,开辟出来了一个一丈见方的小花园。
周围用竹竿扎了一个篱笆,移来了一棵玉兰花树,栽上了几株月季花,又在竹篱下面随意种上了几棵扁豆和两棵丝瓜。
土壤并不肥沃,虽然也铺上了一层河泥,但估计不会起很大的作用,大家不过是玩玩而已。
过了不久,丝瓜竟然长了出来,而且日益茁壮。
这当然增加了我们的兴趣。
但是我们也并没有过高的期望。
我自己每天早晨工作疲倦了,常到屋旁的小土山上走一走,站一站,看看墙外马路上的车水马龙和亚运会招展的彩旗,顾而乐之,只不过顺便看一看丝瓜罢了。
丝瓜是普通的植物,我也并没有想到会有什么神奇之处。
可是忽然有一天,我发现丝瓜秧爬出了篱笆,爬上了楼墙。
以后,每天看丝瓜,总比前一天向楼上爬了一大段,最后竟从一楼爬上了二楼,又从二楼爬上了三楼。
说它每天长出半尺,决非夸大之词。
丝瓜的秧不过像细绳一般粗。
如不注意,连它的根在什么地方,都找不到。
这样细的一根秧竟能在一夜之间输送这样多的水分和养料,供应前方,使得上面的叶子长得又肥又绿,爬在灰白色的墙上,一片浓绿,给土墙增添了无限活力与生机。
这当然让我感到很惊奇,我的兴趣随之大大地提高。
每天早晨看丝瓜成了我的主要任务。
爬小山反而成为次要的了。
我往往注视着细细的瓜秧和浓绿的瓜叶,陷入沉思,想得很远,很远……又过了几天,丝瓜开出了黄花。
再过几天,有的黄花就变成了小小的绿色的瓜。
瓜越长越长,越长越大,重量当然也越来越增加。
最初长出的那一个小瓜竟把瓜秧坠下来了一点,直挺挺地悬垂在空中,随风摇摆。
我真是替它担心,生怕它经不住这一份重量,会整个地从楼上坠了下来落到地上。
然而不久就证明了,我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最初长出来的瓜不再长大,仿佛得到命令停止了生长。
在上面,在三楼一位一百零二岁的老太太家的窗外窗台上,却长出来两个瓜。
这两个瓜后来居上,发疯似的猛长,不久就长成了小孩胳膊一般粗了。
这两个瓜加起来恐怕有五六斤重,那一根细秧怎么能承担得住呢?我又担心起来。
没过几天,事实又证明了我是杞人忧天。
两个瓜不知从什么时候忽然弯了起来,把躯体放在老太太的窗台上,从下面看上去,活像两个粗大弯曲的绿色牛角。
不知道从哪一天起,我忽然又发现,在两个大瓜的下面,在二三楼之间,在一根细秧的顶端,又长出来了一个瓜,垂直的悬在那里。
我又犯了担心病:这个瓜上面够不到窗台,下面也是空空的。
总有一天,它越长越大,会把上面两个大瓜也坠了下来,一起坠到地上,同它的根部聚合在一起。
然而今天早晨,我却看到了奇迹。
同往日一样,我习惯地抬头看瓜:下面最小的那一个早已停止生长,孤零零地悬在空中,似乎一点分量都没有;上面老太太窗台上那两个大的似乎长得更大了,威武雄壮地压在窗台上;中间的那一个却不见了。
我看看地上,没有看到掉下来的瓜。
等我倒退几步抬头再看时,却看到了那一个我认为失踪了的瓜,平着身子躺在紧靠楼墙突出的台子上。
这真让我大吃一惊。
这样一个原来垂直悬在空中的瓜怎么忽然平身躺在那里了呢?这个突出的台子无论是从上面还是从下面都是无法上去的,决不会有人把丝瓜摆平的。
我百思不得其解,徘徊在丝瓜下面,像达摩老祖一样,面壁参禅。
我仿佛觉得这丝瓜有了思想,它能考虑问题,而且还有行动:它能让无法承担重量的瓜停止生长;它能给处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担重量的地方,给这样的瓜特殊待遇,让他们疯狂地长;它能让悬垂的瓜平身躺下。
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无论如何也无法解释我上面谈到的现象。
但是,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又实在是令人难以置信。
丝瓜用什么来思想呢?丝瓜靠什么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呢?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从来也没有人说过丝瓜会有思想。
我左考虑,右考虑,越考虑越糊涂。
我无法同丝瓜对话。
这是一个沉默的奇迹。
瓜秧仿佛成了一根神秘的绳子,绿叶子照旧浓翠扑人眉宇。
我站在丝瓜下面,陷入梦幻。
而丝瓜则似乎心中有数,无言静观,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
14.在丝瓜的成长过程中,哪些神奇现象引起了作者的深思?请简要概括。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 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3分)两个瓜不知从什么时候忽然弯.了起来,把躯体放.在老太太的窗台上,从下面看上去,活像两个粗大弯曲的绿色牛角。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说说作者心目中的丝瓜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为什么?(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品读文本,说说作者看待事物的方式给了你什么启迪。